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昱彤
西藏民族学院
浅析北宋联金复燕政策
陈昱彤
西藏民族学院
自北宋建国,历代君主都志在收复燕云十六州。1120年,宋金签订“海上之盟”,开始了联金复燕活动。此后,金屡次攻宋并索要钱财,此举加深了北宋的国内矛盾,随着金兵再次南下,北宋最终灭亡。
北宋;金朝;联金复燕
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后晋石敬瑭献燕云十六州。“幽、燕诸州,盖天造地设以分藩、汉之限,诚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也。”①可见燕云地区“自古为用武之地”。②因此,幽云地区对于崛起于北方的契丹来说十分重要,既可安邦固国,也可南望中原。
北宋建国后,自宋徽宗即位以来,虽采取对外守势、重内轻外的基本国策,但也密切关注辽朝时局,并遣童贯“奉密旨,使觇其国”③,也就是说北宋的复燕思想一直存在并影响着宋对辽的各项活动。
政和五年,辽国宋人马植见辽大势已去,便借童贯出使之机献“涉海结好女真,与之相约攻辽,其国可图”④的复燕奇策。深得宋徽宗宠信的童贯,为了迎合徽宗的愿望,积极建议伐辽。这时的宋徽宗虽图燕之心强烈,但态度仍较谨慎,也多次下诏强调“沿边不得妄动,亦不得增添人马,别致惊疑”⑤。随着女真进攻契丹的行动越来越顺利,徽宗君臣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联金复燕思想正式形成。
北宋自政和七年,徽宗曾先后多次遣人“以市马为名”,“募人同往,探问以闻”⑥。宣和元年,宋廷遣马政等人使金,传达“共伐大辽”之意,但至于所陷汉地具体包括哪些地区,并没有详细说明,这就导致了以后燕云交涉的麻烦。金人给宋的国书写道“所请之地,今当与宋夹攻,得者有之”⑦。但此行只是口头协议,并未签约。同年,宋徽宗怕辽得知后会追究此事,立即单方面停止与金的交往,这一行为引起金的不满,使北宋日后在恢复与金的结盟中陷入被动。不久,辽金谈判触礁,宋金交涉恢复,阿骨打曾责备宋使“跨海求好,非吾家本心,共议夹攻,匪我求尔家……如见皇帝,若果欲结好,同共灭辽,请早示国书。若依旧用诏,定难从也。⑧”外交上的失策,不仅影响宋金结盟的进程,也使得金在谈判中占据主导地位。
宣和二年,北宋复遣马植商议燕京和西京地。原为辽人的马植,熟悉燕云地理,因此极力说明云州、平州、营州也属汉地,要求归宋,金太祖却未应允。经反复磋商,宋金双方的“海上之盟”最终签订。但此后宋廷单方面毁约,金人极为不满,遂于宣和四年初,进攻辽中京,辽天祚帝经燕京逃往西京,金军乘势攻取。此时宋徽宗看到辽朝将亡,害怕无法收复燕京之地,先后于当年四月和十月,令童贯率军进攻燕京,并御笔付童贯三策,“如燕人悦而取之,因复旧疆土也;耶律淳纳款称藩次也;燕人未服按兵巡边下也。⑨”战况远没有宋朝想象的乐观,辽人非但未降,反而两次大败宋军。童贯邀请金军夹攻,结果燕京为金军所占。宋军在两次对辽作战中充分暴露了自身的腐朽无能,导致金对北宋的态度逐渐发生变化。
宣和四年,宋遣使臣至金国,商议交割燕京诸地的事宜,金太祖将燕京等地割给宋朝,但提出“燕租六百万,今止取一百万⑩”的要求,每年由宋人代收,交给金朝,称“燕京代税钱”。宋廷面对金人的咄咄逼人之势,生出畏惧心理,便基本上同意金朝的要求,错失这一借势与金抗衡的有利时机。宣和五年,马植再次出使金国,商议西京归属问题。经过再三请求,阿骨打“特许与西京、武、应、朔、蔚、奉圣、归化、儒、妫等州并地民户”○11经多年的交涉,北宋付出了巨大代价,却获得了一座空城。宣和五年夏,金太祖阿骨打病死,太宗完颜晟继位。金太宗初政为稳定局势,依旧与宋保持睦邻关系。但是这种脆弱的和平并没能保持多久,就被招降纳叛纠纷及张觉事件所破坏。
北宋在联金复燕行动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即使两次攻辽战争是北宋主动发起进攻,但其结果差强人意,北宋士卒死伤者不计其数,且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使得本就外强中干的宋朝雪上加霜。金攻占燕京后,以攻下燕京为名,进而要求增加岁币和犒赏将士的赏银。徽宗虽知“女真贪暴,残民害物,虽黄巢不如”,“然彼既入关,先据燕地,恐为后患”,只得“不惜增百万以啖之,且解恤目前之纷也”○12。宋面临金人连续两次的掠夺,国库日渐不足,徽宗便令群臣进献金帛,又置局买金银,命官僚负责搜刮,将搜刮的民脂民膏尽献给金朝。“此次交涉,在宋可谓不失败而失败。所谓不失败者,其文字之所要求为燕京并所管州城,此金人已许也;失败者,原意欲得者并不如此,而无奈自缚于此也。○13”如此一来,使得北宋统治阶级内部、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在短时间内迅速激化,呈亡国之势。
从当时实际情况来看,金朝灭辽,也是出于垂涎于宋地的富庶,而对中原进行掠夺性的侵伐,只不过是时间的早晚而已。因此,宋朝收复燕京以后,如果能提高警惕力着于图强,整饬军队,扼守燕山之地,虽不能说必能阻挡金人于塞外,但至少可以有效地阻碍金骑兵的迅速南侵。然而正是由于宋朝一系列错误的举措,既失燕人之欢心,由暴敛中原百姓的财物,造成天下嗟怨,于是宋徽宗这一“联金复燕”的“奇策”,最终变成祸国殃民的弊政,直接成为北宋亡国的导火线。
[1]叶隆礼,契丹国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3]李华瑞,宋夏关系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4]脱脱,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5]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注释:
①叶隆礼:《契丹国志》卷2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17页
②脱脱:《辽史》卷37《地理志一序》,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37页
③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2《政宣上帙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4页
④脱脱:《宋史》卷472,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77页
⑤徐松:《宋会要辑稿》卷453,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499页
⑥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2《政宣上帙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7页
⑦脱脱:《宋史》《徽宗本纪三》,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97页
⑧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四《政宣上帙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78页
⑨黄以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44,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359页
⑩毕沅:《续资治通鉴》卷94《宋纪》,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359页
○11宇文懋昭:《大金国志校证》卷2,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76页
○12黄以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46,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421—1422页
○13陈乐素:《求是集》第一集《宋徽宗收复燕云之失败》,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页
陈昱彤(1991-),女,汉族,河北承德市人,硕士,就读于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研究方向:藏族史及西南少数民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