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安徽省戏剧改革的特征

2015-01-28 12:30:31刘静雨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200240
大众文艺 2015年16期
关键词:祝英台剧团剧目

刘静雨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 200240)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安徽省戏剧改革的特征

刘静雨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 200240)

建国后,我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戏剧改革运动,各地方纷纷贯彻落实中央的有关政策,开展戏改运动。安徽省作为我国的戏剧大省在本省范围内严格落实中央的政策和精神,结合地方实际,如火如荼地开展了戏改运动。本文通过对资料文献的收集,总结、归纳了安徽省戏剧改革运动的三点特征。

安徽省;戏剧改革;多管齐下;纠偏

戏剧是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每个阶段的戏剧文化都带有浓郁的时代烙印。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1由此,新中国成立后对对旧文艺展开改造便具有高度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了。安徽省是我国的戏剧大省,戏剧源远流长,种类丰富,目连戏、花鼓戏、徽剧、黄梅戏、庐剧、泗州戏、梆子戏等广为流传。作为全国戏改运动一个缩影和代表,安徽省的戏改兼具自身特色,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对其进行了归纳、总结。

一、多管齐下

安徽省在戏改中严格秉承中央理念,“改戏、改制和改人”三管齐下。1956年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发布了《关于文艺创作奖金的决定》,决定通过设立文艺创作奖金来鼓励文艺创作,并详细规定了奖金等次及数额2,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创作热情,推进了剧目和剧本的创新。此外,1955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文化局关于国营剧团今后为各单位作晚会、招待演出,应予一概收费的报告》中指出,要逐步实现剧团的企业化经营,通过提高演出质量,增加演出场次等来增加剧团收入,并明确规定“凡各单位需要国营剧团作晚会演出或招待演出时,均需收费”3。体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经营管理的混乱局面,防止了各剧团的入不敷出,推动了安徽省戏剧的进步。

而对人的改造则是戏剧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包括对戏剧工作者和戏改工作人员的改造。1952年,安徽省开展了为期47天的暑期艺人集训学习,参加此次学习的有86位文化馆戏曲工作干部,59位省文工团领导干部与团员及365位戏曲艺人,并分别对其做出了要求4。其中,戏曲工作干部要明确戏改政策,树立群众观点和专业化思想;文工团员要重新认识民族戏曲和艺人,打下新文艺工作者和戏曲艺人团结合作的基础。明确提出:“到艺人中去,拜他们为师”“放下架子,和艺人打成一片”,做到“三同”——同吃、同住、同学,“三合”——讲话合的来,行动合的来,感情合的来,并将“三同”“三合”作为检查干部能否团结艺人的标准。而广大艺人通过此次学习要提高阶级觉悟,以工人阶级思想,来批判地主、资产阶级思想给艺人的影响,划清思想界限,正确认识民族戏曲,提高自尊心与自信心,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艺术观和人生观及正确的历史观。通过这些,消解了艺人和戏改工作人员之间的分歧,广大艺人真正成为知识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戏改运动扫清了障碍。

二、借助报刊展开纠偏

周恩来在“五五”指示中指出要借助报刊的舆论功能和监督作用。1952年11月《安徽日报》刊载了《正确地对待祖国的戏曲遗产》一文,指出目前各地戏改的缺点主要表现为对待戏曲遗产的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以粗暴的态度对待遗产,一种是在艺术改革工作上采取了保守的态度。这两种态度是戏曲改革工作向前发展的主要障碍,必须坚决加以反对”5。此外,1952年12月《安徽日报》刊载了名为《谈<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剧的演出》文章,文中分析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合肥演出取得成功的原因,指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全部剧情,始终贯穿着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斗争精神,与当下的婚姻法运动起到了一定的配合作用。祝英台之所以能够成为观众喜爱的任务,不但是因为她有伶俐活泼的资质,更重要的是她能大胆地表示自己的理想和要求。在争取读书的时候,运用了一切可以运用的方式,使顽固的父亲接受了她的意见,特别是在‘逼婚’一场中,她对父亲的包办婚姻进行了坚决的反抗”6。这些不仅引领广大艺人和戏改工作人员对戏改的政策和落实执行予以反思,且传达了要立足当下、立足人民群众的实践,进行创作改编的重要思想,推动了戏改运动的进展。

三、成效与错误并存

安徽省在戏改过程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就,推动了本省戏曲的进一步繁荣。1957年《安徽文化报》上刊登了一篇关于《安徽省文化局关于全省第一次剧目工作会议的总结加强领导、做好戏曲剧目工作》指出,在党中央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正确方针指导下,安徽省各剧团先后掀起了尊重传统和学习传统的热潮,取得了一些成就。首先,在继承传统方面,各剧团都发掘了不少优秀的剧目,如皖南花鼓戏《下扬州》,也发掘和继承了一些优秀的唱腔和传统的表演,如庐剧的鬼舞蹈身段和唱腔。其次,在提高认识方面,很多老艺人的积极性得到了空前提高,青年演员也坚定了继承与发扬传统的信心,改进了新老演员之间的关系。青年演员积极向老艺人学习,有些剧团还订立了师徒合同。最后,丰富的剧目题材和多样的形式,满足了群众需求,带来了较高的上座率,艺人的生活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但是安徽省在戏改过程中同样存在诸多问题,如急功近利,一味求“新”,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等。1956年9月康生关于看《天仙配》后的一封信中指出,虽然《天仙配》唱腔非常优美,但是却很难让人看下去,康生指出,“此中服装、布景、表演、音乐又力仿越剧,传统的表演技术尽失。如果此剧是代表安徽省的戏曲工作的方向,那么这种方向是很危险的,必须悬崖勒马,回头是岸”,并非常直白地指出,“有许多剧团,直到现在还不觉悟,它们以为来北京‘汇报演出’,应该是将原来各地方剧种的传统的表演艺术和不加改动的优秀剧目丢开,而将那些它们改编的‘四不像’的东西送到北京的舞台上,这显然大错而特错”7。1961年8月通过的《安徽省文化局关于省黄梅戏剧团剧目工作的调查报告》指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自建立以来也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剧目“排演的多,上演的少,保留的更少。在170余个所排演的剧目中,大多数剧目只排不演或随演随丢。其中,排传统剧目38个,能够经常上演的只有19个(占26%);排移植的古装戏58个,能够经常上演的只有19个(占32%);排现代戏80个,能够经常上演的只有5个(占6. 2%)”8。这表明剧目在排演中随意性较强,不仅不利于戏剧的弘扬,更造成了资源浪费。

注释:

1.毛泽东选集: 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855.

2.安徽志(55): 文化艺术志[M].方志出版社,1999:1002.

3.中国戏曲志·安徽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739.

4.中国戏曲志·安徽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727.

5.正确地对待祖国的戏曲遗产[N].安徽日报,1952-11-18(04).

6.谈<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剧的演出[N].安徽日报,1952-12-16(03).

7.中国戏曲志·安徽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740.

8.中国戏曲志·安徽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747.

猜你喜欢
祝英台剧团剧目
梁山伯与祝英台
舞台剧目
黄梅戏艺术(2022年1期)2022-05-07 02:00:48
大型传统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
黄梅戏艺术(2020年2期)2020-07-06 09:35:38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艺术评论(2019年6期)2019-01-30 09:00:52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幼儿画刊(2018年10期)2018-10-27 05:44:28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幼儿画刊(2018年9期)2018-09-26 06:16:58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幼儿画刊(2018年7期)2018-07-24 08:26:04
谈《梁祝》中祝英台的人物塑造
影剧新作(2018年3期)2018-01-24 09:48:56
优秀剧目进校园
欢迎加入“蓝狠狠小剧团”
幼儿画刊(2017年12期)2018-01-03 06:5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