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

2015-01-27 01:55唐昭霞
金融经济 2014年12期
关键词:模式分析新型城镇化

唐昭霞

摘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工作内容都明确将推动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内容。四川地区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在不断加快,并在各项省内工作内容当中提到了关于加快新兴城镇化进程建设。本文针对四川新型城镇化模式进行研究,首先基于理论层面分析城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其次明确四川地区城镇化建设的现状;最后提出推动四川城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促进四川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关键词:四川地区;新型城镇化;模式分析

一、前言

在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城镇是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城镇化建设时实现工业化以及现代化建设的必然结果,同时对于衡量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目前四川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关键内容,保证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持续发展动力。新型城镇化模式的建设,能够对四川地区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理论部分

城镇化建设的发展,主要是由科技水平的提升以及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变化引发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具体表现在以分散形式聚居的农村人口逐渐转化为集中聚集的非农功能区域的非农人口,进而实现由传统乡村生活转移到现代城市社会的过渡过程。上述内容为城镇化的具体概念。在城镇化的发展中,不仅仅表示行政以及地理区域的因素,更是一个能够承载非农以及农业人口的大型功能区域。城镇化的发展不仅仅表现在不同功能区域的划分,还涵盖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无时无刻不体现着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人的发展与变化[1]。

自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多来,我国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取得相应的成就,成为了有效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点。截止到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拥有的城镇化人口为6.9亿人,具体城市方面的设置为655个,小城镇将近20000个,城镇化在我国的发展模式已经初步的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以及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城镇化发展体系。但由于我国针对城镇化的内容发展上处于中期阶段,导致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依旧存在相应的弊端。在中期阶段的城镇化的发展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口城镇化过度不完全。按照具体的统计数据能够看出,人口城镇化的指标已经达到50%,但具备城市户籍的人数为35%,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还存在部分的人口没有实现城镇化;第二,土地过度使用。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土地资源被过度使用,在城镇化开展中城镇化人口增长一倍,土地的使用增长超过4倍,其中的具体配比不均衡;第三,城市发展秩序被破坏。各功能区域的发展由于人口的转移受到影响,各功能区域之间的功能不能够得到保障,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造成城市发展失衡[2]。

目前,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步入到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并且改革开放带来的丰厚成果,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随着经济水平、社会矛盾、生态以及资源等方面内容的影响,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的发展模式。我国作为地大物博的国家,应该充分的利用空间资源,保证收入差异的协调,为新型城镇化模式的探索奠定基础。因此,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应该针对传统城镇化的建设进行深刻反思,探索新型道路已经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内容。

三、四川现状

随着社会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区域内部的城镇化建设也备受关注。根据四川省城镇化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四川城镇化率为44.9%,落后于全国城镇化率53.7%近9个百分点,四川的城镇化急需加快发展[3]。因此,深入研究四川城镇化的发展模式,明确四川城镇化的实施路径,推动四川城镇化进程,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

四川地区在近年来的城镇化研究的过程中,具备较多的研究经验,如:依托于产业园区的一体化发展模式;改造旧城区、建设新城区的城市扩展模式;建设新农村,实现农村生活城镇化模式等相应的模式。在各项模式的发展中可以看出,城镇化建设都具备区域的文化以及特色,采取的具体路径不同。但在分析中发现,每一个模式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一定共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四川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一方面成都市独占鳌头,另一方面,四川又是全国建制镇最多的省份,多而不强。近几年的发展实践证明,成都作为中心城市,人口压力开始凸显,小城镇发展又有其明显局限性。四川农村人口应该转移到哪里?以什么规模的城镇为主要载体?是四川城镇化应该明确回答的问题。

二是四川的城镇化发展所需要进行城乡之间的相互协调,如何保证各区域之间的相互协调性,体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具体职能,已经成为本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

三是在国家对土地指标严格管控的背景下,面对城镇化的发展,必然要求城市空间扩张,各个不同区域面对城市化的发展步伐,如何发展自身的经济水平,选择相应的保障性优势,构建合理内部发展模式是关键。

以上问题都是加快四川城镇化进程急需突破的瓶颈,也是本课题应该和必须回答的问题。本次调研我们将紧紧围绕上述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对策,为加快构建四川城镇化发展新格局和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实践范例与借鉴参考[4]。

四、具体路径

(一)城市体系新型城镇化路径探析

想要保证城市体系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要不断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将城市群作为主体内容推进城镇化的发展。将成都平原城市群内容进行扩展,努力将其打造成我国中西部最具竞争力的城市群,在中部地区起到辐射作用。在这一方面需要加强川南城市群的建设,将其作为整个四川省的经济次中心;加快发展攀西城市群,该区域作为国家级的城市战略资源的创新区域;大力发展川北城市群,将其建设成为促进国家发展的天然气综合利用以及开发区域。具体的四川地区城市群示意图如下图1所示:

同时,在城市体系新型城镇化路径的探析过程中,对于大型城市而言。将大型城市作为四川省开展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并将其作为有效的着力点以及突破口,尽快的发展出一些具备代表性的大型城市。将绵阳、南充、自贡等具备一定经济发展条件的城市作为主要方向,尽快的将其发展成为具备百万人口的大型城市,充分的激活以及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具备辐射以及容纳农村人口的能力,使其成为四川地区具备承载能力以及发展的主体。

对于中小型城市而言,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需要考察资源、交通、工业基础、综合承载能力等相应的状况,将具备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与推动,使得四川地区中小型城市的规模得到充分扩张。将中小型城市的各方面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强化与大型城市之间的协作关系,为人口承载力以及经济发展奠定基础[5]。

只有将四川地区的内部相应的条件以及各方面的建设进行完善,保证实现次级突破、实现多极多点。对四川地区新城城镇化的建设,需要通过不同的层面进行考察,保证考察内容与人口容纳能力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在城市体系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将城市作为城镇化开展的基础,保证带动周边地区容纳人口能力以及内部基础设施的更加完善[6]。

(二)单个城市新型城镇化路径探析

对于单位城市新型城镇化路径的探析过程中发现,我省不同区域的城市化水平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且各城市的城镇化水平的发展也不相同。根据2013年《四川统计年鉴》当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四川省城市差异水平的的具体数据如下表1所示:

四川省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

根据上表1分析,尽管四川城镇化率在总体方面尚未达到50%,但四川省内的成都以及攀枝花等城市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60%,人口在向着大型城市转移的速度将明显的下降,应该具体由统筹城乡型道路向着城市功能提升的方面转移。其中,由于城市化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成都正在实行积分制,未来随着大数据以及物联网技术方面的提升,成都地区的发展必将向着职能城市以及创意城市的方面发展。德阳、自贡、绵山以及乐山等城市的城镇化率低于50%,但高于40%,这一阶段的发展时期属于城镇化人口转移的高度发展时期,可以采取的道路在实现人口转移的基础之上,保证走统筹城乡规划的道路。南充、雅安、眉山、广元等地区的城镇化率目前还低于40%,应该坚持人口转移,保证城市集聚程度,大力发展内部的敬意,将具备一定发展前景的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实现经济水平的提升,大力的吸引人口,为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经济环境。同时,针对梁山和甘孜地区,城镇化率低于30%,由于该地区主要是以少数民族地区为主,因此城镇化水平较低,需要坚持以人口转移城镇化道路为主。综上所述,想要保证实现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实现逐步转移,城乡统筹发展。

(三)县域新城城镇化路径探析

1.县域新型城镇化体系

一是保证加强中心县城的建设。中心县城时实现政治以及行政职能的管理中心,在经济、社会以及文化层面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能够实现对周围产业起到带动作用,保证人口集群效用的提升。坚持中心县城的超前发展,有效的吸引人口流以及现金流,起到带头作用[7]。

二是构建重点城镇。将区域内部的交通作为轴线,将经济条件以及发展前景较好的城镇进行发展,实现生产要素方面的聚集,促进县城经济的发展,促进城镇化进程。

三是构建特色村落。将区域内部的特色进行发展,形成具备鲜明特色的村落,有效的吸引聚居人群,在基层方面推动城镇化发展。

2.中心县城建设途径

在进行中心县城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的建设:第一,产业发展是前提。在建设中心城镇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具备产业的发展基础,实现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相互融合,实现协调发展;第二,基础设施城市化,在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按照城市标准规划以及建设中心现成的公共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内部基础设施水平,为优质生活奠定基础。同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保障;第三,社会文化现代化。实现社会建设与新城镇发展相协调,保证社会管理与新城镇运动相协调,促进城镇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8]。

五、结论

总而言之,四川地区想要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对城市内部的以及相应区域进行统筹规划,保证城市内部各项职能的发展能够满足相应的需求。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程度不同,所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也不相同。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区域发展类型选择不同的城镇化模式,保证适合区域内部城镇化进行。

参考文献:

[1] 梁俊强,梁浩.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模式——绿色建筑产业新城[J].建设科技,2013,10(07):128-135.

[2] 梁浩,张峰,梁俊强.绿色建筑产业新城助力新型城镇化[J].城市发展研究,2013,10(07):124-132.

[3] 何一民.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 助力四川新型城镇化建设[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3,10(04):178-180.

[4] 李晓梅.中国城镇化模式研究综述[J].西北人口,2012,10(02):145-148.

[5] 鲁万波,范继跃,王荣华,等.推进四川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2,10(03):100-104.

[6] 房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困境及对策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3.

[7] 李晓梅.中国城镇化道路研究综述[J].人口.社会.法制研究,2011,10(11):185-189.

[8] 王勇.我国新型城镇化模式转变:从单向发展走向双向均衡[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03):193-199.

猜你喜欢
模式分析新型城镇化
浅析初中英语教学中说写结合的小组合作模式
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模式分析
物流行业发展中资源整合模式分析
赫山区黄脊竹蝗生长与气象条件关系的模式分析
基于项目全程的高职装饰工程专业实训研究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