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新凤 李延升 杨普香 郭金 彭华 蔡海兰 李琛 林蕾
(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 330202)
目前,名优茶采摘基本上是手工采摘模式,由于劳动力严重缺乏,茶叶无法及时有效地采下,采摘问题已成为制约江西名优茶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名优茶机械化采摘是名优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茶产业稳步发展的需要,因此开展名优茶机械化采摘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1~2]。
1.2.1 试验地管理概况
2013年4月底修剪,往年剪口下压5 ~10 cm 修剪,处理按机采方式培养树冠,修剪处理或试验处理后,各个试验品种追肥每亩25kg 尿素或复合肥,秋冬季再施菜饼每亩150kg。所有施肥均应采用开沟施或机械耕作[3~4]。防虫及其他日常管理同一般茶园管理模式。
1.2.2 试验处理
处理一:树冠上芽叶新梢中一芽二叶新梢数量占整个新梢数量的90%;处理二:树冠上芽叶新梢中一芽二叶新梢数量占整个新梢数量的80%;处理三:树冠上芽叶新梢中一芽二叶新梢数量占整个新梢数量的70%;处理四:树冠上芽叶新梢中一芽二叶新梢数量占整个新梢数量的60%;处理五:树冠上芽叶新梢中一芽二叶新梢数量占整个新梢数量的50%[5]。
1.2.3 调查方法
调查树冠上芽叶的机械组成:在每个处理中随机选择并固定6 个调查框,调查框的大小为20cm ×20cm,根据新梢的生长情况定期调查框内的单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一芽三叶的数量和重量。
调查机采芽叶组成:每个处理中随机抓取定量的鲜叶,按单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一芽三叶、单片、碎末等进行分级并称重,每个处理6 次重复。
采摘机械为双人采茶机,川崎SV100。
试验于2015年春季4月份及夏季7月份进行各个茶树品种在相同适采期内的采摘效果比较,具体见表1。从春季芽叶生长情况来看,在树冠上一芽二叶比例一致的情况下,迎霜、乌牛早、槠叶齐、龙井43、福鼎大白均有良好的机采适应性,其机采鲜叶一芽二叶以下的名优茶原料占80%左右。一芽二叶及以下的比例情况分别是:乌牛早95.50% >福鼎大白87.49% >迎霜82.60% >槠叶齐80.35%>龙井43 75.86% >白毫早55.25%。春季茶树新梢鲜叶组成情况说明:除白毫早外,其余5 个品种均适合名优茶机械化采摘。参试的白毫早茶树品种虽然在茶园管理上与其他几个无性系品种一样按机采茶园的方式进行管理,但其芽叶整齐程度明显低于其他茶树品种,机采叶中单片及老梗叶的比例也是最高的,这可能与白毫早茶树生长习性有关。
大宗茶机采的开采标准,确定标准芽叶为一芽二、三叶及其对夹叶。当标准芽叶占新梢总数的80%、60%分别是春茶、夏茶的开采适期(王秀铿等,1986)。名优茶对鲜叶的采摘标准在采摘嫩度上较大宗茶高,一般为不超过35mm 长的一芽一、二叶(毛祖法等,1993)。根据江西省对鲜叶的分级标准,确定标准芽叶为一芽一、二叶。设计五个开采指标,当标准芽叶分别占新梢总数的90%、80%、70%、60%、50%时开采。五个开采标准依次称为采摘期一、二、三、四、五[6~7]。
树冠面调查的芽叶比例与实际机采鲜叶比例存在一定差别。试验结果显示,机采后鲜叶中标准芽叶的比例比树冠面调查值的要小,差异在10% ~15%,且随着采摘批次的增多,差异增大。根据这一差异,在实际掌握采摘适期时,可以在树冠面的芽叶组成情况下减少10% ~15%的标准芽叶比例,推算出机采鲜叶可能获得的标准芽叶数量百分比。
表1 不同品种机械化采摘适应性比较(%)
表2 不同采摘适期机采鲜叶一芽二叶及以下比例(%)
2014 ~2015年试验结果表明(表2),6 个参试品种的机采叶中一芽二叶比例随着树冠上一芽二叶的减少而呈现正态分布规律。当树冠面上的一芽二叶比例达90%左右时,机采叶中的一芽二叶比例仅为28%左右,而且此时的芽叶重量轻,机采鲜叶中老梗叶含量极高,占20%左右;当处理四(树冠上一芽二叶比例60%时采摘),不同的茶树品种机械采摘的鲜叶组成一芽二叶及以下的比例不同,梗叶、碎片明显增多;处理五采摘时,机采鲜叶组成一芽二叶及以下重量的比例明显减少,梗叶、碎片明显增多占40%左右。因此根据试验结果可以得出,不同茶树品种树冠面的一芽二叶比例在70% ~80%时采摘,能得到理想的机采效果,同时可以把一芽二叶70%~80%生长标准作为最佳机采适期。
选择的6 个茶树品种,除白毫早试验结果不理想外,其余5 个品种均适合名优茶机械化采摘。名优茶机械化采摘,不同茶树品种的适采期基本可确定为一芽二叶70% ~80%生长标准为宜。不同的茶树品种用作名优茶机械化采摘的标准不同,应根据生长的实际情况制定采摘计划。
[1]毛祖法,陆德彪.论名优茶的机械化采摘[J]. 中国茶叶,2006(3):4 ~5.
[2]骆耀平,唐萌,蔡维秩,等. 名优茶机采适期的研究[J].茶叶科学,2008,28(1):9 ~13.
[3]邱涛涛,毛世红.机械化采摘茶树树冠培育制度研究进展[J].茶叶通讯,2014,41(3):12 ~14.
[4]唐小林. 机械化采茶的利弊分析及发展前景[J]. 中国茶叶加工,2008(4):10 ~12.
[5]石元值,吕润强,方乾勇,等.不同茶树品种实行优质绿茶机械化采摘的适应性比较[J]. 中国茶叶,2010(11):8 ~11.
[6]唐萌. 茶园名优茶机械化采摘集成技术研究[M].浙江大学,2007:9 ~16.
[7]张兰兰.机采名优茶鲜叶分级技术及分级机研究[M].浙江大学,2012:3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