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中西文化视阈,从李安电影的精神观念、文化观念、美学观念三个方面探讨李安电影的内在世界。
【关键词】文化视阈 李安电影 内在世界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132-02
李安对于华语电影而言,无疑是一位标杆性人物。他的作品主题深远、融汇中西,不但得到了中国观众的认可,也赢得了西方社会的关注。在全球异质文化交融的今天,研究李安电影的内在世界,总结其成功经验,对于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一、李安电影的精神观念
李安一生多产,20年间拍摄了19部电影。他的作品所涉主题广泛,但无论其主题是什么,贯穿其中的精神内核总是“人伦精神”。换言之,李安电影的最主要的精神观念就伦理观念,它主要表现在爱情伦理与家庭伦理上。
(一)爱情伦理观念
李安作品中的爱情伦理观念主要从异性之爱与同性之爱两个维度来探讨。描写异性之爱的影片《饮食男女》讲述的是家庭聚会上朱师傅压抑不住自己的情感,把他与二女儿同学梁锦荣的恋情公布于众,女儿们纷纷反对,最后不欢而散。按照中国的伦理观念,虽然妻子去世但早已年老体衰的父亲不应该有新的恋情,更不应该和比自己小几十岁的女儿同学发生恋情。但“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欲”作为一种本能,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朱师傅也不例外,但是他的恋情却不能为“伦理”所容,所以一开始朱师傅只能隐忍着对锦荣的情感,但显然,李安是极具包容性的,他让朱师傅和锦荣的忘年恋在影片最后修成正果,完成了“伦理”之下情感的挣脱。《断背山》是李安电影中描写同性之爱的经典之作。影片中深爱着杰克的恩尼斯因为害怕世俗的眼光,而不敢回应杰克的爱情,于是一直生活在痛苦之中,直到杰克意外死亡后,恩尼斯才明白自己对杰克的爱情有多么的强烈。但无论他们的爱情有多么深厚,最终见证它的只有人迹罕至的断臂山。同性之爱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是一种性心理障碍,为文化传统所不能接受,甚至绝大部分群体对他产生恐惧和排斥。因此,在这种价值体系下,恩尼斯只能是隐藏自己的“爱”,为了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他娶妻生子,是世俗的爱情伦理观念毁灭了他对杰克的爱。
(二)家庭伦理观念
家庭伦理观念也是李安电影常涉及的话题。按照中国的伦理传统“百行孝为先”,所以“孝”成了李安阐述家庭伦理观念的重要切入点。电影《推手》中太极大师朱师傅远渡美国,想与儿子一家尽享天伦,但是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朱师傅与洋儿媳的矛盾重重。在父亲与妻子间周旋的朱晓生为了规避矛盾,他只能暗示父亲重组家庭、出去单过。但是父亲出走后他又十分难过:他在美国努力奋斗的目的之一就是为父亲“尽孝”,但是为避开妻子与父亲的矛盾,他让父亲搬走,显然是“不孝”。另外中国还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所以影片《喜宴》中同性恋者高伟同迫于父母的压力,只能与并不相爱的女孩葳葳假结婚,同时为了延续高家“香火”,以尽孝道,他只能让意外怀孕的妻子把孩子生下来,最后不得不向世俗妥协,与男友赛门、妻子葳葳过起了三角生活。在西方家庭中也与伦理观念。影片《冰风暴》发生在1973年美国的“非常时期”,水门事件后,总统形象和社会权威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而普通的人们生活在文化观念和性观念混乱的时代。剧中的美国父子是生活于两个不同世界的人,他们之间没有交流,彼此间也走不进对方的世界。父亲想要打破僵局,但是却遭到了儿子无情的拒绝。可以说这是对美国伦理传统中“感恩父母”价值观的极大挑战。
当然,李安电影对于爱情伦理与家庭伦理的描绘总是同时进行的。在这相互交织的两重伦理观念中,我们看到的是人类在伦理困境中无奈。
二、李安电影的文化观念
李安把自己中西合璧的文化观融入到电影中,使得其作品内容丰富多彩,既传承了中华文化,又吸纳了西方文化。
(一)中国儒道观念
李安生于中国台湾,从小他接受的是最传统的中式教育,所以中国文化中最本质的儒道思想在李安心中根深蒂固,即使拍的是外语片,也摆脱不了“中国特性”。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与“礼”。所谓“仁”乃是“仁义”,强调“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所谓“礼”乃是“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影片《卧虎藏龙》中的女侠俞秀莲武艺高强,在江湖中颇有威望,但面对自己爱慕的李慕白她只能隐忍、克制,绝不越乎于“礼”。而李慕白虽与俞秀莲两情相悦,但是她是自己好友孟思昭的妻子,尽管孟思昭早已去世,但是“朋友妻不可欺”的思想观念让他也不敢僭越于“义”之上。道家文化中“阴阳相生”、“刚柔并济”的境界也是李安电影所追求的。《理智与情感》中的姐姐埃莉诺有感性的一面,爱德华先生的到来打开了她尘封已久的心,很快她与爱德华先生彼此深爱。当知道爱德华先生曾与露西小姐私定终身时,她非常难过,但“理智”很快战胜了“情感”,为了维护爱德华好好先生的形象和上流社会的地位,她只能克制住自己的情感、痛苦地离开,并为了爱人的幸福默默付出。埃莉诺身上“理智”和“情感”的共存,实际上是中国道家文化中阴阳相生的变体。
(二)西方外来观念
1978年李安前往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学习戏剧与电影并获学士学位,1980年进入纽约大学学习电影制作。成年后美国的求学让他在掌握先进的电影技术的同时,还让他对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有所了解。在李安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西方自我精神和自由主义的接纳。影片《与魔鬼同骑》中苏莉的男友杰克在美国南北战争中,为了救自己的好友杰格意外身亡,但在杰克去世之后,苏莉勇敢地和杰格走到了一起,他们共同前往加利福尼亚开辟爱的家园。这部影片里肯定了苏莉的大胆、热情,为了新的爱情,她义无反顾;显然,她与《卧虎藏龙》中情感被传统压抑的李慕白与俞秀莲不同,她没有违背“自我”,敢作敢为,“自由”的追求并获得爱情。《色戒》中的女大学生王佳芝利用美色接近汉奸易先生意图行刺;佳芝成功勾引易先生并准备下手时,却发现自己已动真情,于是她毅然决定放弃刺杀,回归真实的“自我”,帮助易先生逃走。在当时的政治立场下,王佳芝的做法自然是被传统社会所指责、唾骂的,但是李安却一反传统,让王佳芝在大胆追寻情感“自由”、还原“自我”的背景下做出反叛,令这一角色备受争议,所以也很有看点。endprint
三、李安电影的美学观念
李安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去理解各种文化,并且在他的电影中以调和、兼容的方式构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所以他的电影总是呈现出他中西结合的“多元化”美学观念。
(一)中国美学观念
中国儒家文化讲求 “中庸”、“和谐”,道家文化注重 “情景交融”、“天人合一”,在李安电影中表现出来的就是对“中和”与“意境”的追求,这种追求使李安电影呈现出与西方电影截然不同的东方特色。影片《饮食男女》中李安把朱师傅对梁锦荣的情感表现得极为含蓄,只是通过打打电话,教教做菜来暗示表达。《推手》中朱晓生在监狱里看到苍老可怜的父亲时,只是泪流满面地喊了一声“爸”,就把儿子对父亲的爱有节制地表达了出来。为了创造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之美,李安在《卧虎藏龙》中精心设计了李慕白与玉娇龙借助着竹子的韧性与弹性在竹海中的打斗的画面,让观众有穿越飞升,飘忽其上的飘逸感觉。影片《断背山》通过对断背山碧水蓝天、高山白雪的拍摄来烘托两个牛仔纯洁美好的爱情。
(二)西方美学观念
李安曾经说过:“与好莱坞相比,中国电影最大的不足在于商业嗅觉的不灵敏”,显然,商业美学也是李安电影成功的重要因素。首先,李安借鉴并超越了西方经典的“类型电影”。所谓“类型电影”就是按照不同类型的既定要求而创作出的电影,它包括有西部片、恐怖片、爱情片、同志片等。李安的电影全部都属于类型电影的范畴,比如谍战片《色戒》、科幻片《绿巨人》、爱情片《理智与情感》等。当然,这些“类型电影”又并不完全是“类型”的。比如惊险打斗的动作片《卧虎藏龙》同时又是描写李慕白、俞秀莲、玉娇龙三角关系的爱情片;爱情片《与魔鬼同骑》又是描写美国南北战争的战争片。在西方传统“类型电影”的基础上,通过类型与类型的碰撞,产生出新的类型,这就是李安吸引观众的大胆革新。再者,为了迎合大众的期待视野,减轻观众对异质文化接受的心理障碍,更容易产生文化认同感,李安把西方电影中最传统、最有效的“线性叙事”手法融入到自己的电影中。线性叙事基本上都是“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结构。这种老式的表现手法,可能有人会认为它是保守、过时的,但是李安却用的非常顺手。例如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从头到尾都没有用倒叙、补叙和回闪等跳跃性叙事手法,而是平铺直叙,使故事情节自然发展,让“观众在观看电影时,仿佛参与了故事的进程,感受了时间的流逝,亲历了人物的体验,从而产生了同化作用。”
总之,李安电影的内在世界是开放多元的,不仅体现了人类在伦理观念压制下情感的无奈与挣扎,也体现了他中西合璧的文化观念。同时美学上的追求,使他的作品在西方电影形式之下展现出截然不同的东方特色,这或许就是李安电影在国际市场上卖座的原因。
【参考文献】
[1]王姝电.电影江湖,李安电影如影随形[J].电影,2004(1)
[2]莫娃,付会敏. 阅读李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丁卉.李安电影的叙事策略[J].当代电影,2006(6)
【作者简介】余意梦婷(1982- ),女,广西桂林人,硕士,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
(责编 何田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