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淑梅(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750021)
鄂伦春族原生态文化蕴含的生态伦理观
武淑梅(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750021)
鄂伦春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狩猎民族'告别原始部落的时间较晚'保留了丰富的原生态文化。本文将聚焦其原生态文化'揭示其中的生态伦理观并探寻其现实意义。
鄂伦春族原生态文化生态伦理
鄂伦春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狩猎民族,告别原始部落的时间较晚,保留了丰富的本民族原生态文化,其淳朴的原生态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观。
(一)鄂伦春族社会生活中的原生态底蕴
1.“乌力楞”的社会组织。“乌力楞”是北方游猎民族鄂伦春族早期的一种以血缘关系维系的社会组织。凡是两个氏族的三五家人在一起居住的自然单位,就叫做“乌力楞”。他们时聚时散,可以自由加入或退出。“乌力楞”的居住地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依河而居,往往因季节和生产条件的不同而由一条河流迁到另一条河流。他们的主要财产是枪支和马匹,相互之间可以借用。此即是鄂伦春族社会组织的原生态社会组织的展现。
2.“斜仁柱”的居住文化。“斜仁柱”是鄂伦春语,意为“木杆屋子”。一般建在背风、朝阳、有水、干柴多及打猎方便的地方。它是一种用二三十根六米长的木杆和兽皮或桦树皮搭盖而成的很简陋的圆锥形房屋。“斜仁柱”的顶端要留有空隙,以便里面生火时通风出烟,又可采光。南侧或东南还要留出一个让人出进的门。这种简陋的圆锥形住屋正是鄂伦春族原始居住文化的彰显。
3.驯鹿狩猎的生产方式。鄂伦春人世世代代就靠着一杆枪、一匹马、一只猎犬,一年四季追逐着獐狍野鹿,游猎在这茫茫的林海之中。鄂伦春人在山林间从事狩猎生产,并过着逐水草而居的原始生活,但他们并非是完全无节制的,而是自觉地保护他们赖以生存的山林。
(二)鄂伦春族民族精神中的原生态智慧
1.猎手“莫日根”的原生态智慧。鄂伦春语称好猎手为“莫日根”。一个优秀的“莫日根”拥有以下特质: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善于寻找猎场,依照动物的习性、季节特征和不同的地形采取不同的狩猎方法。“莫日根”是鄂伦春族狩猎生产方式的再现,也是其原生态文化的亮点。
2.民族精神与生态智慧。鄂伦春人在长期的生产与实践过程中,长期直面大自然,以自己独特的民间风情、较完整的保留氏族社会原始状态。他们按照自己的个性和方式,有自己的民族选择,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社会和文化,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礼物。总之,鄂伦春原生态文化是其原始生活方式的总结,其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观。
(一)对人与自然的价值觉解
1.人≤自然。热爱自然是鄂伦春族的母体文化。鄂伦春世世代代敬畏自然并崇尚自然,这是鄂伦春人的自然价值观。鄂伦春人先祖甚是崇拜自然,他们认定自然和人的价值等弧,甚至认为自然有超然的能力。但鄂伦春人并非手足无措,而是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逐渐把握并顺应自然规律。由此可以看出,鄂伦春人对人与自然有较深层次的觉解。
2.顺时敬生。顺时指鄂伦春人的生产实践活动顺应动植物的生物习性和季节性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敬生指在对待植物方面,“不应当砍伐幼树”,尊重植物的生命权利;在对待动物方面,“任何生物都尤其各自的善”。鄂伦春人对动植物平等的道德观,可以看出他们善于把握自然规律,平等道德地对待动植物,是一种和谐的自然观。
(二)按需获取的生产观
1.以林为家,人林和谐。森林是鄂伦春人原生态文化中生态伦理思想的载体。在鄂伦春族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森林既给鄂伦春人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是鄂伦春族原生态文化的传承者。因此,鄂伦春人以林为家是一种最朴实的绿色保护意识。森林是鄂伦春人原生态文化的源泉,人林和谐更是鄂伦春族人伦理关系在道德层面的体现。
2.可持续的狩猎经济。虽然鄂伦春人以狩猎为生,但他们却懂得生态保护的方法。生态意识贯穿于鄂伦春人狩猎生产的整个过程。比如:夏天打到猎物后必须对公共猎场进行再保护,然后转移到很远的地方才狩猎;鄂伦春人狩猎具有选择性,在狩猎中遇到的不是目的性猎物他们一般是不会开枪的,而且不会对怀孕的猎物开枪。这种种迹象都可以看出鄂伦春人可持续的狩猎思维和模式。
当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理念已无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向,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这已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而我国东北地区的鄂伦春族的生态伦理观正好为我国当代的生态建设提供宝贵的财富,如改变传统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坚持适度原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边界,扩大其范围,进而建立和谐的生态文明,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和谐发展,构建美丽中国,和谐世界。
[1]王为花.鄂伦春原生态文化研究[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2]吴雅芝.最后的传说:鄂伦春族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责编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