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意识探讨

2015-01-28 12:30:31李春明吉林大学130012
大众文艺 2015年16期
关键词:五言诗古诗十九首自律性

李春明(吉林大学 130012)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对五言诗这一文体的新的探索和实践。刘勰云:“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作为南北朝重要的文学批评家,对《古诗十九首》的创作给予了“五言冠冕”的评价,势必引发后人对《古诗十九首》作品创作和鉴赏的重视,推动五言诗创作水平的提高。

汉代以前,描写女性作品并不少见,先秦以《诗经》为代表的诗歌创作,如《卫风.硕人》等就极为典型,但这类作品对女性群体的塑造和描摹极为素朴和平面,女性主人公是线条化的,而非立体的,更多被展现出来的是外在的美和诗人对女性美的仰慕,纯是男性视角和男权话语的展现,男性作家是按照他们心中理想的式样塑造女性形象,而对女性内心世界的丰富和情感的细腻敏感却很少触及。作为对前人创作经验的继承和发展,《古诗十九首》由对女性群体外在形态美的单一关注向女性群体的内在美转向,关注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群体的丰富情感和细腻心理,并尽最大可能的展现女性群体本来的性别面貌和风格色彩,而非男权话语强加于女性身上的特征。《古诗十九首》所塑造的女性主人公具有生动的性格特点,敢爱敢恨,带有作者鲜明的个性烙印,作者的绝对男权话语意识向女性群体视角转向,作者笔下的女性人物不再是千篇一律的低眉顺眼的贤妻良母,而是具有对自身作为女性的独特性别意识的觉醒和对男权社会的反抗的有血有肉的丰满的人物形象。

《古诗十九首》作为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杰出代表,反映了五言诗由萌芽向成熟发展的历程,钟嵘曾评价它“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与《诗经》以四言诗为主不同,《古诗十九首》完全以五言诗的面貌予以呈现,题材的拓展和视角的多样化使作者创作的空间更为广阔。在《古诗十九首》的创作中,男性作家将女性视角代入诗歌创作以取代男性视角和男权话语的武断,尽可能的还原女性人物的本来面貌,推动了女性人物塑造的成功和形象的丰满,女性意识得以形成和发展。女性意识在发展的过程形成向内和向外的二维延伸,向内关注自身,追求内在的自律性-谦良温恭;向外反对男权社会的专断,追求外在的抗争性-争取自由,女性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使对女性的刻画摆脱了单一线条的平铺直叙,使女性人物性格变得生动真实。

一、女性意识的内在自律性-温良谦恭

从春秋战国时代孔子的“克己复礼”到汉代的“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封建统治者对礼制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对“三纲五常”概念的明确反映在社会家庭生活中,就是男性占据绝对主导,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女性的地位依托于男性的地位而存在并因之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封建礼教的要求,使妇女须严格恪守一系列的女性规范并被男权社会所监督。这种礼制的约束,经过统治者的大力宣传和强制推行,成为社会公认的规范,被女性群体所接受,并转化为自身的自律性行动。

女性内在自律性的形成不仅受外部社会规范的影响,更有女性内部对自身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行的追求。女性对自我的性别意识的认识和定位,使女性自身对温良谦恭内在美德的倾慕内化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追求。《涉江采芙蓉》结尾点题的“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女子对心上人思念而不得见的委屈含蓄曲折的显露,就是礼制影响下的内在自律性的体现,既有外部社会规范对女性行为的约束,也有女性自身对谦良温恭妇德的内在追求。

二、女性意识的外在抗争性—争取自由

在社会规范影响下的自律性固然是女性意识的一个方面,但抗争性也是与自律性相辅相成的女性意识的另一方面。追求自由的意志和行动是人的自由,不分性别,无论男女。但在男权社会和男权话语占主导的时代,男性群体的思想和话语权自由被无限放大,女性群体的思想和话语自由被予以最大限度的压制,造成男女性别群体思想和话语权自由的严重不对等,女性意识是以牺牲性别意识的平等和自由为前提获得的,其最终结果也是为了女性意识的解放和获得自由。

《冉冉孤生竹》最后的以“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作结。诚然,这女子的疑虑已抒写毕尽,最后遂改为自我安慰。女主人公从对爱情的无限憧憬,到对现实困难的理性认识和对前途未卜的忧虑,最终形成一种较为冷静客观的认识,“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的前提是男方信守承诺,女方亦然;若男方不遵守诺言,自己也会有所行动。所以《冉冉孤生竹》的末尾形成点题,女性在身份认同上虽依附男性,但是女性意识开始觉醒,开始有意识的思考社会对女性群体的不公平对待和相应的反抗,通过外在的抗争而争取自由,维护自身的权益成为女性群体奋斗的目标。这种女性意识的觉醒和一定条件下对社会加诸女性身上不公平遭遇的反抗开始生成。

先秦时期以《诗经》为代表的文学对女性的描写多是原始的、素朴的、平面化的。而从《古诗十九首》开始,女性的形象开始变得丰满、生动、立体和充满张力,反映了当时社会女性意识的一定程度的觉醒和对提高自身女性地位的要求。这种观念的提高源于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包容态度,汉代女性可以较自由地参与社会活动,在接受女工、女德的教育之外,还可以接受一定程度的文化教育,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女性在一定程度上对话语权的获得,势必对男权社会为主导的文化创作和审美风范产生重要的影响。

以《冉冉孤生竹》为代表的《古诗十九首》的创作,将女性的哀怨、彷徨、既憧憬爱情又患得患失的心态刻画的细致微妙而又淋漓尽致,女性温良谦恭与争取自由的女性意识得以生成,女性人物形象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平面的概念,而是立体的、丰满的、灌注了血与肉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映射了作者内心丰富的思想感情,人物形象的丰满正得益于作者内心情感的立体丰富。受《古诗十九首》女性意识题材诗歌的影响,后世文人的的文学创作对女性群体的性别意识和思维观念有了区别于男性主人公的明确区分,对女性群体的塑造更为鲜明立体。由于鲜明的个性特色,温良谦恭的内在美德与追求自由的外在抗争相融合,《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形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真实生动,构成了一种永恒的魅力,在千百年后依然光彩动人。

[1]刘勰.文心雕龙[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2]钟嵘.诗品[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五言诗古诗十九首自律性
清 杨法 隶书五言诗四条屏
中国书法(2023年4期)2023-08-28 06:02:08
《楷书五言诗》书法
艺术大观(2023年19期)2023-08-07 07:41:29
心理诊所
小读者(2022年14期)2022-11-19 15:02:57
心理诊所
艺术自律与人的觉醒
——《艺术自律性研究》评介
赵孟《陶渊明五言诗页》
老年教育(2017年4期)2017-05-10 05:27:34
《古诗十九首》的色彩
《古诗十九首》教学实践初探
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19:47:24
《古诗十九首》思想新解
考试周刊(2016年73期)2016-09-21 13:54:54
从《古诗十九首》看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