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文本 渗透德育

2015-01-27 01:54张建宏
广西教育·A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公仪九色鹿苏教版

张建宏

【关键词】文本 德育 习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A-

0089-01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就要注意挖掘课文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一、巧用课后习题,引领价值取向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师应该将道德取向的引导渗透于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理解句子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熏陶,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的课后习题如下。

仔细阅读公仪休谈吃鱼的这段话,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你想,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这样就难免要违反国家的法纪。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鱼吗?现在想吃鱼就自己去买,不是一直有鱼吃吗?

根据习题,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用“——”画出公仪休不收别人的鱼原因的句子。2文中有两处问句,你能改为陈述句吗?3想一想,公仪休仅仅是不收别人的鱼吗?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明白了公仪休清正、廉洁奉公的品质,也懂得了以后自己该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又如针对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九色鹿》一课中的句子:“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根据句子,笔者设计了如下练习:“如果调达又一次落入水中,被九色鹿看见,九色鹿和调达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经过充分交流,学生踊跃发言,一部分学生认为:“九色鹿不应该救调达,因为调达是一个见利忘义的小人,这样的人不值得救。”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九色鹿还是会救调达的,因为九色鹿善良的本性不会变。”学生通过辩论,激发了他们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从中明白了日后一定要做个诚实守信的人。

二、巧用文本主题,习得道德要义

语文学科集工具、知识、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优势,积极探索如何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讲述了父子二人在河边钓鱼,由于没有到允许钓鲈鱼的时间,父亲要求儿子把钓到的鲈鱼放掉。课文以父亲斩钉截铁的话语为标题,让我们认识到父亲如此严格,是为了让儿子懂得在任何时候都必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道理。“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是理解本文主题的关键,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明白了父子对话的着力点在“为什么必须放”上,理清了“放”的必要性后,学生在道德认知上也会随着儿子的抉择更加明晰,将课文主旨“不管什么情况下,都要遵守规定”铭记心中,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可见,教学抓住题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从中受到思想启迪。

三、巧用诗歌,渗透道德教育

苏教版语文教材尤其是诗歌方面,蕴涵了丰富的德育因素,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诗歌内涵,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在教学中灵活渗透德育,从而达到良好的育人目的。如教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示儿》这首古诗时,笔者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诵读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句,加深了学生理解诗人陆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情怀,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又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这首诗时,笔者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这样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学生的思想逐渐成熟起来,也使他们明白了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深刻道理。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坚持用好引领之法,运用教材文本的思想品德正能量引领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公仪九色鹿苏教版
九色鹿
风清气正过春节
几何背景在不等式学习中的作用——以湘教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
公仪休:受贿是不合算的
公仪休不收鱼
九色鹿
公仪休辞鱼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
苏教版化学必修模块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