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静南 (大连工业大学 116023)
土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公元280年,主要生活在青海省东部湟水以北以及黄河两岸,他们是河湟谷底养育的儿女。目前,土族是主要分布在我国青海省及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有“彩虹之乡”的美誉,目前人口大约近29万。千百年来,土族人民经过了漫长的探索与迁徙,最终发展为今天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独立群体。
土族妇女服饰花样繁多、色彩绚丽,是土族民族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土族地区之所以被誉为“彩虹之乡”,与土族妇女色彩明亮的民族特色服饰是分不开的。
土族妇女在过去对头饰非常讲究,比较复杂的有扭达、“包头”,较简单的有毡帽、拉锦锁毡帽、礼帽等。关于扭达及“布特”的来源,有专家学者认为,有很大的可能是来源于古代的头盔,由戎装逐渐演变而来,是古代土族戎装的移位或缩影。
土族妇女最具代表性的服装称为“秀苏”。“秀苏”即花袖衫,并不是一件完整的服装,是用象征太阳、大地、蓝天、生命、宇宙和阴阳的红、黄、蓝、绿、紫、黑、白七色布或绸缎夹条缝制而成的套袖筒,缝接在坎肩或长衫的肩背部。与花袖衫相配的服饰有黑色、蓝色或紫红色镶花边坎肩,绣花头散带或“达包普斯尔”和“木耳格普斯尔”,腰鞋、“拉云子”等绣花鞋,织锦、花边、金丝等镶边的“拉锦锁”毡帽,灵巧多样的小配饰等。
土族女子的裤型大多数为大裆裤,然而土族妇女却大多喜欢穿着裙子,土语称为“胡尔美”,主要有两种式样:一是青海互助等地区的红色蝴蝶裙。另一种是青海民和地区的百褶花裙,这种裙子较短,色彩按穿着年龄有红、绿、蓝、三色相配。
土族人民主要聚居在在青海甘肃一带,其海拔平均为2800米,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崇山峻岭,植被贫瘠,地貌复杂多变,终年平均温度仅为5摄氏度。严峻的生活环境决定了土族衣饰必需要具备耐寒保暖,挡风避雨的功能。因此,以羊皮、羊毛为主要面料的土族服饰由此流传下来。
生活在高原地带的土族人民,并没有受恶劣的自然环境影响,而是顺势而居,利用当地的畜牧资源,形成了集体游牧式的生活方式,自给自足。这种靠天的吃饭生活方式,完全依赖于大自然,由此土族人民形成了质朴的自然崇拜观念。勤劳智慧的土族人民赋予高山流水、花鸟鱼虫、日月星辰以生动的人文内涵,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魂。
最能代表土族女子服装特点的“秀苏”可以清晰地反映出自然崇拜对其的影响:黑色代表对土地的眷恋;绿色代表对生命的渴望;黄色,寓意对丰收的期盼;白色,象征着土族人民纯洁的心灵;红色,则是对太阳的敬畏;紫色,代表着整个宇宙;蓝色,则代表着蓝天等。“秀苏”色彩从远处看如彩虹一般,土族人民将彩虹色的美好寓意穿在身上,传递出土族人民积极面对生活的乐观精神。
在新中国统一后的近现代,土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多以藏传佛教和萨满教为主,宗教信仰的痕迹渗透在土族人民生活的每个角落。
在藏传佛教中,白色代表释迦牟尼,在佛典中,释迦将白色赋予“往生”之象。因此,土族女子不论服装还是配饰都运用了纯洁、神圣的白色,象征避邪免灾。而佛教中寓意智慧的黑色,在土族服饰中也被大量应用。宗教信仰在土族服饰的刺绣图案也中有着鲜明的体现。例如,土族服饰中经常应用的盘绣纹样与萨满教的传统纹样相类似;土族女子腰饰上的盘绣图案与藏传佛教中的万字纹基本相同以及土族女子的太极形盘绣纹样来源于道教中的太极八卦图。这些都是宗教信仰对土族服饰影响的有力证明。
土族是一个命运多舛的民族,从公元280年开始,土族人民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大迁徙。土族先民在晋太康年间在首领吐谷浑的带领下,从慕容鲜卑中分离出来,西迁至今内蒙古阴山一带。元朝建立后,相继有多位蒙古宗王出出镇青海,其所属的许多蒙古部族也随之迁往青海地区,相当一部分人在当地安家落户,生根发芽,成为现如今青海地区土族的重要族源之一。
土族漫长的民族迁移造成了其族源的多元化。而最具代表性的多民族混合说是笔者认为目前最能解释其服装特点的学说。土族女子穿着的大裆裤就与藏族、蒙古族的传统女裤廓形相类似。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族人民在适应了青藏高原复杂多变气候环境与严峻恶劣的地理环境后,形成了其最早的生产生活方式——集体游牧。游牧民族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马背上,为了满足平日的劳作,在服饰方面,除了继承土族先民的传统服饰,采用款式肥大的长袍,长襟两侧的开叉也是为了便于骑马与劳作。土族服饰中的腰靴和所扎的绑腿带不仅有御寒的作用,还可以防止长期骑马磨损小腿肚,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伴随着漫长的民族迁徙的必然是战乱的纷扰。相传,古代的土族不同于今天的男耕女织,土族妇女骁勇善战,驰骋沙场。而后来随着生活的逐渐稳定,由定居放牧过渡到以农业为主的兼营畜牧业,妇女们慢慢操持家务及农业生产,繁重的农耕生产和家务劳动不适宜穿古装,便把战袍改制成适合于劳动的服饰,并保留其特点,“秀苏”便是古装演变而来的。
性差说,从字面意思理解来说,是两性的差异,引申为吸引异性说。实际上,是由于原始人对“性”“性感”以及“性爱”的追求,为了吸引异性才产生服装。土族的男子服装多以黑、蓝黑、白或咖啡为主,配饰方面业无更多的彩色装饰。反观土族女子的服饰则是色彩绚丽,纹样清晰,与男子的服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生活在高原山区的土族,植被匮乏,终年阳光照射强烈,生活环境色彩单调,土族女子服饰灿烂艳丽的色彩则显得格外醒目,更容易吸引异性的目光。
在外来文化冲击我们传统文化的今天,能否坚持本民族文化的传承性是一个严峻的问题。自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主席倡导弘扬传统文化的大方向下,民族文化的维护与传承将会成为未来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名片。因此,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有义务来维护我们的传统文化,针对土族服饰的特点,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能够结合现代元素来进行推广和传承,“取精去糟,古今融合”是符合全球化大时代的新继承。当然我们也要对经典传统的土族服饰文化加以保护,否则,一旦失传,那将是子孙后代的巨大损失,也将是这个时代的遗憾。
[1]张捷丝.青海土族盘绣视觉元素及其在当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2.
[2]赵苡辰.土族服饰——“秀苏”的色彩语言与现代时装设计[D].天津师范大学,2014.
[3]星全成.七彩衣衫竞风流[J].中国土族,2002(1).
[4]华梅.服饰民俗学[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