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毓 (岭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524048)
贝多芬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热情奏鸣曲》是其中的代表性杰作。这首经典奏鸣曲不仅沿袭了古典奏鸣曲的一些传统的风格特点,在某些方面又有着独特的、不同于以往传统古典奏鸣曲的闪光点。通过本人一个阶段对这部奏鸣曲的深入研究,同时结合对有关资料的阅读,认为这部作品无论从曲式结构、旋律和声方面,还是从精神性格、情感表达方面,都蕴涵着高度的艺术性,充分体现了钢琴艺术的魅力。
贝多芬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几乎贯穿了伟大作曲家的一生,并带有一定的自传意义。一般来说,贝多芬的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即波恩时期(1770—1792)、维也纳初期(1793—1802)、成熟时期(1803—1814)、危机时期及晚期。1《热情奏鸣曲》创作于成熟时期。这个时期贝多芬的创作思想,已经从最初的德国启蒙运动思想进步的拥护者,发展为法国革命运动的同情者。这一时期他创作了一系列的带有“英雄主义色彩”的作品,除了他的伟大的英雄性的钢琴作品《热情奏鸣曲》之外,还有他唯一的一部歌颂反封建革命斗争的歌剧《菲德里奥》(《Fidelio》,Op.72.1803—1814);他的第五、第六交响乐;第四、第五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柯列奥朗》序曲;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等。这些英雄性的巨著无疑都是受到当时法国革命的影响。贝多芬的一生是带有悲剧色彩和英雄主义光辉的。他的人生就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童年时代艰苦悲惨,成年时期又疾病缠身,精神饱受煎熬,他的很多作品中很多都含有这种悲剧式的愁苦,如《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等。他是一个英雄式的传奇人物,他不向命运低头,敢于和现实斗争,创作了一系列我们提到过的带有“英雄主义色彩”的作品,《热情奏鸣曲》是贝多芬性格的命运的折射,这部作品就是英雄性和悲剧性的融合,壮烈的内心式的悲剧,石破惊天的火山爆裂,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式的气息,伟大的征服……从中我们看到了贝多芬最光荣的一次战争。2从悲剧本身获得坚毅的意志,伟大的激情,再以这股巨大的力量与邪恶作斗争,这是我们从《热情奏鸣曲》获得的启示,这是英雄性和悲剧性的融合,也是作品高度艺术性的一个体现。
钢琴奏鸣曲在贝多芬的作品中居重要地位,不但体现了他个人风格的演变,也显示了钢琴音乐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转变的过程。他维也纳初期的头几首钢琴奏鸣曲延续了古典音乐的传统,可以从中明显的找到海顿、莫轧特的痕迹。例如他的op.2中的三首早期的钢琴奏鸣曲,分别是op2.1—f小调钢琴奏鸣曲,op2.2—A大调钢琴奏鸣曲,op.3—C大调钢琴奏鸣曲,这三首同是献给他曾经的老师约瑟夫.海顿的作品,尽管它已经开始逐渐的流露出贝多芬英雄主义气质和他独有的”悲怆美”,在很多地方还是能够捕捉到海顿的生动活泼、具有幽默感的气息(如第一首第三乐章)和莫扎特罗可可式的美感(如第一首第二乐章)。而在他后期(1809—1814)年创作的四首奏鸣曲中,已经有了明显的浪漫主义特征,如那部出名的《降E大调第二十六奏鸣曲》(既“告别”),结构规模相对缩小,主题的抒情性和如歌旋律性有所加强。又如《e小调第二十七奏鸣曲》中的第二乐章,和谐丰满的和声,抒情优美的旋律,已经预示了浪漫主义钢琴小品的抒情风格。而介与贝多芬早期与晚期作品的19世纪初,也就是我们上文所提到的成熟时期,贝多芬开始探索扩展奏鸣曲的表现力和结构功能,明显地显露他自己的风格了,《热情奏鸣曲》就是这一时期的杰作。它仍是严谨的古典奏鸣曲套曲形式,但展开部和尾声跟以往的奏鸣曲相比较,已经大大扩展,具有极强的动力性和紧张度,感情的爆发格外激烈。该作品基于传统而又突破传统,它结构严谨庄严,主题材料丰富多样,和声节奏大胆新颖,力度和音区大幅度对比,戏剧性和矛盾冲突激烈,如《热情奏鸣曲》中的第二乐章,是静谧甜美的,抒情典雅的,有着沉思的意味的,和声色彩丰富新颖,而在这部变奏曲式中,节奏型是大胆变化的,旋律在音区上有所变化,这个以德国民歌为主题的乐章,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气息。又如第三乐章中的尾声,以火热的斗争激情,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已经完全不再有宫廷风尚的品味,已经是集中体现了贝多芬本人的思想感情,充分表达了反对压迫、对光明、对未来必胜的信心。他以传统古典乐派的创作手法为基础,再加上他个人的英雄主义和悲怆性的特质,形成了具有浪漫派特征的新的音乐风格。这些都是贝多芬富于革新精神的创造,也是《热情奏鸣曲》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体现。
作品的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都出现了篇幅较大的尾声部分,这在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中都是较为少见的。第一乐章的尾声是从第204小节至262小节。它是从再现部不知不觉过渡而来的,在以左手为主旋律、右手为分解和弦的伴奏织体下逐渐的减弱,直至消失的感觉,落在了f小调的主和弦上。然而,音乐并没有就此终止,它又巧妙的接着之前的乐思,依然是以左手为主旋律,慢慢的充盈起来,对命运不甘心的反抗,目标似乎越来越明确,左手又变为了三连音半分解和弦的节奏型,主题转换到了右手,力度越来越强,主旋律由单音变为了双音,音乐的语气由由疑问变为了肯定,继而又上升为坚定,终于爆发为左右手交替的十六分音符上行琶音的排比句,从227小节开始至234小节,是这一段的华彩琶音急流,这一组坚定的冲击波式的激流过去之后,音乐又变为喘息的、等待的、即将消失的了。突然之间,三个爆发性的和弦把我们带入了尾声中的尾声,它是斗志昂扬的,是精彩绝伦的,采用的是主、副主题的材料,但具有极强的爆发力,力度反差极大,精彩、激动、波涛汹涌、令人热泪盈眶。第二乐章的81小节—97小节为尾声,大致回到了主题,旋律在音区上发生了变化,在这里贝多芬采用了对话式的写法,仿佛两人对话,一低一高,一问一答,每一次回答都得到了肯定,象征着必胜的信心。弹奏这一段落时可以试着去表达这样的语气。最后两小节减七和弦的出现预示着这个美丽的变奏曲像一个美梦,狂风暴雨终究还是要到来,等待、预示着第三乐章如激流般的开始。第三乐章的尾声,是从308小节至361小节。它是急板的,贝多芬创造性地应用了一个新的主体,这个主题形象,用胜利号角的响亮音调和狂热,欢乐的舞蹈节奏,描写了伟大的胜利即将到来,鼓舞着人们不畏艰难,继续前进。它既与前面的第三乐章的音乐性格有联系,又开创了自己独特风味的、舞蹈节奏结合顽强斗志的音乐形象。从之前的下行音阶直接解决到得f小调主和弦开始,开创了八分音符跳音和弦节奏的、具有个性魅力的新的篇章,之后又回到了主题,以双手快速的十六分音符为织体,最终以f小调主和弦从高音区到低音区,一气呵成的落在三个坚定的主和弦结束全曲。它是英勇的进行曲,是斗争与胜利的真正象征。它同样也具有极强的爆发力,果敢、震撼、宏伟壮丽、令人热血沸腾。两个尾声部分都是构思巧妙,精彩绝伦,是作品高度艺术性的体现。
综上所述,贝多芬奏鸣曲《热情》是蕴涵着高度艺术性的一首作品,它基于严谨的奏鸣曲套曲形式,旋律古典纯朴、而展开部和尾声又大大扩展,和声节奏个性多变,技术手法丰富多样,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乐派之先河,集悲剧性和英雄性为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我们在学习它,演奏它的时候,不但要分析它的曲式结构、和声色彩,攻克它的技术难点,表达作品正确的风格,还要深入研究作品独特的个性和它深厚的内涵,才能够做到真正学习研究贝多芬的作品,才能够深入发掘作品的魅力,才能够真正演奏它、诠释它。
注释:
1.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9月第11次印刷.第147页.
2.罗曼.罗兰.傅雷译.贝多芬传[M].译林出版社,2010年9月第7次印刷.第107页.
[1]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2]罗曼·罗兰,傅雷译.贝多芬传[M].译林出版社,2010
[3]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4]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