郑一寒 (人大附中高三 100080)
今年上半年,人大附中音乐剧社排演了音乐剧《花木兰》,时间长达两个小时,30多名学生参加演出。这是人大附中第一部完全由学生排演的音乐剧,可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作为人大附中音乐剧社发起人之一,笔者和同学一道发动、参与、主导和见证了这部音乐剧诞生的全过程。本文对这部可以评价为“失败的胜利”的音乐剧,进行了剖析,并浅谈在中学生中推广音乐剧的意义和对策。
笔者对《悲惨世界》《歌剧魅影》各个版本进行了上百遍的观摩和研究,也实地考察了伦敦西区剧场,进行过相关理论的学习,对音乐剧的内涵和形式有比较宏观和微观的认识。笔者认为,《花木兰》剧的演出,可以定义为一次“失败的胜利”。
《花木兰》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力图以音乐剧的形式讲述一个中国传统故事,是人大附中第一部完全由学生业余时间发起、组织和排演的音乐剧,成为学生自发发展一个艺术形式的开端。从场地的选择、经费的投入、人员的选拔,到剧本的撰写和多次的排练,培养和锻炼了演出队伍,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在音乐剧普及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做出了贡献。
之所以认为虽胜尤败,主要是因有以下几点不足:
1.音乐剧形式的不正规性。校园音乐剧的活动主体虽然是未成年人,但是校园音乐剧既然是音乐剧,就应具备音乐剧的正规特点。而《花木兰》剧本尚欠规范,剧组使用的是迪斯尼电影的剧本,导致歌曲少、对话多,每幕之间无法衔接,更像是话剧;由于版权问题,演出只能在校园内部;由于排练投入不足,演出当晚出现不少错误和纰漏。
2.人员的不可选择性。在《花木兰》剧组选择参演人员的过程中,全校上千人中有三十多人报名,出于剧组需要,报名者全部被录用。据笔者观察,参演人员中有相关专业训练功底和音乐剧研究的不足30%,80%以上的人员没有欣赏过一部完整的音乐剧。参演人员对音乐剧专业素养的不全面性,极容易把音乐剧演成业余小品。加之学生课业压力比较沉重,参演人员和组织人员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受到极大的限制。
3.场地、道具的随意性。音乐剧是一种集唱歌、跳舞、音乐和表演等各种手段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形式,对场地和用具有相当专业的要求。在《花木兰》演出中,场地用的普通礼堂,除了有舞台可供活动外,没有正规音乐剧场应有的设施和光效、音效和美术效果。演出用的道具和服装,基本是就地取材、没有成本的拉杂拼凑。
活动成功,理念先行。《花木兰》剧之所以存在诸多遗憾,首先在于理念的推广的远不到位。笔者认为,中学校园推广音乐剧的意义不仅在于音乐艺术素养、英语水平的提高,还在于它对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能力和打造多元校园文化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音乐剧的推广,有助于提高音乐艺术素养和英语水平
源于西方的音乐剧,多数是以英语作为语言载体,只有对英语文化有深入的体验,才能用英语完美地表达感情。而在切磋剧本和排练过程,对英语能力的提高有非常明显的助益。音乐剧作为多维度表现方式,对音乐、审美等艺术能力的提升,也有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一部完整的音乐剧的组织与排演,需要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工作人员的通力配合。在《花木兰》剧的整个过程中,以独生子女为特点的组成人员,磨合过程尤其艰难,人员流失和人员坚守现象并行存在。每一个程序都需要围绕共同的目标与梦想,保持彼此的尊重、宽容与合作精神。在坚守梦想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或被动地完成一轮对自我和周边世界关系的更加清晰的思考与认知。这种磨练,有利于今后成熟与从容地开展团队工作。
(三)有助于打造兼容并蓄的多元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中具有课堂教育所替代不了的重要功能和深远的教育价值。音乐剧因其不同于我国传统剧目形式的特点,对打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推广兼容并蓄、中西结合的文化熏陶,功不可没。对人性入木三分的体现,对感情淋漓尽致的表达,字正腔圆的唱功表演,恰到好处的音乐烘托和舞蹈动作,提供给中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盛宴,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欣赏能力和综合素养。
数据表明,我国赴海外接受教育的队伍逐渐庞大,他们需要国外文化适应,国外形式多样的剧场文化将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文化活动之一;在留学生学成归国参与国家建设的未来,他们同样需要祖国和世界文化相结合的文娱活动。无论哪个阶段,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综合性和大众性等多种特性音乐剧,都将是文化消费、提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音乐剧中的文化精华的展示与推广,对于中学生已经成为一种必要。如何使音乐剧在中学校园焕发出勃勃生机,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学校教育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课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同样应该以满足学生的教育渴求为根本。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同时也是受教育的主体,他们对音乐剧的兴趣和激情,催发了对普及音乐剧和创作音乐剧的渴求。学校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内在需求,予以专业的指导和良性的引导,开设音乐剧选修课或者选派指导教师,把音乐与舞蹈、文学、美术、历史、人文地理等等知识与技能教育,融入到对音乐剧的推广和排练中去,从而完成对学生的良性引导教育。
如同我国乒乓球成绩的取得在于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一样,音乐剧精品的制作,同样要有扎实的群众基础。而群众基础的取得,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意识地遵循规律,由浅入深,利用各种渠道宣传推广音乐剧,从而使得有音乐、舞蹈、英语、美术、组织才能的学生明晰音乐剧的表现形式,对音乐剧的表现形式产生高度的共鸣,组成一个目标一致、素质互补的高效队伍,也有利于选拔拔尖人才发挥主要职能。推广音乐剧的途径,可以利用传统方式和新技术、新媒体,在微信朋友圈、公众账号、电子媒体和学校报纸、广告栏上,刊发音乐剧知识和赏析文章,组织各种活泼多样的知识竞赛,开展音乐剧经典片段的欣赏和排演,以及各种形式的研讨会。音乐剧的推广,可以使学生清楚音乐剧在各个时期、各个国家的发展历程,从而明晰音乐剧形式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思路,为创作符合我国特色的音乐剧打下坚实的基础。
整部音乐剧的演出,对客观条件有很高层次的要求。西方音乐名剧在我国的展演,一直在上海进行,直到最近因为天桥艺术中心的建成,才使得北京开始吸引西方音乐剧展演者的眼球,可见音乐剧场地选择难度之一斑。中学很难具备演出专业音乐剧的客观条件,但是可以创造条件演出经典片段。在片段演出和研究的基础上,可以逐步进行整部音乐剧的创作和排练,待条件成熟时,去校外专业剧场进行学生专场的演出,再逐步推广到中学生音乐剧演出向社会公开演出。在寻求物质保障方面,学生社团和其他音乐剧爱好者,可以创新思维方式,去社会上寻求捐赠机会,筹措宽裕的活动资金,以促进演出条件的专业性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