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2015-01-28 14:41
学周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语感情境语言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刘春环 (河北省巨鹿县贾庄校区贾庄中心小学 055250)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不必从系统的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着手,而应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本文即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展开探究,以供参考。

小学语文 多种手法 增强语感能力

学生学习母语最主要的方法就是靠语感。我们的学生正是因为有早已具备的口语语感做基础,并且身处母语环境中,耳濡目染,大量成套的母语图式早已内化为自己的心理结构,才会在语文学习中倍感轻松。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乐读中丰富语感

学生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方式之一。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朗读中了解内容,在朗读中体悟情感,在朗读中积累语感,在朗读中感受语文的乐趣呢?

首先,诱趣。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往往是用直观的形象、鲜艳的色彩和清晰的声音来思维的,所以教学中运用直观性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思维,能够促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态,积极投入到课文阅读中去。

其次,诵读。小学生理解能力弱但记忆力强,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多诵读一些儿歌、童谣及古诗,使其在诵读中感受祖国语言的音韵美和意境美。实践证明,从小背诵大量易懂的诗文,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现在我组织开展的“每周一诗”“每日一背”“背诵古诗比赛”等活动,就对丰富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很大帮助。

再次,激情。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所选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情感丰富,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必须带着情感。而小学生年纪小,生活经验和情感积累又比较匮乏,这就需要教师借助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架起学生与课文内容之间的情感桥梁,把学生带入到作者所描写的情境中去,让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从而使阅读更顺畅,体验更丰富。

二、联系现实生活,培养语感的敏锐性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去揣摩推敲,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中去。”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必须贴近生活,把学生的社会语言实践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源。因为贴近生活,运用实践才是感知的最终目的。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想象:当热气腾腾的油或汤洒在自己手上,会怎么样?当烧红的铁块掉在衣服上,会出现什么现象?而现在是比油或汤或烧红的铁块还要烫很多倍的熊熊大火燃烧在邱少云的身上,试想,那痛苦是人能忍受得了的吗?接着,教师再借助描写的语言,引导学生再次想象被烈火包围着的邱少云当时的内心活动,并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唤起学生鲜明的视觉形象,如此必将获得理想的效果。

三、利用媒体创设的情境,诱发语感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这是因为多媒体课件综合利用了声音、图形、文字、动画等媒体,变抽象为具象,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率。例如二年级上册《太空生活趣事多》写到了太空生活中的趣事,但学生对太空生活的认识大都是从课外书或者电视上了解到的,鉴于此,教师可以通过课件让学生观看太空生活的片段,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不用过多讲解,学生便可知道太空生活的有趣在什么地方。又如,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教师可先出示课文情境图,再运用多媒体播放夏天的音乐:雷声、雨声、蛙鸣、蝉叫……让学生闭上眼睛,竖起耳朵仔细听,然后教师声情并茂地描述:夏天是位热情的小姐姐,她穿着绚丽多彩的衣裳,来到人间,她飞过高山,山峰变得更苍翠;她飞过小河,河水流得更欢;她飞过树梢,知了唱起欢乐的歌。让我们变成夏天的草木虫鱼,一起去感受夏天的情怀吧!这样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四、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训练语感

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合理联想,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语感。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我引导学生体会“焦急”“耐心”这两个词语,以此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先让学生展开想象,回忆自己的亲身体验。如到车站接亲人,你早早地在车站等候,在时间未到或车子晚点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你仍然坚持等候,这又表现出怎样的心境?通过这个例子的比照,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到此处的“焦急”是表现出了老奶奶急切盼望看到总理的灵车,“耐心”表现了她送别总理的诚意,无论多晚都要等到。

五、感悟古诗词,在品味中体悟语感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体验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感受,在学习中切实体验到“归来手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三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让学生在品味中体悟语感。我们知道,古诗语言凝练,一字一句包含着丰富的意境和深刻的含义。教学时教师要把那些精美的语言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用心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和诗人运用语言的高超本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都是品味古诗用词的典范。以学生熟悉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为例,这里教师可以抓住“霜”来引导学生,向学生发问:“诗人为什么看到地上的月光会‘疑’成‘霜’?‘霜’与思乡有什么关系?”在学生思考中教师指出,“霜”出现在秋季,古人多有悲秋情结。农耕时代,人们活动的范围小,出行的时间短,秋季的到来就预示着回家时间的到来,而此时不能归家将是出行人最大的悲哀和不幸,所以他们看到“霜”就会自然地想到家乡,想到亲人。这样想来,我国的民众每到中秋节和春节都要回家团圆也就不难理解了。教师这样的引导,学生一定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而学生语感的培养也就水到渠成,落到了实处。

总之,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悟。由于语文教学重朗读、重形象,这就为激活并训练学生的语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因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助力。

(责编 冯红伟)

猜你喜欢
语感情境语言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言是刀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护患情境会话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