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雪明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2B-0021-02
文明礼仪教育历来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赋予了学校德育工作和文明礼仪教育新内涵和新要求,也给学校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注入了新活力。
一、真诚面对文明礼仪教育遭遇的尴尬
剖析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现状,无论是学校德育工作者还是班主任老师,都有不得不面对的尴尬。
如笔者所在的学校,虽然文明礼仪教育取得了较好成果,但是校园内仍会看到一些不文明现象:学生践踏草坪,摘花折枝;在食堂用餐时边吃饭边说话;吃完课间餐随手乱扔牛奶袋或点心包装袋;用脚踢着垃圾玩;放学后买零食,乱扔瓜皮果壳……
结合学校所在镇实情分析,学生上述种种不文明现象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家庭教育的弱化或无力。大多数新市民家庭中,家长疲于工作,无暇去关注学生的文明礼仪和行为习惯;而本地学生家庭,普遍把学生交给爷爷奶奶看管,“隔代亲”及老年人教育观念的相对滞后,容易使学生养成任性自我、随性自私的性格。二是校外不良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校园外,经常会看到一些成年人的不文明行为:有些家长送学生上学时无视近在一步之外的垃圾桶,将早餐包装袋随手丢弃;随意闯红灯;乱扔烟头果壳;随地吐痰,甚至有人在花坛小便……
一方面学校天天教育学生要做文明人,另一方面学生眼中日日能见校园外的不文明现象。这不仅使学生陷入一种认知的困惑,也使学校德育陷入一种教育无力的尴尬。
然而,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不能因为田里长了杂草就荒废了种植的庄稼,只有虔诚地面对这块“德育田地”,精心培育、管理,才能使庄稼茁壮生长,使杂草无容身之地。
二、找准文明礼仪教育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学生对做个文明人认知的尴尬,即是内心的困惑,什么行为才是文明的行为?相信学生在见到不文明行为时,幼小的心灵会有困惑,会有此一问。困惑起,若不明辨则困惑深,则是非不明或误“非”为“是”;若及时助之明辨“是”与“非”,则解开纠结,心清意正,明辨事理,知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这恰恰可以作为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突破口——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知晓文明礼仪是什么,哪些行为是我们不能做的。而“八礼四仪”教育,有目标、有内容、有达成度和评价体系,对德育工作者来说,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使教育有血有肉,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完善机制,为文明礼仪教育保驾护航
1.制订实施计划。以“八礼四仪”主题教育活动为抓手,将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利用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先期落实走好路、吃好饭、说好话,扎实推进“五小行动”系列活动,明确文明礼仪,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
2.开发校本教材。学校围绕文明礼仪教育,分年级分层次,开发富有年级特色的校本教材,使校本化的规范成为学生的行动指南。各班在班主任的主导下,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量身定制文明礼仪《班级公约》,引导学生知晓、熟悉、理解、践行“八礼四仪”。
3.营造浓郁氛围。学校将文明礼仪教育纳入教师校本培训,开设专题讲座,正确把握礼仪教育理念;利用国旗下讲话、校讯通、校园网等多种平台,通过制作、悬挂、张贴文明礼仪教育标语、宣传画以及班级黑板报、校园宣传栏、学校门口的电子屏、向家长发放“礼仪教育”宣传单等方式,让文明礼仪规范图文并茂、声图结合,随处能见、随时可学,实现学生、老师、家长对文明礼仪规范要求“人人知晓、个个明白”,在校园内外绷紧“文明礼仪教育”这根弦。
(二)体验感悟,让文明礼仪教育生根发芽
1.重视活动设计实施。
学校层面,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竞赛实践活动,举办“文明礼仪形象大赛”、“文明礼仪有奖知识竞赛”、“文明礼仪天天赛”等活动,通过竞赛,促进学生遵守文明礼仪的自觉性。
班级层面,分年级段开展“诊治我家的不文明行为”、“亮眼发现身边的不文明行为”、“说说我身边的文明礼仪好少年”、“文明我先行,礼仪伴成长”等主题班队活动,开展“人人争当班级文明礼仪之星”、“文明礼仪故事会”等活动。
活动的设计和实施,特别强调不仅要重视传授礼仪知识,还要注重训练行为方式,让学生学练结合,以练为主,既明了“理”又训练了“仪”。
2.推动活动深入开展。
文明礼仪教育各项活动的开展,不应是一次性一过性的,而是连贯、持续、深入且深刻的。比如一年级定位于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建立文明礼仪观,为此重点开展“我的这些做法和行为文明吗?”班内交流讨论活动,以帮助学生明是非,知文明。在一个多学期的观察、思考、讨论后,开展“我也做个文明好少年”活动,引导学生将思考学习的结果落实到践行上。二年级的文明礼仪教育定位于在自检反省的基础上,提升对“八礼四仪”的认识,为此开展“亮眼发现身边的不文明行为”、“说说我身边的文明礼仪好少年”等活动,初步体验、感悟文明礼仪的内在涵义。三、四年级学生的教育则定位于从榜样中吸取力量,在活动中得到感悟,开展“说说我身边的文明礼仪好少年”、“文明我先行,礼仪伴成长”等活动。五、六年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定位于培养学生持久的文明意识和习惯,“发挥我的力量,让文明之花处处盛开”,引导学生将“八礼四仪”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成为一种责任意识,为此开展如“‘五小行动周周报”、“我是文明好榜样”、“诊治我家的不文明行为”等活动。
3.推动活动校外延伸。
文明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不能局限于校内教育,还应向校外、向成年人延伸。所以,可将文明礼仪教育与节日主题教育或活动相结合,将文明礼仪教育的阵地拓展延伸到社区、敬老院、商场、马路等公共场所。
比如三月是学校的文明礼仪月,又是学雷锋活动月,各中队在社区、敬老院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同时,给居民和敬老院的老人表演以文明礼仪为主要内容的小品、相声、快板等节目,将社会常见不文明行为和文明行为规范融入节目,让学生和成年人,都从节目中得到教育和启示。又如学校艺术节,师生、有条件的家长创作文明礼仪为主题的漫画、书画作品,走进社区展览,使师生、家长、居民共受教育。再如敬老节,学生走进敬老院,为老人洗头、修剪指甲、整理桌上物品、聊天、表演节目,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或提醒学生把文明礼仪教育融入到与老人的聊天和服务活动中。点点滴滴,时时处处,让文明礼仪成为一种意识和习惯,让校内外更多的人有这种意识和习惯,让校内校外共融互通,破除“负能量”的相互影响,达到“正能量”的相互传递,从而走近文明礼仪教育的目标。
(三)内化践行,让自主弘扬文明礼仪成为可能
按照心理学观点,当体验感悟达到一定的程度,便走到了内化践行的阶段。但从感悟到落实在具体行为上有很长一段距离,主要原因是学生不能做到持久坚持。比如通过文明礼仪教育和“八礼四仪”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大部分同学意识到平时的一些习惯,如随手丢牛奶包装袋、边吃饭边讲话等是不文明行为,这些不文明行为有所改善,但是坚持的时间不长,需要经常提醒。
为帮助学生从体验感悟走向内化践行,学校改革德育工作举措,开展“班级自主设岗制”,各班根据实情设置学生执勤岗位,成立“校园卫士班”,让学生参与德育和管理,努力营造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育人氛围,使学生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从被人管理到自我管理。少先队组织充分发挥队员的能动性,通过宣传阵地、竞赛评比、升旗仪式、队干部的培养等常规教育和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活跃学生身心,不断巩固文明礼仪意识,使体验感悟与内化践行渐行渐近,互为促进,并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使队员主动进入内化践行的队伍,自主弘扬文明礼仪,在人生的道路上扬帆远航。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5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