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与学的优化结合初探

2015-01-28 14:41
学周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认知结构教与学心理

小学数学教与学的优化结合初探

刘 敏 (辽宁省大石桥市中兴小学 115100)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到激疑生欲,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同步,还要做到科学调控,实现教与学的动态平衡。只有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小学数学 教与学 优化结合

优化课堂教学,教师要以最有效的方式指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以确保在规定的时间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达到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搞好小学数学教与学的优化结合。

一、激疑生欲,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同步

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紧紧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团,以使学生形成心求通而未得的最佳心理境界,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究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

(一)激疑要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

学生只有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爱学、乐学、善学。而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对趣的心理要求是不同的。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我们要注意所提问题应浅显易懂,贴近生活,使他们感到亲切、熟悉。如教学“时、分、秒”时,教师可采用猜谜的方法设疑:小小圆形运动场,三个选手比赛忙,跑的路程有长短,最后时间一个样。该谜语不仅语言具体、生动,富有感染力,能唤起儿童的形象思维,而且形象地显示了钟面的特点和时、分、秒的关系,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到了新知识的学习中去。针对高年级学生,我们要注意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思考性,并充分利用数学教材内在的美,即数学的精与妙,来引导学生进行严密的推理、精确的计算、广泛的联想、灵活的思考。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采用布谜的方法设疑:先让学生凭借已有知识报出一些是3的倍数的数,然后把其中一些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交换位置,如123、132、213、321、312,让学生检验变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奇怪,怎么和原数一样,个个都仍然是3的倍数。”这里面有什么奥秘?不等教师提问,学生已积极地思考起来了。

(二)激疑要突出本质,具有典型性

由于设疑所使用的已有知识或感性材料是学生形成表象的基础,所以选用的模型必须生动、形象地体现数学的基本原理,寓数学本质于典型材料之中,以便把学生带入典型环境。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模型的实例要注意有适当的数量和一定的代表性。实例太少,学生不易于发掘共同因素;实例太多,又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三)激疑要抓联结点,具有针对性

由于年龄和心理特点的限制,小学生思维注意的延续时间相对较短。因此,教师的设疑必须紧紧抓住新旧知识转换的联结点,尽可能地增加显示新旧知识矛盾冲突的透明度,以便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的思维集中在新旧矛盾的焦点处迅速展开,全力针对主要矛盾,师生共同开展解决矛盾的探究活动。

(四)激疑要循序渐进,具有层次性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不断地对一个又一个的数学现象进行认识。当他们认识某一部分事物后,并不能说就完成了一节课的认识活动。因此,精巧的激疑要贯穿于整个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善于把蕴含在数学教材中数学思想的逻辑顺序与儿童认知心理发展的顺序有机地结合起来,科学地确定思维强度,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激疑,环环紧扣,层层深入,不断掀起学生思维的波涛,做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达到师生的心理在教学全过程均处于同步发展的理想境界。

二、科学调控,实现教与学的动态平衡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紧扣教学内容揭示矛盾,又要运用运动变化的辩证观点,不断地通过各种形式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得反馈信息,以教与学的矛盾为契机,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地控制和调整整个教学进程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如通过提供述理性、追究性、探索性的思维诱因和思维材料,正确处理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闭塞、思维断路、思维紊乱的问题,使教与学的矛盾在发展中获得动态平衡,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优质、低耗。为此,教师应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学生认识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因受到年龄、知识和能力的局限,小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有其独特的方式,与教师对同一事物的认识相比有强烈的反差,如果忽略了这个问题,必然会使教学事倍功半。因此,教师应遵循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固有规律,站在学生的角度设想一下他们会怎么想,有什么困难,哪里需要点拨、疏导。如不少学生在学习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时,由于习惯于简单的单一联系,加之生活经验与空间观念的局限,往往会错误地认为周长相等的图形面积也一定相等。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相应的对策。

(二)教师导的程度与学生学的可能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集中起来就是一个导字:一方面,要防止学生脱离实际可能而盲目地学,结果既达不到学习的目的又损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防止以教代学,结果忽视了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导的程度要恰如其分,对学生的学起到起动、定向、矫正、导航的作用,为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提供用武之地。

(三)原有的认知结构与组建的认知结构的关系

学生在学习中总是依靠已有的认知结构去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把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使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但这种纳入必须经历一个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即当教师通过激疑使学生遇到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不相适应的新知识时,在教与学之间、在新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之间便产生了不平衡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创设理想的教学情境和铺设有梯度的思考之路,通过启发学生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调整、扩充,甚至改组,使新的知识被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从而在动态中达到新的平衡。这种情境的创设和思路的铺设,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总之,实现教与学的优化结合,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工作。只要我们精心研究、勇于探索,找到解决矛盾的平衡点,就一定能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

参考资料:

[1]吴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王光明.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数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编 房晓伟)

猜你喜欢
认知结构教与学心理
楷书的教与学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教与学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心理感受
负迁移与语文认知结构的“千丝万缕”
构建认知结构培养解题能力
托马斯·阿奎那的人类认知结构
奇异值分解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