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先慎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商三官》这篇小说,写的是一个少女复仇的故事。全篇都是写实,没有涉幻,这在《聊斋志异》中是比较少见的。这个少女只有十六岁,但是她的思想、眼光、勇气、智慧,不仅超出于一般的须眉男子之上,而且还超出于富有生活阅历的成年人之上。作者对她的歌颂,充满热情,充满敬意,他是想要读者像他一样,将这个复仇少女当作一个神来颂扬和供奉。
小说首先写商三官复仇的正义性。她的复仇是出于对压迫者邑豪的反抗。她的父亲叫商士禹,是个读书人。这也就暗示我们,这个女孩子出身在一个有文化的家庭,从小就受到比较好的教育。事情的起因是:父亲“以醉谑忤邑豪。豪嗾家奴乱捶之。舁归而死。”只是因酒醉说几句玩笑话冒犯了这位邑豪,就被痛打而置于死地。这是一种在阶级压迫社会中常见的仗势欺人的现象,对于这种迫害,许多人都因为处于弱势而隐忍了下去,而商三官却虽处于弱势而不能隐忍。由于写出了这种压迫和被压迫、强势和弱势的关系,商三官的复仇就具有了正义的性质。
接着就写商三官在家中的地位和与这种地位不相符的思想、眼光和识见。这是通过对比的手法写出的。“禹二子,长曰臣,次曰礼。一女曰三官,年十六”。这是说,商三官的上面有两个哥哥,她只是一个年仅十六岁的小妹妹。按通常的情理,家中出了这样的大事,能主事和能担当的应该是两个哥哥,特别是大哥商臣。先写一句三官“出阁有期,以父故不果。”单是对这件事的态度,三官就过人一筹。“壻家遣人参母,请从权毕姻事。”对方有点不通情理,这种时候来催逼完婚。“母将许之。女进曰:‘焉有父尸未寒而行吉礼?彼独无父母乎?”说得有情、有理、有正气,对壻方的不尽情理表示了毫不留情的斥责和气愤。仅此,一个人小而志大,很有主见的女孩子的形象,已经开始显露在我们的面前。“两兄出讼,经岁不得结。”这一交代也很重要,说明两个哥哥是担当了,但是没有能够担当得起来。小说这样写,就是要在设置一种对比映衬面的同时,留出本来不该由三官担当的任务,让三官去担当。
“无何,两兄讼不得直,负屈归。举家悲愤。”这时候,兄妹之间就出现了意见分歧。两个哥哥的意见是留下父亲的尸体,以作为再次诉讼的凭据和条件。这看起来当然也有道理。三官却发出了一篇惊人之论:“人被杀而不理,时事可知矣。天将为汝兄弟专生一阎罗包老耶?骨骸暴露,于心何忍矣。”“时事可知”四字,表现了她过人的眼光和识见。她已经将这个社会看透了,对官府能为父亲申冤不抱任何希望。这就隐含了她会依靠自己的力量,有所行动,提示了下文即将展开的重要情节。情节发展到此,在当事人中,除了仇家,所有成年人包括母亲、两个哥哥,还有未来的公婆和丈夫,已经悉数登场,并对三官父亲之被害一一表现出各自的态度。但是所有人的思想认识、胆量和勇气,都在三官之下。英雄还未行动,但是她的凛然正气和锐利锋芒,就已经透过纸面,显露出峥嵘。
果然,在父亲安葬好之后,“三官夜遁,不知所往”。这一情节,看似突然,实则在人意中。而且由于在前面的描写中隐含了种种耐人捉摸的迹象,还会激起读者的无限想象。三官失踪以后的情况,小说只用几句话来交代,写的是家中人的反应和所采取的措施:“母惭怍,唯恐壻家知,不敢告族党,但嘱二子冥冥侦察之。几半年,杳不可寻。”半年左右的时间,足可以有许多料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但是作者都不写,留给读者去揣摩和想象。
最后自然是写三官的复仇。描写的角度非常奇特,说正面不是正面,说侧面不是侧面,看起来好像是在写另一段与主线没有关系的故事。总之是闪烁其词,隐隐约约,就是不让庐山真面一下子就显露出来。这样的写法,读者不会一下子就跟失踪的商三官联系起来,待读到最后真相大白时,就会让读者恍然大悟,收到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场景是在杀人邑豪的家里展开,这就不能不在一开始就让读者心生疑窦。这一切都出于作者的精心安排,就像是一场大戏的帷幕慢慢拉开,场景开始掩映在朦胧的灯光中,由暗到明,形象逐渐清晰。
出人意料又在人意料之中的这场大戏是这样演出的:“会豪诞辰,招优为戏。”就是那个杀人的邑豪要过生日,有一个叫孙淳的演戏老板,带着两个弟子来参加贺寿演出。小说对这两个弟子分别这样介绍:一个叫王成,“姿容平等,而音词清彻,群赞赏焉。”另一个叫李玉,“貌韶秀如好女。呼令歌,辞以不稔;强之,所度曲半杂儿女俚谣,合座为之鼓掌。”两个人的情况正好相反,一个相貌平平,却唱得很好;一个长得漂亮,却不善演唱。两个人都受到了大家的赞赏,但一个是因其艺精,另一个是因其貌美。这样的对比,颇有些耐人寻味。优人孙淳向主人解释:“此子(指李玉)从学未久,只解行觞耳。幸勿罪责。”就是说,这个李玉只适合陪酒,于是就让他陪酒,他一陪酒戏就来了。小说写他善于迎合主人的意向,很快就得到了主人的爱悦。这是写他的乖巧,也是写他的机心。主人竟因爱悦而生出非分之想,要“留与同寝”。见一个长得漂亮又言行乖巧的男童,他就要让陪他睡觉。这一段描写,在传统的小说评点中叫“一击两鸣”,就是同是这一笔,却收到了两方面的艺术效果。这一笔确是作者巧作安排,一方面以此揭露邑豪的恶德恶行,与前文写他随意杀人的行为相呼应,证明他罪不容诛;另一方面又为后文情节的发展预作布置,邑豪的行为正好提供了李玉贴近他的机会。这时候,读者也许已经猜测到,这个不会唱戏的戏子,可能就是失踪已久的商三官吧?
“玉代豪拂榻解履,殷勤周至。醉语狎之,但有展笑。豪惑益甚,尽遣诸仆去,独留玉。”单独留下李玉是要图谋不轨,这是邑豪很自然的表现,但也是这位神秘的李玉有意促成,并且是他千方百计所努力追求的。邑豪被杀的过程,写得也极有讲究:一头一尾是直接描写,中间主要的部分是间接描写,是通过厅外仆人的所闻和所见来描写的。间接描写比直接描写更能引发人的想象,也更富于表现力。开头写“玉伺诸仆去,阖扉下楗焉”。他把门关得死死的,这是一个关键性的举动。据此读者会猜想到这个戏子可能是意有所为。李玉刺杀邑豪的过程,由仆人的所闻、所见来展示。先写所闻:“移时,闻厅事中格格有声”。继而写所见:“一仆往觇之,见室内冥黑,寂不闻声。行将旋踵,忽有响声甚厉,如悬重物而断其索。亟问之,并无应者。”黑暗中,见而实未有所见,还是只有听到的声音。“呼众排阖入”,之后再续写所见:“则主人身首两断;玉自经死,绳绝堕地上,梁间颈际,残绠俨然。”众仆在“大骇”之际“传告内闼”,“移玉尸于庭”,这才由他所穿的鞋发现原来是一个女子。众“益骇。呼孙淳诘之。淳骇极,不知所对”。“大骇”、“益骇”、“骇极”,连用了三个“骇”字来写众人的反应,渲染出邑豪被杀所产生的震撼力量,也就从对立面证明了这李玉完成的是一桩惊天动地的事业。
最后才揭示出李玉原来就是失踪已久、冥无信息的商三官。这个过程也写得非常曲折,含义深永。先是从孙淳之口交代李玉之所由来:“玉月前投作弟子,愿从寿主人。实不知从来。”孙淳说的应该是实话,但是这番话足以引发读者的想象,去填补作者有意留下的那段半年之久的时间空白。我们可以想象,三官在漫长的时间中,是做了怎样细致周密的谋划,耐心地等待并寻找时机;她孤身一个女孩子,生活该是怎样的艰难困苦;女扮男妆,要做到深藏不露又是何等的不易等等。凡此,我们又可以从中想象出并感受到她的勇敢、智慧、沉稳和坚韧。豪家“以其服凶,疑是商家刺客。”“服凶”就是穿着孝服,这两个字很重要,不仅再一次暗示她就是失踪的商三官,而且昭示我们,她是为父复仇而来。
在最后确认三官的身份之前,作者还特意加写了一段三官死后的神奇表现。她虽死如生,像神灵一样可以惩治和警示恶人,令人敬畏。豪家派两个人去逻守李玉的尸体。见“女貌如生;抚之,肢体温软。二人窃谋淫之。一人抱尸转侧,方将缓其结束,忽脑如物击,口血暴注,顷刻已死。其一大惊,告众。众敬若神明焉”。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刚死的三官,就已经俨然是一个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最后经过两个哥哥的验视,证明确实是失踪很久的妹妹商三官。此时读者回顾前文,文辞闪烁之处,种种蛛丝马迹,串连在一起,顿觉豁然开朗,一个为父报仇的女英雄的形象,巍然矗立在我们的面前。
篇末的“异史氏曰”,作者写得十分动情,充满了由衷的敬意:“家有女豫让而不知,则兄之为丈夫者可知矣。然三官之为人,即萧萧易水,亦将羞而不流,況碌碌与世浮沉者耶!愿天下闺中人,买丝绣之,其功德不减于奉壮缪也。”短短几十个字,表现了丰富的内容:一是批评三官的两个哥哥,对这个英雄妹妹缺乏认识,以此证明三官的品格在须眉男子之上;二是将其比作战国时著名的刺客和义士豫让;三是认为历史上刺秦王的荆轲,在三官的面前也会感到自愧不如;四是建议天下会做女红的闺中人,买丝线来绣出三官之像,其功德不低于供奉在民间享有极高声望的关公。这段话,与正文故事相配合,将商三官的形象,置于一个令人敬仰的至高无上的神的境界。
(责任编辑:朱 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