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死亡才能解雇的雇员——八飞说老爱之五

2015-01-28 18:49冯八飞
当代 2014年3期
关键词:爱因斯坦

冯八飞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罗爱莎也以关心和爱护战胜马蜜娃接管了爱因斯坦,荣升“爱因斯坦太太”。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马蜜娃这个复仇女神美狄亚的复仇来得很快:罗爱莎刚一转正,马上失去了自己,变成“无法解雇的雇员”。论到对待爱人,爱因斯坦比德国诗人榜万年老二席勒差远了。席勒对自己的爱人冷莎露姊妹充满感恩之心,可爱因斯坦丁点儿感恩之心都没有。嫁给爱因斯坦后,单为教爱因斯坦习惯使用牙刷、梳子和肥皂,罗爱莎就奋斗了整整一生,而且收获为彻底失败。在柏林时有次爱因斯坦给罗爱莎写了个纸条:“如果我让你如此倒胃口的话,那就去找个合你胃口的男朋友吧!”落款是:“你的邋遢鬼阿尔伯特”。

问题是马蜜娃的复仇不能称之为复仇,因为罗爱莎根本无所谓“自己”。她对“爱因斯坦太太”这个职位非常满意,她并不觉得有什么“自己”被“失去”了。纵观爱因斯坦的所有女人,“爱因斯坦太太”这个职位真的非罗爱莎莫属。卓别林1931年结识罗爱莎,他对罗爱莎的描述非常传神:“她是个身宽体胖的女人,生气勃勃,非常乐于做身边这个伟人的太太,并对此毫不隐藏。”当时全柏林都知道,要讨罗爱莎欢心,只需称呼她“爱因斯坦太太”就可以了。有人说她没品位,有人说她整天看着爱因斯坦就像看着自己的财宝。罗爱莎对这些流言蜚语充耳不闻,她细心看护爱因斯坦,让他身心健康地完全投入物理研究。俄罗斯政治家卢那察尔斯基1920年代拜访爱因斯坦后说罗爱莎“徐娘半老,浓发灰白,但魅力四射,精神很美,甚至胜过肉体美。她全心全意地爱着自己伟大的丈夫,竭尽所能保护他免遭生活拖累,并为他建立极其安静的环境,让他具有世界意义的思想能在此中成熟。她充分意识到丈夫作为思想家的伟大,她对丈夫就像疼爱一个与众不同、招人疼爱的大孩子,充满伴侣、妻子和母亲的最温柔情感”。

天才难得,称职的天才太太更难得。如果你丈夫是天才,那你必得身兼伴侣、妻子和母亲三职。否则,你会觉得自己的婚姻是一场灾难。马蜜娃就是这么认为的。这跟什么女权运动,什么男权运动无关。

这只跟婚姻中的那两个人有关。

你,决定你的婚姻是否幸福。不是任何其他人。

罗爱莎能够成功地驾驭爱因斯坦这个伟大的天才,并非因为她从理论上特别明白这个道理,而是因为她恰好天生就集伴侣、妻子和母亲于一身。

天下都知道爱因斯坦不喜社交,但其实他只是不喜欢绝大多数虚伪虚荣虚假的社交,在他自己喜欢的那个圈子里,爱因斯坦非常幽默可爱,加上他诺贝尔获奖者的巨大光环,在那个圈子里,爱因斯坦堪称“红颜都是知己”。各国妇联其实错怪了爱因斯坦,因为,在爱因斯坦的情感世界中,除了马蜜娃,发动攻击的通常不是爱因斯坦,而是红颜。

罗爱莎比马蜜娃高明之处在于:她从头到尾给了爱因斯坦无限的“婚姻自由”,而且相信他绝对不会离她而去。罗爱莎的“婚姻”和“自由”是要分开来读的,即“他俩婚姻之中爱因斯坦拈花惹草的自由”。这自由甚至开始于他们结婚之前。当时罗爱莎的长女伊尔莎22岁,小女儿玛戈特20岁,她俩都随罗爱莎一起生活。罗爱莎的妈妈芬妮,即爱因斯坦的婶婶,还有其兄雅各布都住在柏林。据爱因斯坦世交、物理学家乔治·尼古拉后来透露,爱因斯坦与罗爱莎结婚前一年,年轻漂亮的伊尔莎偷偷告诉他,爱因斯坦提出要娶她!伊尔莎把这事儿告诉了她妈。罗爱莎的态度匪夷所思:她让爱因斯坦在自己和女儿之间挑选。挑选过程长达一年,直到伊尔莎告诉爱因斯坦,她觉得爱因斯坦更像父亲而非丈夫。一周后爱因斯坦娶了她妈罗爱莎,而伊尔莎则成为他的秘书。

此事放在今天,爱因斯坦就被上网搞臭了。而且像他这种脚踏两只船的男人被搞臭也没什么冤枉。但其实仔细看,在整个过程中主动权都在伊尔莎与罗爱莎手中,爱因斯坦其实只是个听喝儿的。

男人认为他们掌握世界,因此他们掌握着女人。

这是男人最愚蠢的狂想。

伊尔莎与玛戈特都赞成母亲再嫁,因为她俩都很喜欢爱因斯坦。再婚根本没有心理障碍,因为妈妈离婚后她们就跟罗爱莎一起改姓娘家姓了,而娘家姓就是“爱因斯坦”!所以罗爱莎再嫁爱因斯坦,这三个女人连姓都不用改。俩人结婚后两个女儿当着亲戚就直呼爱因斯坦的名“阿尔伯特”,当着外人就称“阿尔伯特爸爸”。

罗爱莎给予爱因斯坦的“婚姻自由”并非权宜之计,这种举世罕见的婚姻自由并没有随着婚礼结束。婚后爱因斯坦爱上了朋友的侄女、已婚少妇倪贝弟,他的新任秘书。罗爱莎发现后居然特批爱因斯坦每周去见她两次,理由是:“省得他总是偷偷摸摸的”。这段罗曼史的结局与绝大多数婚外恋一样:一旦情人获得自由,她就失去了吸引力。1924年倪贝弟离婚,爱因斯坦赶紧给她写了一封信,语气跟所有相同处境的老情人一样:“如果我不是身陷泥潭,你就不用再找了……找个比我年轻10岁并像我一样爱你的人吧。”

此后,他们的联系戛然而止。

此事的后话是:15年后,犹太人倪贝弟写信向已在美国普林斯顿的爱因斯坦请求帮助移民美国。

爱因斯坦不忘旧情,最后确实帮助她逃离纳粹魔爪去了美国。

也是在美国,在爱因斯坦建议罗斯福建造原子弹之后,另一名绝色美女玛加丽塔找上门来。她是苏联著名雕塑家科涅库夫的妻子,1924年随丈夫赴美,以举办艺术展为生,在美国一住就是20多年,其间被苏联女间谍扎鲁比娜招募为间谍,专事收集高科技情报。1935年她与爱因斯坦初次相识时39岁,爱因斯坦56岁。同年6月普林斯顿高研院邀请她丈夫为爱因斯坦制作雕像,上司命令她抓住机会靠近爱因斯坦。他们夫妻一起来到爱因斯坦身边,并且显然很快就成为爱因斯坦暗中“无法解雇的雇员”。苏联确实通过她从爱因斯坦口中得到了关于原子弹的情报。后来玛加丽塔返回苏联,在沉默中安静地老去,临死前让家人销毁了自己绝大部分信件,但保留了爱因斯坦九封动人的情书以及手表等礼物。

这个美女间谍,一直珍藏着爱因斯坦那份短暂的爱情。

除了她们,爱因斯坦还有不少其他情人:花店主埃斯·戴拉;犹太寡妇多妮·门德尔、M夫人(近年曝光的米哈诺夫斯基,即社交名媛埃特尔)和L夫人,甚至包括玛丽莲·梦露,总数据说超过10名。

我们当然希望看到爱因斯坦是一个忠诚的丈夫、慈爱的父亲。那将是一个何等完美的爱因斯坦。问题是上帝几乎从不创造完美,爱因斯坦得到了远超常人的天才,但他的情商显然停留在儿童时代。儿童抢苹果,并不在乎大苹果,都以多多益善为胜。法国著名作家蒙田说:“我们的一生,一半是愚蠢,一半是智慧;不管你写谁,如果只写受尊敬和权威的一面,就等于只写了一半。”

我决定服从蒙田的命令。

爱因斯坦能证明整个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广义相对论,却无法在家庭生活上得到正确的方程式。真没听说过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看官须知,基督教中最大的魔鬼撒旦,原来就是上帝座前的天使长。“撒旦”一词希伯来文,原义为对抗,基督教中意为“敌对者”和“剧毒光辉使者”。

作为现代人,我们当然更不赞成罗爱莎的人生态度,问题是在爱因斯坦身上,罗爱莎的战术显然正确。爱因斯坦这个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天才,居然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她。当然,没离开并不等于言听计从。罗爱莎热爱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很令爱因斯坦烦躁。他曾在信中大发脾气:“你竟胆敢来信对我进行医学说教?还像个一贯正确的医生那样神气十足地命令我雨天游泳,晴天跑步?……我已下定决心,假设大限一到,就是倒毙也要尽量少用医疗手段。在此之前我将服从我罪恶之心的愿望任意行动。我的日常生活是:吸烟像烟囱,工作像骡马,饮食无所顾忌不加选择,至于散步,只有真正有令人愉快的同伴才愿意进行,这样一来就很少散步了。不幸的是睡眠也无规律,如此等等。”

如果你的丈夫是这么一号,你能不大发雷霆吗?

如果他天天这样,你是不是要跟他离婚!离婚正确不正确!

可罗爱莎从没想过离婚。她留在爱因斯坦身边,而且显然过得不错。惟一的遗憾是:生活方式十分健康而且比爱因斯坦仅年长三岁的罗爱莎,最后却比一贯病病歪歪的爱因斯坦早死了整整21年。

我对健康生活方式的信心最后崩溃,是因为罗爱莎。

1919年6月2日,爱因斯坦与罗爱莎登记结婚,这年爱因斯坦40岁。罗爱莎从此名正言顺地全权负责爱因斯坦的生活,并以此为乐。新房就是罗爱莎所住的哈伯兰大街5号,在柏林算高尚社区。这次婚姻的得益者无疑是爱因斯坦。他生活一贯马马虎虎,但这并不等于他喜欢肮脏邋遢。在欧洲第一代物理女生马蜜娃的安排下,爱因斯坦的家庭生活乱七八糟,惟一不缺的就是指责和恼怒。但在罗爱莎同志的正确领导下,哈伯兰大街5号一切井井有条,爱因斯坦终于有了温暖舒适的家庭生活,住宅宽大,客厅、餐厅、卧室和书房各得其位;地毯柔软,家具亮堂,窗明几净,中产阶级热爱的精巧小摆设一应俱全,连每天抽多少烟,罗爱莎都为爱因斯坦安排好了。

像所有孩子一样,爱因斯坦当然喜欢被人照顾,也喜欢在家接待朋友。但从根儿上说,从小独立叛逆的爱因斯坦与舒适安稳的中产生活格格不入。这个连访客都觉察到了,朋友来访后都说爱因斯坦“以前生活豪放不羁,现在也过起中产阶级生活来了……他家如同柏林典型小康之家一样有豪华家具、地毯和画”。但是,大家都感受到了:“从踏进爱因斯坦房间那一刻起,你就会发现他是这个环境中的‘外人’——中产阶级家庭里豪放不羁的客人”。他甚至根本不跟“爱因斯坦太太”住在一间屋里。罗爱莎卧室隔壁是女儿的卧室,而爱因斯坦的卧室则在楼下大厅旁。他总是光着脚在客厅里走来走去,光着脚穿双旧皮鞋坐在豪华餐桌旁招待客人。罗爱莎发脾气时他就笑眯眯地说:“不要紧,客人都是熟朋友。不是吗?”他的长发、心不在焉的神情和太过随便的衣着,在天鹅绒厚重窗帘前,在花篮形大吊灯下,显得十分突兀。

然而,爱因斯坦我行我素。在晚年自述《我的世界观》中,爱因斯坦对物质生活发表了感情强烈的意见:“要追究人或生物存在的意义或目的,客观而言,我总觉得愚蠢可笑。可每个人都有他的理想,这理想决定他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未视安逸和享乐为生活目的——这种伦理基础,我称之为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地给我新勇气去愉快直面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如果没有了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密感情,如果不能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艺术和科学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那么,在我看来,生活就是空虚。大家努力追求的庸俗目标——财产、虚荣和奢侈——在我看来都是可鄙的。”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爱因斯坦其实觉得这幢豪宅不过是个猪栏。他在猪栏中穿着旧皮鞋走路,有什么不妥吗?

能说明这一点的是证据很多,例如罗爱莎在这幢豪宅中给爱因斯坦准备了一间宽大明亮的优雅书房,但在这间书房中从来找不到爱因斯坦。他的真正书房是楼上堆放杂物的阁楼改造的,他通常光脚穿件薄毛衣坐在安乐椅里,一张圆桌上堆满书刊和草稿,四壁都是满满当当的书架,墙上挂着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的画像。以前还有张牛顿画像,但搬家时弄丢了。从小窗户望出去,阁楼漂浮在柏林一片橘红色屋顶的海洋之上。这就是爱因斯坦思考时间空间和宇宙末日的精神孤岛,与世隔绝,除了助手一律谢绝来访。罗爱莎也不能随便进来打扫卫生。

罗爱莎布置的这个优雅书房,成为姨妈兼婆婆保琳娜人生的最后一站。爱因斯坦的妈妈保琳娜与他的第一任妻子马蜜娃始终无法友好相处,但显然罗爱莎这个外甥女很明白如何讨姨妈欢心。马蜜娃与爱因斯坦分居直到离婚,与婆媳关系不好有很大关系。保琳娜这个失败的婆婆其实一生坎坷,1902年丈夫死后断了经济来源,只好寄宿海辛根的姐姐范妮家,而范妮就是罗爱莎的妈妈。之后她又为海尔布朗的银行家奥本海默遗孀操持家务,据说赢得奥家孩子的集体敬重。后来又为其遗孀的弟弟雅各布·科克料理家务。之后她搬到鲁塞耐市布兰堡大街16号甲,与女儿玛雅和女婿保尔·温特勒住在一起,但很快发现得了胃癌。到罗斯瑙疗养院治疗后保琳娜希望与儿子爱因斯坦同住。

1919年12月罗爱莎致信艾伦法斯特,说婆婆将到柏林。1920年初,爱因斯坦与罗爱莎结婚后半年,保琳娜由玛雅和医生护士护送到柏林,入住罗爱莎为爱因斯坦布置的优雅书房。在婆媳关系的经营上,罗爱莎比马蜜娃成功得多,这位小姨兼婆婆显然对罗爱莎非常满意。虽然长期服用吗啡影响了保琳娜的大脑,但在访客眼中她“眷恋人生,精神饱满”。不过,她没能战胜癌症,1920年2月初,保琳娜去世,享年62岁,葬于柏林勋伯格公墓。

妈妈跟马蜜娃的矛盾曾让爱因斯坦非常烦恼,但那毕竟是他妈妈。保琳娜去世后爱因斯坦给赞格尔写信说:“妈妈上周这时候去世,历尽痛苦。我们都为母亲感到心力交瘁、悲痛欲绝。这时才知道血缘深入骨髓。”给另外一个朋友海德维格·波恩的信中他写道:“我知道那种痛苦,看着母亲痛苦去世,儿子却无可奈何,帮不上任何忙……我们都必须承担这份沉重,这是无法改变的生命联系。”

罗爱莎喜欢社交,而爱因斯坦珍惜时间,厌烦一般的社交与宴会。他对社交的著名评论是:“把时间喂给动物园。”罗爱莎经常大排家宴,宾客们揣着敬爱之心谦虚谨慎地赶来,都渴望见爱因斯坦一面。然而,每当罗爱莎要求他下楼与客人进餐时,正在考虑宇宙末日的爱因斯坦立刻无名火高三丈二:“不!不!我不能去!我不能去!我不能忍受这样的骚扰,使我不能安心工作;我要立刻离开这个家!”

爱因斯坦惟一从不拒绝的,就是罗爱莎组织的为慈善机构募捐的活动,罗爱莎兴致勃勃地通知哪天有什么活动时,爱因斯坦如果心情好就会开玩笑地问:“这次你把我卖了多少钱?”如果换成马蜜娃,一定会为这句话跟爱因斯坦冷战一个月。可罗爱莎并不生气,下周继续安排家宴,而爱因斯坦也继续以他的方式继续嘲笑。有次爱因斯坦出席专为他举办的正式宴会,男宾西装革履,女宾袒胸露背。罗爱莎因感冒没能参加,好容易盼到爱因斯坦回家,不等他换好衣服就急忙询问宴会怎么样。爱因斯坦一一告诉她有哪些著名科学家出席,罗爱莎打断他的话说:“不要说那些,告诉我,太太们都穿的是什么?”爱因斯坦考虑了一下说:“这我可不知道。”

看着罗爱莎惊讶的目光,爱因斯坦解释道:“从桌子以上的部分来看她们什么都没穿,桌子以下的部分我没敢偷看。”

当然,喜欢社交的罗爱莎偶尔也会讨厌社交。1923年2月他们在巴勒斯坦访问12天,受到最高规格接待。当时巴勒斯坦由英国托管,不列颠高级专员萨缪尔请爱因斯坦夫妇住进自己的官邸,亲自担任向导。每次外出,府邸都礼炮齐鸣,所到之处必有一队戎装骑兵如影随形。在隆重的接见和宴会时,甚至包括早餐,都要一丝不苟地遵守全套英国礼仪。爱因斯坦只好正装全套心不在焉来应付。这些繁复的礼仪甚至让喜爱社交的罗爱莎都非常不满。当地报纸还经常取笑她,有次居然说罗爱莎把菜碟里装饰用的花朵的绿叶当成沙拉吃掉了。此事的原因主要在于罗爱莎眼睛近视又坚决拒绝戴眼镜。所以她向爱因斯坦发脾气说:“我只是个普通家庭妇女,对所有这些荒唐礼仪没兴趣。”爱因斯坦只好劝她忍耐。罗爱莎更不满了:“你倒是会忍耐。你是名人嘛。你搞错礼仪或自行其是,大家都装作没看见,可报纸却常常有意戏弄我。”

到了1928年3月,爱因斯坦在瑞士度假时突患严重心脏病,紧急送医才保住性命,但却卧床四个月,而且整整一年才完全康复。病愈后他感觉确实需要一个可靠的秘书来处理海量的各种事务,因为罗爱莎管家都忙不过来,于是,经罗爱莎面试,爱因斯坦雇年轻的海伦·杜卡斯为私人秘书。海伦没受过正规教育,15岁辍学照顾家庭,聪明能干,善解人意,从此成为爱因斯坦家庭的一员,尽心尽力服务爱因斯坦27年,竭尽全力保护爱因斯坦的隐私。爱因斯坦对她的工作十分满意,去世时将自己在普林斯顿默谢雨街112号的房子留给杜卡斯,并委托杜卡斯为自己所有资料的法定托管人。杜卡斯在业界最出名的评论是对物理学家厄内斯特·斯特劳斯的评论。当她在普林斯顿被第二次介绍给斯特劳斯时,她说:“我当然认识您,您小时候行割礼我还在场呢。”1981年,晚年杜卡斯健康每况愈下,于是依爱因斯坦遗嘱将他的手稿、著作、文件等统统赠给爱因斯坦帮助建立的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移交完成后不到一个月,杜卡斯于普林斯顿逝世,终年85岁,终生未嫁。爱因斯坦就是她的整个生命,但她始终跟爱因斯坦无染。

进入美国后罗爱莎与爱因斯坦于1935年8月买下普林斯顿的Mercer大街112号,可是乔迁新居的兆头却非常不祥,当天罗爱莎眼圈大浮肿,看医生后证明是血液循环和肾都有问题。罗爱莎在这幢房子里度过了充满病痛的一个冬天,1936年夏天爱因斯坦带她到纽约州北部萨拉内克湖(Sa⁃ranac Lake)边的Adirondack Mountain山度假,效果也不明显。

1936年12月20日罗爱莎在普林斯顿家中去世。爱因斯坦从此没有再娶。罗爱莎去世不久后爱因斯坦致信玻恩时曾说:“我已十分适应新环境,就像洞穴里的熊,与以前纷乱复杂的生活相比,我现在自由多了。由于我太太去世,这种熊的特性也增多了。她喜欢交际。”

像所有的天才一样,爱因斯坦把自己的事业摆在婚姻和家庭之上。罗爱莎为他提供的舒适家庭生活并没有改变他这个基本世界观。有人看他不断清理烟斗,就问他,是因为喜欢抽烟才抽烟呢,还是为了清理烟斗而抽烟呢?爱因斯坦回答说:“我们本来是想抽烟的,结果总有什么东西堵住了。生活也像抽烟,婚姻更像抽烟。”

德国著名作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黑塞在小诗《雾中》说:“人生一世孤独立,人人彼此绝消息。”他的婚姻生活就公认幸福。1931年,51岁的爱因斯坦在自述《我的世界观》中坦承:“我热爱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但却不喜接触他人和社会,两者形成古怪的对照。我真是一个‘孤独的过客’,我从未完全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的直系亲属;我总是追求与他们保持距离,我需要保持孤独——而且,这种感受与日俱增。我们要明白,理解他人和与他人协调并非无限的。但这并不让我惋惜。像我这样的人无疑会失去一些天真无邪和无忧无虑;但另一方面却能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他人的意见、习惯和判断,挡住诱惑,避免把内心的平衡建立在这些不可靠的基础之上。”

美国传记作家丹尼斯·布莱恩在《爱因斯坦全传》中说:“爱因斯坦一生充满胜利和悲剧嘲讽。他的大脑对时空了解如此透彻,却有个精神异常的儿子,连过马路都不会;这位连苍蝇都不愿伤害的和平主义者,却是美国制造毁灭性原子弹的推手;这位对孩子和陌生人关怀备至的人道主义者,却无法照顾自己的儿子,还对自己的私生女讳莫如深;他喜欢孤独,身边却总是围绕着女人,终日被记者追逐,被民众包围;他是一位物理学家,却被提名为总统。”

纵观爱因斯坦一生,他只对一个女人自始至终充满温情。这就是2004年新鲜出炉的“爱因斯坦的女人”——范约娜。

2004年2月,在翻找图书馆如山资料时,普林斯顿大学工作人员偶然发现了范约娜的档案,包括她本人在1950年代用德语写的62页日记。在她去世后23年,《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发表了这部日记。

这是全世界第一次惊艳爱因斯坦的黄昏恋。

这个比爱因斯坦小22岁的美女来自布拉格——全球第一个聘请爱因斯坦为讲席教授的美丽城市。这对年龄相差悬殊的老相识第一次见面是在布拉格的玛塔芳塔沙龙。1939年范约娜只身移民美国,在爱因斯坦帮助下考入北卡罗来纳大学图书管理学院,后来又在他帮助下任职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这部开始于1952年的日记给世界留下了爱因斯坦最后两年生命的绝对隐私。据它记载,当时世界各地有无数素不相识的人给爱因斯坦写信,而爱因斯坦经常亲笔回信。有个母亲居然写信向爱因斯坦索取七个签名,理由是她想给自己的七个孩子留下绝无仅有的个性化珍藏。爱因斯坦不仅回信,而且真的给她寄了七个亲笔签名。

3、围堰平整土地。对于缓起伏沙地地形,水分流失、肥力不足问题显著。相对高度在5米以上的大中型沙丘采用乔灌木封育措施;5米以下的小沙丘或缓起伏沙地进行高地高平、低地低平,然后打埂围堰种植。

像所有老男少女的黄昏恋一样,爱因斯坦对范约娜十足溺爱。著名文学家梁实秋与包办婚姻的夫人程季淑伉俪情深,70岁太太意外去世,梁实秋写了一部书《槐园梦忆》记述太太,情真意切,在台湾大红。谁知几个月后即再娶小他28岁的韩菁清,被广大忠实读者骂得狗血喷头,他只好为自己辩护说:“老房子失火更难救。”爱因斯坦这幢房子显然更老。他不仅给范约娜写下缠绵悱恻的情书,而且经常给她打电话。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半,爱因斯坦几乎天天给她打电话。他们一起泛舟大湖,出席音乐会,给她画漫画头像,甚至允许范约娜在太岁头上动土,剪他那乱蓬蓬的长发。

爱因斯坦从未对一个女人如此温柔。

爱因斯坦呵护范约娜一直延续到他死后:他在临终前将“统一场”理论演算草稿密赠范约娜,以备不时之需。

他从未送过第二个女人如此珍贵的礼物,包括马蜜娃和罗爱莎。结果爱因斯坦逝世后范约娜将这部手稿卖了8000美元。都说美女是因为愚蠢而可爱,范约娜是最有力的证明:这手稿卖80万美元还差不多!2004年爱因斯坦“奇迹年”第四篇论文“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的手稿(20页)在柏林拍卖会上以1600欧元起拍,一路飙升,最后被一位隐名买家以10万欧元购得。同场拍卖的一份列宁手稿只卖了9000欧元。这并不是爱因斯坦最贵的手迹。1996年,爱因斯坦当年写下人类历史上最著名公式“E=MC2”的那张纸被估价400万欧元(约合3200万人民币)。

但是,范约娜这个糟糕的卖家却为我们留下了精彩的爱因斯坦。她的日记是一座丰富的金矿,随处可见爱因斯坦思想的光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爱因斯坦对她说:“物理学家说我是数学家,而数学家又说我是物理学家。在科学界我没有同伴。世界上每一个人都认识我,可我依然如此孤独。几乎没人真正了解我。”

天才总是孤独的,越伟大的天才越孤独。他们总是被所有人误解,无论正面还是负面。从黑塞的“人人彼此绝消息”到歌德的“没有人懂得我的语言”,在在都是明证。

然而,爱因斯坦对范约娜金碧辉煌的夕阳情无法掩蔽他对家人的薄情。爱因斯坦对弱势群体所表现的宏大人文关怀,不仅长久感动世界,而且远超一般科学家所为。但他作为丈夫和父亲,其水平貌似连我都赶不上。与马蜜娃婚前所生的私生女莉莎后来不知所终,爱因斯坦在名满全球、叱咤风云的30多年间从未做过任何努力去寻找她的下落。除了莉莎,爱因斯坦还有一个私生女,是爱因斯坦1933年移民美国后与一名纽约舞女所生(当时罗爱莎健在),名叫伊夫琳。对她,爱因斯坦也是不闻不问,1941年大儿子汉斯不得不暗中接管了这个同父异母妹妹,据说直到伊夫琳成人,汉斯也没告诉她,爱因斯坦是她爹,因此至今仍有不少文章宣布伊夫琳是爱因斯坦的孙女。

这是对伊夫琳辈分的巨大贬低。

有其父必有其子,这汉斯也是个“姐弟控”,成年后宣布要娶年长九岁的弗里达·科内契特,居然遭到同为“姐弟控”的父亲爱因斯坦的强烈反对。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当初爱因斯坦妈妈保琳娜觉得马蜜娃配不上她儿子爱因斯坦,现在轮到马蜜娃觉得弗里达配不上她的儿子汉斯。1928年,汉斯已与弗里达结婚,马蜜娃给朋友写信还说汉斯看上去“吓人地糟糕”,而“他妻子不懂如何照顾他,她想的只是她自己”。

千年的媳妇熬成婆啊。

熬成之后都是同样的婆啊。

弗里达其实温和聪明,后来为汉斯生了三个孩子,但只有伯纳德长大成人。汉斯后来成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学院的教授。

爱因斯坦的小儿子爱德华最后殁于苏黎世一家精神病院。

爱因斯坦在这个问题上惟一的高人之处就在于他还算有些自知之明。1955年老朋友贝索去世,爱因斯坦致信吊唁时坦承:“我最敬佩的是他不仅能和一个女人平静生活许多年,而且还能持久地和谐一致。在婚姻中,我自己很不光彩地失败过两次。”

这封信发出后不到一个月,爱因斯坦去世。

直到今天都少有人理解家庭生活的失败对爱因斯坦的创伤。“几乎没有人真正了解我”,并非这位天才的无病呻吟。

天才需要红颜来点爆激情,但他们同样需要孤独来完成伟业。如果爱因斯坦天天点秋香,那只会给我们留下一个德国唐伯虎。

问题是,红颜们不知道爱因斯坦什么时候需要爱和关注,什么时候需要孤独。所以她们的爱和孤独几乎总是给错时间。所以她们才会收获如此多来自爱因斯坦的愤怒。所以她们才会如此无奈。

问题是,那是她们的问题,不是爱因斯坦的问题。

爱因斯坦的婚姻生活确实不应提倡。但他仍然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天才。

猜你喜欢
爱因斯坦
欧洲“爱因斯坦望远镜”开建有望
爱因斯坦的数学真的不好吗?
爱因斯坦的梦
成功来自谦虚
找到爱因斯坦
勤奋努力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怎么庆祝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