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坚 (兰溪市博物馆 321100)
匠心巧韵
——李渔“匾额楹联”的创意营造
戴志坚 (兰溪市博物馆 321100)
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作为浙江金华兰溪人,李渔有着良好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戏曲理论,同时李渔精通美学,善于造园,对园林细节的把控和营建有着独特的见解。本文结合李渔著作《闲情偶记》中的点滴描述,对李渔造园中涉及到营园匾额文化的描述进行一定的阐述和研究。
李渔;“匾额楹联”;创意营造
匾额中的“匾”字亦作“扁”字之说,《说文解字》对“扁”作了如下解释:“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额,即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匾额一般挂在门媚与檐顶之间,横着的叫匾,竖着的叫额,可见于大门厅堂,亦可见于亭台水榭,虽功能不同,但都起到了美观和封闭门上部到檐之间的空间的作用。匾额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匾额文化中又以隐喻“花鸟鱼虫”题材为胜,无形中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之中采用了许多描写花木特征的诗句,借以表达作者的内在思想、个人品格和意志品质。楼钥《题徐圣可知县所藏杨补之画》中“梅花屡见笔如神,松竹宁知更逼真。白卉千花皆面友,岁寒只见此三人”的“岁寒三友”流传至今妇孺皆知。中国古典园林中,作为一种文化元素出现频率最高的当属梅、兰、竹、菊了。
李渔师法自然,梅花与窗栏结合的一大创造:“取老干之近者,顺其本来,不加斧凿,为窗之上下两旁,是窗之外轮廓矣。再取枝柯之一面盘曲、一面稍站者,分作梅树两株,一从上生而倒垂,一从下生而仰接,其稍平之一面则略施斧斤,去其皮节而向外,以便糊纸;其盘曲之一面,则匪特尽全其天,不稍戕斫,并疏枝细梗之上,俨然活梅之初着花者”。透过梅窗,可收纳四时之景,丰富了园主的视觉层次,也激活了园外的自然意趣,心情自然是畅快的。既能节省开支又最大程度上还原自然韵味,古朴有调,合理利用,又运用到了梅花所代表的意喻内涵之效果,客人见之无不拍手称绝。此时创造出的窗外之景,自然生动,静中有动,窗非窗也,画也,山非屋后之山而即画上之山也。正印证了宋代林逋所描述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情景,水边栽植梅花借水影、月影和清风来体现时空之美,借景方式产生的审美感受上的不同效果,李渔合理利用梅窗,更是让窗外的美景和室内环境完美的搭配起来,雅致之极。梅花天性耐寒,秋末之后便已是枝干嶙峋,花期在冬末春初,常常是顶着一片片鹅毛大雪绽放出风韵雅致的曲人花姿,独天下而春。作为一个造园艺术家,在修养方面要有高于常人的道意。“真理本身,正如存在和思考一样,只存在于敞开的境况中”王羲之此等大师在会稽山的茂林修竹间把酒言欢,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感慨系之,在真山真水之间把握一草一木的生命力。距今六百多年的苏州狮子林内,设有梅阁,阁前为了突出梅花主景种植了大量姿态婀娜的梅花,梅花题材的运用胆大而奔放,突出了梅花“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的性格。
“岁寒三友”之一的竹,四季常青,在大雪寒风来临之际依然能够斗霜而立。明陈继儒有“凡静室须前栽梧桐、后栽翠竹”,明吴从先又言:“无竹令人俗,竹多令人野。一径数竿,亭立如画。要似倪云林罗罗清疏,莫比吴仲圭丛丛烟雨”。而“无竹令人俗”又是出自苏轼《于潜僧绿筠轩》中“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可见竹文化中的青翠守节,气雅神韵已经同士大夫的人生理想融合升华。而杨万里所做《壕上感春》中更是以“竹君不作五斗谋,风前折腰也如磐”的诗句以竹自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穷且弥坚的个性,让我们对竹的文化的内涵有了更深一步了解。
李渔一如既往的展现着自己的才华,在体现文人园子雅致的楹联匾额方面创造出了几项别有雅致和寓意文化的款式。“此君联”便是李渔利用竹元素为载体,创造出的一项楹联:
截竹一筒,剖而为二,外去其青,内铲其节,磨之极光,务使如镜,然后书以联句,令名手镌之,掺以石青或石绿,即墨字亦可。以云乎雅,则未有雅于此者;以云乎俭,亦未有俭于此者。不宁惟是,从来柱上加联,非板不可,柱圆板方,柱窄板阔,彼此抵牾,势难贴服,何如以圆合圆,纤毫不谬,有天机凑泊之妙乎?
其实楹联匾额的托物载体并非随意取用“凡予所为者,不徒取异标新,要皆有所取义”,需要符合园主人的文化修养和社会地位,作为园林中的亭、台、楼、阁、榭等等建筑主体中不可或缺的景观元素,若添上此等楹联,无疑对园子整体品质的提升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提亮添色的效果。楹联的制作本身就是一件雅事,和竹子这个元素相联系是更是雅韵兼收的好事。白居易有《池上篇并序》中谈到自己的园林“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他对竹子的爱好近乎痴狂,另在《白氏长庆集》中有《养竹记》一则,大谈对竹的痴迷缘由:“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另外,李渔还有推出彰显文人雅士房舍的三字匾额“碑文额”;在普通的匾额两旁增加两根圆木,画上锦纹以示装饰作用,名曰“手卷额”;诠释“册页匾”的制作以四块尺寸相同的方形木板依次相连,使之弯曲成型,边框用笔着色,字体用刀浮雕;最后将虚实相生的“虚白匾”和“石光匾”的创作方法也公诸于世,以及阐述对“秋叶匾”的做法类似于“蕉叶联”不过是其横向形式而已。
说道蕉叶,早在白居易《春至》中便有“闲拈蕉叶题诗咏,闷取藤枝引酒尝”的诗句。古时在蕉叶上题诗是一件非常风雅之事,三杯两杯下肚,迎着微微春风,悠然于良辰美景之中,顿生诗意。“蕉能韵人而免于俗。”借芭蕉抒情是文人墨客、高僧雅士们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和文化人格的追求。蕉叶不仅仅给文人以雅致,“一声梧桐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根归梦三根后”(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让人莫名的萌生一丝乡愁。杨万里在《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中有“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的妙笔,风趣诙谐的描写了芭蕉和夜雨的互动,让孩童产生无限遐想以为雨水到来。李煜《相见欢》是一首耳熟能详的词,“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词中“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九个字意味深长,茂密的梧桐叶在秋风夜雨的无情扫荡中光秃秃的只剩下几片残叶,借以描述诗人落魄的内心,锁住的不仅仅是这满园秋色,寂寞的也不仅仅只有梧桐,思乡之情愈加真切。作为园林营造的植物选取中更不能少了芭蕉此物,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有:“种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蝉”的取意之说。如此丰富的蕉叶元素,对于李渔来说又会如何发挥和加以利用呢?看看李渔是如何制作风雅之物“蕉叶联”的:其法先画蕉叶一张于纸于,授木工以板为之,一样二扇,一正一反,既不雷同。后付漆工,令其满灰密布,以防碎裂。漆成后,始书联句,并画筋纹。蕉色宜绝,筋色宜黑,字则宜填石黄,始觉陆离可爱,他色皆不称也。用石黄乳金更妙,全用金字则太俗矣。此匾悬之粉壁,其色更显,可称“雪中芭蕉”。
在保留基本蕉叶型制的同时,运用蕉叶的自然纹理,书写出与之寓意相符合的楹联,高人雅士更觉得新意有佳,从色彩的搭配中考虑到如何更贴近人的感知规律。文人士大夫常常寄情于植物,以植物作为抒发宣泄情感的媒介,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思想通过自然的体悟赋予了更多的人生哲理。借物言志、寓意造景,植物配置都是营造中国古典园林雅致与意境的主要手段之一,有了植物的加入使得园林意境更加具有诗情画意的底蕴,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智慧哲理和人文精神。从保存下来的诸多私家园林中不难发现古人常在园林围墙内侧种植芭蕉除了能够获得粉墙碧树搭配的色彩美感,还能增加围墙的厚重感,也因芭蕉树叶形舒展,人不易攀爬,能使居住者获得稳定感和安全感。古朴素雅、墨韵十足的芭蕉小景置于庭院墙边,恰可渲染出浓重的园林情调,深具雅趣,调动文人的诗情画意。
李渔一生创作喜联、寿联、胜迹联等将近两百幅。他对胜迹联创作有这样的描述:
联则联矣,胡云默识?笠翁曰:‘予过客也,贫士也,又小人也。凡游名山大川而获著手迹于其间,使人不得磨灭者,惟奉使驰驿之名公卿及官于其地者能之。苟非其人,即或勉强留题,不崇朝而漫灭,且为居者充釜薪、实溷厕,不若自泯其迹之为愈也。然予饥驱四方,遍历名胜,非不自图缄默,其如技痒于中,搔之不得,卒有所云;岂山灵有知,因贵人题咏过多,忽见一贫且贱而稍娴词翰者经过其地,必欲迫使置吻,反为空谷足音乎?锦绣太繁,则韦布有时而重,是亦未可知也。然予颇知自量,即有所构,亦仅实我奚囊,不敢为僧寮疥壁。其故殆有三焉:日行百里,过而不停,无拂石挥毫之暇,一也;薄蹄难久,势必镂板镌石,为费不赀。如其力能办此,则将安居乐业,寝食于家,不复为四方托钵之游矣,二也;敢为名山标胜者,非止名高一世,还须力重千钧。予何人斯?敢以草野姓名,混处荐绅先生之列?三也。以是善刀而藏,不敢留迹,惟梓入集中,志此一段佳兴而已。至于另标其名,颜为‘默识’者,示以随作随书、使千人共见者有别也。
然或有知己怜才,宦游其地,谬采葑菲之言,以志江山之胜,或镂之板,或镌之石,使犬马姓名得借巨力以传,亦幸事也。噫!当吾之世,未必果有其人,俟之身后则可。
上文看出胜迹联是以山水为胜,镂板镌石为依托,人人可见也使得作者姓名流传于世。从《默识名山胜概联》中可以看到李渔的生活并不富裕,终年“托钵”而游,但是他对创作的热情丝毫不减,创意素材的运用也极其到位。所创作的胜迹联乃“葑菲之言”,渴望“使犬马姓名得借巨力以传”,对自己的才华深信不疑,对自己所理解的雅趣自信满满,在没有希望博取功名的稀罕下,渴望用另外一种方式让自己扬名立外。植物被赋予新的生命,园林也因为有了如此多的元素而变得富有意境,变得雅致而有新意。李渔所营造的不仅仅是局限在有限的意象之内,梅、竹、蕉叶等等题材的丰富运用超越了眼前所呈现的有限景象,“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艺术手法也让游园者的思绪随着园林的妙笔之处翩翩起舞,雅怡的美景演奏出一曲江南园林水乡的华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