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隐园是蒲松龄的精神家园

2015-01-28 20:11孙启新
蒲松龄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精神家园蒲松龄

孙启新

摘要:石隐园是蒲松龄的馆东毕际有的私家园林,蒲松龄设帐毕府三十年,几乎每年夏天都在此设榻避暑,在此教学、读书、写作。蒲松龄歌咏石隐园的诗词,表现作者逃避现实的隐居思想、追求自在闲适的生活情感、叙述读书写作的精神享受、惆怅盛景不再的无奈心理、抒发念兹在兹的不尽思绪,石隐园已然成为蒲松龄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石隐园;蒲松龄;毕际有;精神家园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石隐园是蒲松龄的馆东毕际有的私家园林,《淄川县志·建置志·园林》有专门记载。石隐园最早由明末户部尚书毕自严构建,后来荒废,毕际有继承毕家产业后,对该园进行了改建。改建后的石隐园奇花异草,浓荫蔽日,流水淙淙,怪石林立。蒲松龄设帐毕府时,几乎每年夏天都在此设榻避暑,在此教学、读书、写作。石隐园承载了蒲松龄的达观与失意、希望与落魄,蒲松龄歌咏它的诗词,表明石隐园已然成为他的精神家园。

一、石隐园的基本情况及歌咏诗词

毕际有,字载积,号存吾,明崇祯年间户部尚书毕自严的仲子,荫为官生,清顺治二年(1645)拔贡入监,考授山西稷山知县,后升任江南通州知州,康熙二年(1663)因诖误罢归。毕际有因长兄早逝,分得尚书第的正房,他把已经荒落的石隐园废掉,构建了一个规模较小的新石隐园。《淄川县志》收录了毕际有撰写的有关石隐园的一篇文章,文章载:

园南第北,旧有小园,可石隐五之一,缭垣皆柏,直北亭三楹,遥以双鹰石对之,以石峰如两鹰相顾而栖故名,亦先少保(指毕自严)经理未成者也。有(指毕际有)恐石隐诸石散佚,因移彼就此。会白沙王山人仲超来,稍为布置,自双鹰而西,依古柏为山,卧者成冈,立者成峰,离立者成涧壑,丛立者成叠峦,横而空悬者成桥梁岩洞,层累而上者成绝岩峭壁,于是诸石悉如新沐而出。枕山为池,沿池为亭,池东植海棠、木瓜数十丛,外设篱,篱外始迳。自外而达于旧亭,仍以远心亭之故额颜之。亭前银杏二,绿结浓荫。亭左稍前置室,以供宾客下塌。前植绣球、芍药,篱以蔷薇,因名霞绮轩。远心、霞绮之界,叠石为小山,径路纡回,峰峦若天成,牛山人玉李之匠心也。薇篱南,老梨一株,园中旧物也。再南为竹,尽园而止。石隐之石既悉归此,故仍名之石隐云。

从毕际有的文章来看,新建的石隐园只为旧园的五分之一,园中建有假山、池塘和远心亭、霞绮轩、效樊堂等建筑,栽植银杏、梨树、竹子和海棠、木瓜、绣球、芍药、蔷薇等树木花草,是一座小巧玲珑的私家园林。

石隐园自建成、改建后,淄川的缙绅文人多有题咏。据《淄川县·艺文志》记载,毕自严写有五言古诗《石隐园怀古》,孙蕙写有五言古诗《过毕存吾石隐园(园为大司农白阳公别墅)》,袁藩写有三首五言诗《石隐园修邑志成,赋别载积先生》,李尧臣写有五言诗《雨后登石隐园山》等等。

蒲松龄自康熙十八年(1679)到毕际有家担任私塾先生后,几乎“日日窥园”(《念奴娇·新秋月夜,病中感赋,呈袁宣四孝廉》),先后写有21题42首歌咏石隐园的诗词。蒲松龄在这些诗词中,栩栩如生地描述了石隐园春夏秋冬的景观,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从中可以看出,石隐园是蒲松龄心灵获得慰藉、精神得以寄托的场所。

二、表现逃避现实的隐居思想

石隐园花木繁盛,处所清幽,是避暑纳凉的好地方。康熙十八年,蒲松龄一到毕府,就写了两首七言律诗《石隐园》,从林木、花卉、亭舍、邱壑以及气温等方面描写了石隐园的春景,表达了作者敬仰毕际有弃官隐居的高尚品格及自己消极遁世的隐居思想。

诗其一云:“山光绕屋树阴浓,爽气萧森类早冬。绿竹不因春雨瘦,海棠如为晚妆慵。池牵紫荇丝盈尺,石绣苍苔翠万重。惆怅当年高卧意,凭临涧壑仰芳踪。”诗尾联用谢安东山高卧的典故,赞扬毕际有退隐家乡,希望他东山再起。谢安,字安石,东晋宰相,是知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少以清谈知名,最初被司徒征辟,除任佐著作郎,都以病辞去,隐居于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被后世人视为良相的代表,“高洁”的典范。诗中典故出自《晋书·谢安传》:“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诗其二云:“红点疏篱绿满园,武陵邱壑汉时村。春风入槛花魂冷,午昼开窗树色昏。书舍藤萝常抱壁,山亭虎豹日当门。萧萧松竹盈三径,石上阴浓坐不温。”首联中的“武陵邱壑汉时村”即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蒲松龄在此借指石隐园。桃花源是东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臆造的一处世外乐园,陶渊明通过对桃花源安宁和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七言律诗《次韵毕刺史归田》诗其三尾联“武陵天地非尘境,不必巢由更买山”,将毕际有比作尧时的隐士巢父、许由,劝说毕氏不必买山而隐,石隐园即非尘世。这首诗同《石隐园》一样,都有称赞毕际有回乡隐居的意思。以上三首诗表面来看是赞颂毕际有隐居乡间,实际上也有“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之意,通过歌咏石隐园来排遣自己不能实现青云之志的积郁。

袁藩,字宣四,康熙二年中举人,后数赴春闱不第,他与毕际有交好,是蒲松龄的词友。康熙二十四年(1685),袁藩受毕际有之邀,协助校刊其父毕自严的《石隐园藏稿》,住在石隐园中。因病住在绰然堂的蒲松龄与袁藩不时聚会,相互唱和。蒲松龄填词《贺新凉·喜宣四兄扶病能至,挑灯伏枕,吟成四阕,用秋水轩唱和韵》。第二阕描写袁藩寓居石隐园中的远心亭:“名园台榭红窗显。远心亭鸾惊鱼奋,墨文粉扁。幽似武陵溪畔路,止少村庄鸡犬。高士卧、尘嚣可免。”词中“鸾惊鱼奋”四字是远心亭匾额题字,字为墨书,匾为白色。“武陵溪畔路”,即陶渊明笔下渔人通往桃花源之路,此处进一步强调通往远心亭的道路清静幽深,点明石隐园就是作者和袁藩隐居人世间的桃花源。两人在这世外桃源各逞口辩,恣意谈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齿上飞花明月夜,姑妄言不必凭何典”(引文同上),感觉自己便是远离尘嚣的隐士。

三、追求自在闲适的生活情感

康熙二十八年(1689)夏天,蒲松龄忍受不了盛夏的溽热,搬到石隐园中的远心亭居住。在这个清凉世界,蒲松龄十分惬意,高兴地写了两首七言律诗《逃暑石隐园》,叙述避暑石隐园的自在闲适生活。endprint

绕屋浓阴万树蝉,水云浮动芰荷天。两餐如客饥投肆,初漏无声静入禅。石丈犹堪文字友,薇花定结喜欢缘。雨余帘外松风冷,竟到匡床搅夜眠。

午漏沉沉日影迟,遮栏草树绿横披。小山搢笏如人拙,瘦竹无心类我痴。瀹茗炉烧风落果,落花蹊放旅生葵。池亭住久浑相识,小苦奔波未忍移。

这两首诗描写了树阴中的鸣蝉、池塘中的荷花、风雨中的松树、路边的紫薇花、假山旁的瘦竹和傲然屹立的海岳石、众峰参差的万笏山,衬托了石隐园“无声静入禅”的寂静和清幽,表达了作者宁愿遭受一日两餐的奔波之苦,也不想离开石隐园这个清凉环境的愿望。蒲松龄在石隐园里,与海岳石成为文友,与紫薇花结成姻缘,听着万木丛中蝉声齐鸣,看着蓝天白云下红绿相间的荷塘,喝着亲手烹煮的茶水,吹着凉意习习的松风,身体不受酷热的折磨,思想不受世俗杂务的束缚,感觉自己真正成了一个自由自在的人。接下来,作者又写了七言古诗《读书石隐园,两餐仍赴旧斋》,进一步传达了作者“小苦奔波未忍移”的意愿。该诗描写了石隐园“当午几榻还生凉”,“半夜单衾寒欲僵”的清凉环境,反映了对旧斋“溽暑年年胜炮烙”,“甘坐夕阳受酷虐”的厌恶情绪,最后以轻松诙谐的笔调,表现了进驻石隐园的喜悦心情:“花树喜我至,浓阴绕屋声萧萧;山禽喜我至,凌晨格磔鸣松梢。两餐往还足二里,归去汗浃如流水。如流水,何妨哉?解襟习习清风来。”从远心亭到原来的书斋绰然堂就餐,要绕假山、过池塘,距离足有一华里,在烈日炎炎的夏日,每走一趟,都要汗流浃背,尽管如此,蒲松龄还是乐此不疲,因为在石隐园可以享受更多的清凉和幽静。

康熙三十一年(1692),蒲松龄填词《扫花游·晚春石隐园坐雨》,描写了石隐园的晚春雨景。作者眼中的石隐园清新可爱:“小池涨碧,正病柳摇波,影儿低沍。嫩寒院宇。又浅红乱落,满庭烟雨。鱼鸟窥人,伴我阑干倦抚。”“看梅胎渐满,绿阴芳树。甚处雕梁,著个泥香燕乳。”石隐园中柳条摇曳,落红遍地,梅花欲开,池水碧绿,燕子育雏,鱼鸟窥人,一幅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象。蒲松龄吮吸着春风,沐浴着春雨,欣赏着美丽的春景,却有一丝淡淡的忧愁,因为无论自己如何费尽心血,都留不住春天的脚步,“春已归去”,无处寻觅,只得“努力爱春”,方能弥补缺憾。

康熙四十七年(1708),蒲松龄写了七言律诗《石隐园》,诗云:“年年设榻听新蝉,风景今年胜去年。雨过松香生客梦,萍开水碧见云天。老藤绕屋龙蛇出,怪石当门虎豹眠。我以蛙鸣间鱼跃,俨然鼓吹小山边。”作者为尾联自注:“有石类蛙鸣,余移置鱼跃石侧。”诗中写道,与上年“蓬蒿没径”、鉏草而入的景象比起来,今年园中景物胜过去年,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松香入梦,碧水映天,老藤绕屋,怪石当门,也是园中的一片新气象。鉴于此,作者童心大发,把一块类似青蛙的石块放置在鱼跃石旁,让青蛙与鱼作伴,两者和鸣,奏出世上最美妙的音乐,作者于闲暇之时在此驻足聆听,愉悦身心。

四、叙述读书写作的精神享受

康熙二十七年(1688),毕际有在石隐园(即东园)建成效樊堂,蒲松龄为此写了两首七言律诗《毕刺史效樊堂落成》。“东园雅地旧蒿莱,初构三楹压绿苔”,说的就是此事。康熙三十年(1691)六月初一日,蒲松龄移住石隐园的效樊堂,专门写有七言律诗《六月初一日,移斋东园》,记录此事。该诗描写了效樊堂环境的清幽、气候的凉爽、景物的优美,从中透露出了作者的安闲之情。诗云:“斗室蒸腾汗似浆,移斋初至效樊堂。山衔斜炤红连树,雨洒平芜绿满匡。几榻纵横缃帙乱,门窗洞豁野风凉。人声静后蝉声息,夜气萧萧到短床。”诗中“缃帙”是浅黄色的书套,此处借指成套的书籍。蒲松龄的床榻上纵横交错地摆满了书籍,说明他在这里可以心情舒畅地读书,不受世俗干扰。毕府从始祖开始就重视读书,毕自严十分喜欢购书、藏书、读书,专门建筑了万卷楼用来收藏购置的书籍,毕际有也很喜欢购书、读书,到蒲松龄任教毕府时,万卷楼的藏书已达5万多册。石隐园实在是蒲松龄静心读书、专心写作的一处最理想的场所。蒲松龄写的两首七言律诗《读书效樊堂》,记载了在石隐园读书的情况。第一首诗主要描写效樊堂周边环境的清幽。诗云:“效樊堂下青草芳,效樊堂上日影长。果震清泉荐甘冷,花飞红雨散寒香。桔槔声醒邯郸梦,竹树风摇枕簟凉。夜色迢迢更漏静,一帘月影上匡床。”诗颔联说,瓜果放在清泉中浸泡,十分凉爽;红色花瓣纷纷落下,带着寒香。诗后两联说,夜深人静,凉风习习,月光洒在作者的床上,照着睡梦中的诗人。这大概就是所有读书人憧憬的幸福境界吧。

“枕畔堆书卷。强吟哦,曲肱搦笔,将愁生遣。”(《贺新凉·喜宣四兄扶病能至,挑灯伏枕,吟成四阕,用秋水轩唱和韵》)词中所述情景,正是蒲松龄在石隐园读书,特别是写作时的真实反映。据专家考证,《聊斋志异》近500篇作品部分在毕府完成,当然有不少篇目写于石隐园了。这些篇目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带有鲜明毕府生活痕迹的作品,像聊斋名篇《狐梦》、《绛妃》、《黄英》、《马介甫》等,如《狐梦》篇末注明“康熙二十一年腊月十九日,毕子(指毕怡庵)与余抵足绰然堂”,讲述巧遇狐仙之梦。《绛妃》是一篇自叙体的梦幻故事,开篇便说:“癸亥岁,余馆于毕刺史公之绰然堂。公家花木最盛,暇辄从公杖履,得恣游赏。”文中的癸亥岁,即康熙二十二年(1683),所谓毕家“花木最盛”处,便是石隐园。《黄英》讲述菊花精发家故事。蒲松龄作于康熙三十年的诗《辛未九月至济南,游东流水,即为毕刺史物色菊种》,写的是去济南替毕际有寻找菊种过程,估计于此构思了《黄英》。二是体现教书应试生活轨迹的作品,如科举名篇《贾奉雉》、《于去恶》、《司文郎》、《王子安》、《胡四娘》、《三生》等。三是取材于毕府万卷楼藏书,对前人题材重新构筑的作品。南开大学朱一玄教授认为,约百篇聊斋故事可从前人作品考证出“本事”,如《向杲》、《续黄粱》、《侠女》、《凤阳士人》、《翩翩》、《促织》、《姊妹易嫁》、《阿绣》等名作。蒲松龄在大量阅读毕府藏书,充分理解文章本意的基础上,吸收精华,推陈出新,创作出了流传百世的不朽作品,毕府的万卷藏书功不可没,真可谓“书充栋,凭君剪”(《贺新凉·读宣四兄见和之作,复叠前韵》)。endprint

五、惆怅盛景不再的无奈心理

康熙三十二年(1693)春天,毕际有去世,毕盛钜成为尚书第的主人。毕盛钜不像其父那样儒雅,他对石隐园的关心当然不如其父。石隐园因为缺乏管理,逐渐荒芜,蒲松龄居住的亭舍竟然改作毕家的粮仓。

康熙四十二年(1703)初冬,蒲松龄写有五言古诗《冬初过石隐园即景》。此时,石隐园因为无人管理,加之大自然摧残,变得凋败荒凉,扫人游兴。作者游览石隐园,本来想“披襟时一快”,却不料园内“满眼尽凋败”:“黄叶深三尺,畦平没疆界。薜荔交纵横,苔枯粉壁疥。偎墙细草生,犹趁夕阳晒。女贞杂青红,枝重攫拿懈。双桧植绿帚,修竹挥长铩。叶空树影疏,秋杪禽声杀。柏折倒横藤,山行屐齿碍。冬寒无居人,花床任崩坏。”“榰筇过松桥,跫然鸟雀怪。”面对这种景象,作者感叹:原先来到此园赏景,感觉胸怀宽阔,现在则感到天地狭隘,心情为之悲惨凄凉。作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的七言绝句《避暑石隐园,蓬蒿没径,借亭为廪,不可斋矣。感而书此》描述了石隐园的破败情景:蓬蒿遮挡道路,亭舍竟然成为粮仓,蒲松龄失去了往年避暑的住处。面对这种状况,作者以嘲弄之笔进行了委婉的讽刺。诗云:“山色围青秀可餐,于今倾侧渐凋残。平泉亭舍封高廪,不减刘家黑牡丹。”诗的大意是,石隐园四周自然景色秀丽可餐,石隐园内远心亭却年久失修,亭边景物也凋落残败。毕家将远心亭改作粮仓,是在炫耀自家的富裕呢?真是大煞风景!诗中“刘家黑牡丹”,出自宋朝苏轼《墨花》:“独有狂居士,求为黑牡丹。”程縯注:“唐末刘训者,京师富人。……京师春游,以观牡丹为胜赏。训邀客赏花,乃系水牛数百在前,指曰:‘此刘氏黑牡丹也。”蒲松龄以这个典故讽刺毕盛钜是个土财主,只知炫富,不懂观赏胜景的雅趣。接下来的另一首五言绝句《题壁》,蒲松龄借滥竽充数的典故,进一步嘲讽了毕家“借亭为廪”的行为。诗云:“辟疆亦已遥,景物风流尽。荒草没行径,亭储三百囷。”诗中的“辟疆”是齐宣王的名字。《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诗的大意是,齐宣王喜听集体吹竽的传说已经很久远了,齐国都城临淄的繁华景象也不存在了;石隐园荒草埋没了路径,远心亭现在储藏了三百囷粮食。言外之意是,齐宣王空有喜欢听竽的名声,毕盛钜将石隐园的亭堂改作粮仓,还不如享有“风流”虚名的齐宣王呢!蒲松龄把这首诗题写在远心亭的墙壁上,其嘲讽意味不言自明。

写于同年的七言古诗《鉏园歌》,形象地描绘了石隐园的荒芜景象,描写了作者为到霞绮轩避暑,督率僮仆鉏园辟径的劳作过程。诗云:

雨后暑湿如炊笼,我行避匿园亭中。园中年余无人到,启扉弥望皆蒿蓬。燕去燕来任嘲哳,花开花落由青红。旅生桑梓过肩顶,熏似燎原火腾烘。披荆拨艾趑趄入,蚊飞扑面眯双瞳。屐埋丰草疑踏絮,惧践蛇蝮骇心胸。人迹跫跫惊群类,伏鸱暴起穿晴空。霞绮亭深闭窗户,斧削一径裁能通。开门设榻置书卷,朝芟暮鉏督斋僮。挥汗捋瘏薙荒楚,卷云跳掷飞青虫。狂花运斤繁枝尽,石鼠失窟诸技穷。碍路横藤施松树,绕窗秀壑仍天工。潦水久积余浑落,乱石藉卧群羊同。三日空阔眼界易,散发跣足倚孤桐。苔厚尘绝树浓茂,一开快襟当清风。

诗中写道,石隐园一年多没有人来,园内草木疯长,鸟兽乱窜,一派荒凉景象。作者率领僮仆刀削斧劈,经过三天辛勤劳作,石隐园才恢复了往日景象。诗末借用宋玉《风赋》的典故,表达了作者辛勤劳作之后“一开快襟当清风”的喜悦心情。

六、抒发念兹在兹的不尽思绪

随着蒲松龄在毕府生活时间的推延,他对石隐园的喜爱,已经深入到内心深处,念念不忘,以至于梦游石隐园。

康熙四十七年(1708)是蒲松龄撤帐归家的前一年,这年元宵节的前一天,即正月十四日,蒲松龄在家休年假,夜里梦到自己独自游览石隐园。蒲松龄梦中的石隐园“露冷似秋”,“新月初上,柳丝丝下垂”,一派冷清、恬静的夜景,犹如人间仙境。蒲松龄梦醒后感慨良久,写出了七绝《志梦》,记录此事,诗云:“银河高耿柳平桥,月色昏黄更寂寥。深院无人夜清冷,天风吹处暗香飘。”诗中说道,昏黄的月光笼罩着石隐园,明亮的银河横亘在天际,秋风吹送桂花香气,柳条轻拂蔓松桥,蒲松龄独自一人漫步石隐园,感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蒲松龄抛家舍业,在毕家一住就是30年,他虽然不时感叹“直将家舍作邮亭”,却一直没有离开毕家,也没有另觅新馆,估计与他深深地眷恋着石隐园有关。在蒲松龄看来,毕府就是他的另一个家,石隐园就是他的精神寄托。唐朝白居易的七言律诗《春题湖上》尾联写道:“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以不舍意作结,而言“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这“言外余情”便是诗人对西湖深沉的喜爱之情。套用白居易的诗句,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蒲松龄“未能抛得毕家去,一半勾留是此园”——相信蒲松龄可能会认可这个推论。

蒲松龄离开我们已近三百年了,石隐园早已荒废,当年的景点难觅踪迹,可是蒲松龄咏赞石隐园的诗词依然流传世间,供人吟诵。一个人生活在世间,总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总要借助气候、景观、花木等倾诉个人的情感,而石隐园正是蒲松龄寄托个人追求的精神家园。

(责任编辑:陈丽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精神家园蒲松龄
传承“非遗”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
『别人家的孩子』蒲松龄
蒲松龄:努力换来逆袭
《神探蒲松龄》:并没有那么差!
强化“四个意识”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蒲松龄
经营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坚守精神家园 争创文明城市
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努力构建青少年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