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养殖模式的演化、影响因素及效率的研究进展

2015-01-27 17:55乌云花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5年9期
关键词:奶农奶业奶牛

贾 璐,乌云花

(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呼和浩特 010019)

近年来小规模奶牛养殖比例在下降,中大规模养殖比例在上升。2008年全国奶牛养殖规模在1~19 头的存栏比重为63.9%,2011年奶牛养殖规模在1~19 头的存栏比重为52.9%,下降了17.21 百分点。2008年全国养殖规模在100 头以上的存栏比重为19.5%,2011年养殖规模在100 头以上的存栏比重上升到32.9%,上升了13.4 个百分点。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小规模养殖比例在下降,奶牛养殖模式向规模化趋势发展。

小规模养殖户的逐步退出是政府的规模偏好导致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还是小规模养殖户自愿选择的制度变迁?奶牛养殖模式发生变化的背后的制度原因是什么?哪些因素影响了养殖模式的选择?不同养殖模式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有什么样的区别?到底哪种养殖模式更适合未来的奶业可持续发展趋势?以上问题的解决对未来奶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制定和实施从供应链的源头环节保证乳制品安全的相关政策时必须了解的问题。

本文针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奶牛养殖模式的演化、影响因素及效率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综述,试图梳理奶业发展的轨迹,探索奶牛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1 奶牛养殖模式的演化

蔡秀玲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指出,农户内部的规模扩大将是一个长期的进程,在当前应当重点推进农户外部的合作,即建立农业合作组织,通过农户之间的合作,达到降低交易费用的目的。宝音都仍等在研究中指出,如果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在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创新领域发生的诱致性制度变迁,那么奶业产业化经营和奶业合作社结合则是在相对高层次上对微观经济组织的重新组合,是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卜卫兵等按现代化程度把我国主要的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分为3 种:牧场、奶牛小区和农户散养。李胜利按规模化程度划分,将我国奶牛养殖模式划分为规模奶牛场、奶牛养殖小区和散户饲养3 种模式。道日娜等将内蒙古乳业生产模式分为养殖户分散养殖以及新型组织模式两种,其中新型组织模式有牧场园区饲养模式和业主规模化饲养模式两种。孔祥智等将我国奶业发展模式的历史变迁分为4 个阶段:“国营奶牛场主导”模式、“散养与规模养殖并存”模式、“公司+农户”模式、“公司+农户”优化模式。姜冬梅等运用AHP 方法对呼和浩特市奶业产业化组织模式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得出“企业+奶业合作组织+奶农”模式将成为呼和浩特市未来奶业的发展趋势。杜富林等对奶业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模式进行深入分析,也提出应大力扶持能够有效运作的奶农专业协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李翠霞等根据产业链中利益关系主体的不同关系(联结方式)划分为四种模式:散户模式、奶站模式、养殖小区模式和牧场模式。张海清等认为目前我国奶企收购加工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公司+奶站+农户”的传统模式,另一种是“公司+自有规模牧场”的模式。张维银等认为,未来我国奶牛养殖发展的主要模式有3 种:公司制的标准化、规模化牧场;种养结合的家庭牧场;农民参股的奶牛养殖合作社,而个体散养户将完全退出养殖行业,奶站自然也将被取缔,奶源安全也会有所保障。亦戈在研究中指出,美国畜牧业50%以上采用一体化经营,其中,奶业一体化经营所占比重最大,超过98%,奶业合作组织体系在美国相当发达,主要有供应合作社、奶牛改良合作社、销售合作社三类。刘自杰在指出,印度阿兰德合作社模式实行三级组织体系,正是这三级组织体系把牛奶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个环节联系在一起,实现了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

王淋峰等指出,奶农养殖成本之所以提高的原因在于,无法充分实现规模报酬递增,奶农饲养规模很小,达不到现代大规模生产技术所需的最低饲养规模。朱娟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的不同规模下的农户散养奶牛进行分析中发现随着养殖规模的增大,每头奶牛的年产奶量、养殖奶牛的总收入、原料奶收入和净收入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且在6~10 头的养殖规模下达到最大值。宋亚攀等从生产饲料角度探讨了规模化奶牛场的优势,指出规模化奶牛养殖场通过自己生产精饲料,大大节省了成本,提高了养殖效益。辛国昌等通过对不同规模奶牛养殖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指出大中规模养殖的奶牛单产显著高于散户和小规模养殖的单产。冯艳秋等对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和散养户三种养殖模式饲养管理现状和生鲜乳的产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规模养殖场所产生鲜乳的营养指标和卫生指标普遍优于养殖小区和散养户。梁亚静等指出,养殖规模达到2 000 头左右时,在原料奶的质量与原料奶的安全两方面能够同时达到最优,利润率也是达到最大。花俊国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理论对奶牛养殖的最小经济规模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最小养殖规模为30 头左右,其中产奶牛20 头以上比较合理,可以获得较好的利润。赵文哲等运用MESMIS 方法从生产率、稳定性、适应性、公平性和自控力5 个属性分别选取指标,构建了适用于奶牛规模化养殖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体系,最后将该可持续性指标体系应用于内蒙古地区18 个奶牛养殖场,得出大规模养殖场的可持续性最高,小规模养殖场的可持续性居中,中等规模养殖场的可持续性最低的结论。刘芳等指出我国规模化养殖门槛低,虽然牧场数量最多但是平均规模头数却最少。Adelaja 把原料奶的长期供给弹性分为三部分:人口对价格、饲养规模和产量的弹性,他指出原料奶的各相关弹性随着养殖规模的变化而变化,因为养殖规模的不同引起了资本密集成度、养殖的专业化水平、进退频率等因素的不同。Alvarez 通过集约化的奶牛养殖效果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集约化养殖场接近成本前沿时,强化和效率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

2 奶牛养殖模式的影响因素

侯守礼等认为在交易过程中如果奶农的利益难以得到满足,奶农将被迫选择退出。乌云花等对北京周边地区农户奶牛养殖的决定因素分析中指出,乳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和布局是影响农户奶牛养殖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此外,当地的交通条件和家庭非农就业等也起到了显著的影响。韩成福认为,内蒙古奶农竞争力弱的原因是没有与内蒙古奶业快速发展相适应的疫病防治、配种、购置饲料、原料奶收购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谢霞等指出,我国奶业产业最大的“软肋”是奶农的谈判地位低下以及由此引起的交易利益分配不利。文娟指出,中国乳品产业一体化的根本问题还是在于奶农和乳品企业的利益没有捆绑在一起,产业链不在一个架构上。王贵荣等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家庭奶牛单产水平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奶牛养殖品种是影响奶牛单产水平最重要的因素。周宪锋研究中指出,原料奶供应商与生产商之间存在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冲突,要解决这一冲突就需要设计一种制度,在满足个人理性的前提下达到集体理性而非片面的否定个人理性。冯艳秋等研究发现,由于受饲料成本上升、用工成本增加、疫情频发、进口奶粉冲击等因素的影响,奶牛养殖效益大幅下降,散户亏损比例增加,逐渐退出奶牛养殖。王莉等对影响奶农生产行为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生鲜乳收购价格、土地及劳动力资源禀赋和资金支持是影响奶农生产行为的主要因素。于海龙等发现,一家一户的散养可能未能充分发挥内蒙古优越的资源禀赋条件,相反,较低的技术水平和精饲料不足的劣势却得到凸显。乌云花等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影响农民参与奶牛养殖的主要决定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村奶站的发展显著影响着其周边地区农户奶牛养殖发展,国家补贴政策在促进农户奶牛养殖发展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张利庠等建立了logit模型分析了散户奶农收入的因素,结果表明,家庭劳动力人数、养殖规模、养殖时间、饲料地面积、饲料成本均对奶牛收入有显著的影响。李翠霞等引入产品生命周期(PLC)理论,认为现在散户处于成熟期的下滑阶段,导致散户退出的原因有政治、经济、消费者和奶户的逐利行为。刘玉满在研究中指出政策方面我国是扶大不扶小、扶强不扶弱以及扶富不扶贫。刘芳等也将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发现中国政府对奶业基础环节扶持力度不够。张吉鹍将制约我国奶牛养殖效益的因素归纳为以下6 个方面:牛群品质差,结构不合理;养殖方式落后,饲养管理粗放;日粮配合不科学,饲料转化率低;发展方向不明确,科技支撑体系薄弱;疫病防控意识差,防治体系不健全;环保意识淡,饲养环境差。Moschini 通过研究得出,影响规模化养殖经济收入的因素有地域、债务/股本比、挤奶技术、建筑物质量、牛的品质、和管理者的教育程度。Bragg et al 运用Logit 回归模型,探究影响退出奶牛养殖的因素发现,年长的生产者、更高的非农业收入、低回报可变成本和大农场收入多元化更可能与离开奶牛养殖相关。Foltz 研究发现,紧凑的价格策略和适度增加奶牛头数可以降低农场的退出,相反发展压力和历史性的低失业率增加农场的退出。Cabrera 研究中指出,生产具有规模报酬不变,并且农场生产效率和农业集约化、农业活动的家庭劳动贡献水平、一个全混合日粮饲喂系统的使用、挤奶频率呈正相关。

3 奶牛养殖模式的效率

曹暕等利用奶牛养殖农户的调查资料,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测定分析了奶牛生产的技术效率以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农户奶牛生产过程中存在显著的效率损失,平均技术效率为70%。孙顶强等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测定奶牛生产的技术效率并且分析了影响因素,发现饲养技术培训、家庭主要决策者年龄、养牛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精饲料与粗饲料的比例和地区等因素对技术效率都有影响。彭秀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和技术效率函数的Frontier 技术对我国原料奶生产技术效率估计,得到的主要结论是我国原料奶生产的平均技术效率为91%,存在着技术效率损失,从不同省份不同饲养方式下的技术效率水平看,随着养殖规模扩大,原料奶生产技术效率提高的趋势并不明显。陈念红等运用DEN 模型法对中国不同奶牛养殖规模的技术效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小规模养殖的技术效率损失最大,而中规模养殖的技术效率损失最小。从规模效率来看,中规模的规模效率最高,散养的规模效率最低。马恒运等利用我国省级层面的奶牛场面板数据,采用距离生产函数和Malmquist 的估计方法,研究了我国原料奶生产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特征,研究发现,TFP 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前沿技术效率,而技术进步反而起到了阻碍作用。房风文等研究表明,内蒙古三类养殖方式下的奶农均存在显著的技术效率损失,散养奶农的平均技术效率最低,小区养殖奶农的平均技术效率略高于散养奶农,牧场奶农的平均技术效率最高。刘威等研究发现,原料奶生产的全要素增长率变化较为缓慢,技术效率提高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规模效率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有较大的提高潜力,技术水平的退步是阻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主要的原因。杜凤莲等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了呼和浩特地区不同原料奶生产模式的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结果表明,不同养殖模式的技术效率差距较大,散养奶户的技术效率最低,牧场的技术效率最高,不同养殖模式的配置效率差距不大,普遍偏低。何忠伟等研究指出,影响奶农养殖户技术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奶牛年龄、售价及获取信息情况是影响奶农养殖技术效率水平的重要因素,其中获取信息及售价情况对于奶农尤为重要。Alfons 利用边际成本效率的计算方法计算出不同规模奶牛养殖的成本效率水平,研究认为,与小规模奶牛养殖相比,大规模奶牛养殖场之间的成本效率差异比小规模奶牛养殖场小。Tauer 在研究中指出,小规模养殖成本之所以高是因为效率低下,如果小规模养殖是高效率的那么就可以和高效率的大规模养殖竞争。Tauer 认为,导致小农户生产成本高的原因是效率而不是技术。Kumbhakar 通过研究得出,传统的技术是提高生产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总的来说有机农场与传统的农场相比技术的效率较低,采用有机技术背后的驱动力是效率和补。

4 结论与启示

不同的学者关于奶牛养殖模式的演化、影响因素及效率有不同的观点,但是也有共同点。在养殖模式演化研究方面,大部分学者支持规模化和组织化是奶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奶牛养殖模式的变迁是政府主导下的诱致型制度变迁。在奶牛养殖的影响因素方面,养殖成本、养殖收益、养殖规模、劳动力人数、牛奶收购价格、政策和制度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在奶牛养殖效率方面,有些学者认为小规模养殖更有效率;也有学者支持中规模养殖有效率的观点;还有学者认为只有大规模养殖才能达到规模效率。笔者认为,之所以不同的学者在规模养殖方面有不同的观点,关键在于划分不同规模的标准上有差异,标准不统一,结论当然有差异。但是多数学者还是支持适当的扩大养殖规模有利于减少成本提高效率的观点。进一步深入研究对我国未来乳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卜卫兵,李纪生.我国原料奶生产的组织模式及效率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6:67-72.

[2]宝音都仍,郭晓川.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奶业企业与奶站利益关系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27(6):140-144.

[3]蔡秀玲.农业小规模经营与交易成本初探[J].当代经济研究,2003,1:54-57,67.

[4]陈念红,曹暕.中国不同奶牛养殖规模的技术效率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1:54-57.

[5]曹暕,孙顶强,谭向勇.农户奶牛生产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10:42-48.

[6]詹冬玲.中国奶牛养殖模式演变趋势浅析[J].吉林畜牧兽医,2013,9:14.

[7]杜富林.内蒙古奶业经营模式的演进及其问题[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2,5:122-126.

[8]杜凤莲,马慧峰,付红全.中国不同模式原料奶生产技术效率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4:486-490.

[9]道日娜,乔光华.内蒙古奶业生产组织模式创新与乳品质量安全控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3):298-301.

[10]房风文,孔祥智.不同养殖方式下奶农的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呼和浩特市的调查和SFA 方法应用[J].江汉论坛,2011,6:88-93.

[11]冯艳秋,陈慧萍,彭华,聂迎利.2011年我国奶业主产区奶牛不同养殖模式生产管理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乳业,2012,122:2-7.

[12]侯守礼,王威,顾海英.不完备契约及其演进:政府、信任和制度-以奶业契约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04,6:46-54.

[13]韩成福.内蒙古奶农竞争力研究[J].奶业经济,2009,7:10-13.

[14]姜冬梅,申倩,申荣.基于AHP 方法分析奶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路径选择-以呼和浩特市奶业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0,5:112-119.

[15]孔祥智,钟真.中国奶业组织模式研究(一)[J].奶业经济,2009,4:22-25.

[16]李翠霞,葛娅男.我国原料乳生产模式演化路径研究-基于利益主体关系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12,7:33-38.

[17]李翠霞,郑亮.黑龙江省奶牛养殖组织化程度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3:83-86.

[18]李胜利.我国奶牛养殖模式及发展情况[J].中国畜牧杂志,2008,44(14):36-41.

[19]梁亚静,王玉婷.奶牛养殖最优规模的确定——基于多目标规划的方法[J].中国畜牧杂志,2012,10:44-48.

[20]何忠伟,等.我国奶牛养殖户生产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4,9:46-51.

[21]花俊国.机会成本下的奶牛养殖最小经济规模研究[J].中国乳品工业,2013,4:40-44.

[22]刘自杰.泰安市奶牛养殖模式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9.

[23]刘玉满.发达国家奶业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乳业,2014,152:6-7.

[24]刘芳,危薇,何中伟.中外奶业政策比较分析[J].世界农业,2014,1:68-73.

[25]刘威.我国原料奶生产演变和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1.

[26]马恒运,王济民,刘威,陈书章.我国原料奶生产TFP增长方式与效率改进—基于SDF 与Malmquist 方法的比较[J].农业技术经济,2011,8:18-25.

[27]彭秀芬.中国原料奶的生产技术效率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8,6:23-29.

[28]宋亚攀,宋亚伟,杨利国.规模化奶牛场生产饲料的策略与优势[J].中国乳业,2010,2:28-30.

[29]李胜利,王峰.世界奶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2.

[30]乌云花,修长柏,郑喜喜,杨艳玲.农户奶牛养殖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2012,2:20-23.

[31]乌云花,黄季焜,杨志坚,Scott Rozelle.农户奶牛养殖与乳品加工业扩展[J].农业经济问题,2007,12:62-69.

[32]文娟.中国乳品产业纵向一体化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

[33]王莉,刘洋.奶农生产行为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畜牧业杂志,2012,16:4-7.

[34]王淋峰,蒋磊,周国权.2011年上半年辽宁省奶牛生产形势分析[J].现代畜牧兽医,2011,08:10-11.

[35]辛国昌,张立中.不同规模奶牛养殖的成本和收益比较[J].财会月刊,2011,5:44-46.

[36]刘芳,危薇,何忠伟,杨宁泽.北京奶业市场竞争力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4,5:16-21.

[37]谢霞,池泽新.澳大利亚奶业组织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合作经济,2010,5:67-71.

[38]于海龙,李秉龙.中国奶牛养殖的区域优势分析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2:150-154.

[39]曲峻岭,董晓霞.新西兰奶业发展概况及环境保护政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4,8:20-23.

[40]周宪锋.我国奶业产业主体博弈分析[J].中国奶牛,2012,24:4-10.

[41]赵云平,刘秀梅,鲍震宇.奶业组织模式变迁及对奶户利益的影响[J].调研世界,2006,6:20-23.

[42]赵文哲,钱贵霞.奶牛规模化养殖的可持续性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1:435-438.

[43]朱娟.我国农户散养奶牛规模经济分析——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为例[J].中国乳业,2009,10:23-26.

[44]张海清,王子军.农业产业链新特征背景的主体利益:奶业与种业[J].三农新解,2012,11:98-103.

[45]张维银.个体散养户淡出奶牛养殖业是行业升级后的必然结果[J].中国乳业,2013,143:22-24.

[46]张利庠,王兴旺.基于logit 模型的奶农收入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9:101-108.

[47]张吉鹍.制约奶牛养殖效益的因素[J].中国奶牛,2014,15:7-10.

[48]Alfons,W,L.W.Tauer.Regional and temporal impacts of TechnicalC change in the U.S.Dairy Sector [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0,72(4):923-934.

[49]Adesoji,O.A.Price Changes,Supply Elasticities,Industry Organization,and Dairy Output Distribution [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1,71(1):89-102.

[50]Alvarez.A,J.del Corral,D.Solís,J.A.Pérez.Does Intensification Improve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Dairy Farms[J].Journal of Dairy Science,2008,91 (9):3693-3698.

[51]Bragg.L.A,T.J.Dalton.Factors Affecting the Decision to Exit Dairy Farming:A 111Two-Stage Regression Analysis[J].Journal of Dairy Science,2004,87 (9):3092-3098.

[52]Cabrera.V.E,Solís.D,J.del Corral,Determinants of technical efficiency 1among dairy farms in Wisconsin [J].Journal of Dairy Science,2010,93(1):387-393.

[53]Foltz,J.D.Enter.exit and farm size:assessing an experi-ment in dairy price policy [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4,86(3):594-604.

[54]Moschini.G.The Cost Structure of Ontario Dairy Farms:A Microeconomic Analysis [J].111Cana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8,36(2):187-206.

[55]Tauer.L.W .Efficiency and competitiveness of the small New York dairy farm [J].Journal of Dairy Science,2002,84(11):2573-2576.

[56]Tauer,L.W,Mishra A.K.Can the Small Dairy Farm Remain Competitive in 111U.S.griculture?[J].Food Policy,2006,31(5):458-468.

[57]Kumbhakar S.C.,E.G.Tsionas,T.Sipil?inen.Joint estimation of technology choice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an application to organic and onventional dairy farming [J].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2009,31(3):151-161.

猜你喜欢
奶农奶业奶牛
乍暖还寒时奶牛注意防冻伤
山西印发《山西省“十四五”奶业发展规划》
夏季奶牛如何预防热应激
农业农村部:培育奶业知名品牌
抗议
奶牛吃草
喷奶粉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
奏响中国奶业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