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监测统计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2015-01-27 17:55张建华李辉尚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5年9期
关键词:农产品监测农业

熊 露,张建华,赵 璞,李辉尚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部农业信息服务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

农业监测统计是健全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机制、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随着农业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日益加快,农业监测统计工作已取得了显著进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农业带来了新问题、新机遇,如何做好农业监测统计这项基础性工作则是首先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农业监测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全面总结我国农业监测统计已取得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动态提出建议。

1 农业监测统计的内涵

农业监测统计是指对农产品生产、流通、市场、消费各环节情况,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处理、分析、以及发布的全过程。具体包括农业生产中生产能力、成本、条件、新技术推广、农业自然灾害发生等情况监测,农产品市场中的价格、质量、库存等方面监测,以及农产品流通中运输工具、路线等选择监测。监测统计信息是农户制定生产决策的重要依据,是农产品市场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是政府部门制定农业政策的重要参考。

信息是农业监测统计工作的基础对象,信息的采集、处理及发布共同构成了农业监测统计的技术基础。其中,信息采集是农业监测统计工作开展的前提,处理是关键环节,信息的发布则是最终目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农业信息采集趋向规范化、标准化、自动化,信息的处理更加准确、快捷,信息的发布更加及时,有效地满足了公众对农业各方面信息的需求,推动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2 农业监测统计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

农业监测统计在农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全面掌握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工具,是认识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农业生产区域布局的重要支撑。

2.1 农业监测统计是掌握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工具

农业监测统计采取农业综合统计与基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农业综合统计涵盖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情况,其指标体系主要由农业生产统计指标体系及农业农村经济基础资料卡片指标体系两大部分构成。具体来看,包括各农作物播种面积、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以及反映农村基本情况的总人口、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这些统计指标采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基本信息,能最直接地反映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展农业监测统计,收集处理统计信息,可以了解农作物生产形势等基本情况,掌握全国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2.2 农业监测统计是认识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有效途径

农业经济运行的调控以及农业政策的制定,需要农业信息的支持,以使宏观调控和政策制定符合经济运行规律,达到预期效果。以农产品价格信息为例,农产品价格是市场供求情况的直接表现,价格的波动反映农业经济运行规律。各部门基于不同的管理需要分别对集贸市场价格、批发市场价格以及蔬菜生产者价格进行监测统计。其中集贸市场价格包括原粮品种、主要成品粮、主要经济作物和养殖产品、主要农用生产资料价格;批发市场价格监测主要指对农业部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批发价及交易量进行监测。充实的农产品田头市场价格和批发市场价格,为掌握农产品供求关系、决定种植结构提供了依据,保证了农产品市场的正常运行。因此,农业监测统计是认识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有效途径。

2.3 农业监测统计是推动农业生产区域布局的重要支撑

在农业生产资源的约束以及城镇化使得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背景下,为了保证农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需要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区域布局,使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主要是提高优势品种竞争力与产业化水平、增强优势区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农业监测统计的内容之一就是采集农产品成本收益信息,主要包括物质成本、人工成本以及土地成本等成本数据以及产量、产值、利润率等收益信息,进一步衡量农业生产效率,为农业生产优势区域的划分和优势农产品的选取提供依据。因此,农业监测统计是推动全国农业生产区域布局的重要支撑。

3 我国农业监测统计工作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随着农业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日益加快,农业监测统计工作已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3.1 统计数据来源日益丰富,多源数据的融合存在困难

数据作为信息的主体,是农业监测统计工作的战略性资源。目前,我国公共数据是以国家统计局为核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和国家粮食局共同组成的统计组织机构体系负责收集、整理、分析与上报的。因各部门基于各自需求划分的农业监测范围不同,采取的调查手段不同,因而形成了多源化的农业监测统计数据库。

一方面,多源数据翔实反映了农业各方面各层级情况,使全面了解与掌握农业生产经营发展变化成为可能。具体看,空间上,包含全国、省域、县域、批发市场等各层级数据;时间上,有年度、季度、月度、日度数据;价格方面既包含田头市场价格(农民出售价),也包含批发市场价格、农副产品超市零食价格等。

另一方面,数据的多源性对其处理和融合造成了困难。各层次各领域数据实现融合是信息分析处理的前提,如今,信息科学方法日趋完善,应加强ArcGIS 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在多源数据融合方面的应用,以提高信息服务能力。

3.2 调查内容侧重生产与消费,产业链其他方面信息资源不足

目前,我国农业监测统计采取全面监测与专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全面监测统计主要由农业综合统计、农业物价监测统计、农业成本收益调查统计这三部分组成,其中农业综合统计以农业生产统计和农村经济统计为主要内容,主要统计播种面积、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地区农业生产总值、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等指标;农业物价监测统计主要以集贸市场价格、批发市场价格、蔬菜生产者价格为统计对象;农业成本收益则主要调查各作物品种生产资料费用、劳动报酬、经营管理费用等指标。

专项调查主要包括消费和库存这两个方面。具体来看,消费调查主要指国家统计局开展的住户调查工作,以及农业部的农村消费问题研究;而库存主要是指国家库存中的粮油仓储、粮食产销存、棉花工业库存以及储备糖库存。

由此可知,农业监测统计侧重于采集农产品在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信息,对产业链其他方面,如批发市场上农产品流向流量、销售渠道上运输路线规划等的监测并不完善。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需经历生产、加工、流通、市场、消费各环节,只有建立了覆盖全产业链的农业信息监测统计制度,才能全面及时地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了解农业各方面的变动情况,以建立完善的信息分析预警机制。

3.3 调查方法日趋完善,但智能化水平有待继续提高

调查方法的选取直接影响数据的分析研判能力,是农业监测统计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近年来,在信息技术的有力驱动下,调查方式更多的结合卫星遥感和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来监测农业生产动态,同时调查方法也从全面统计向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快速调查转变。

统计调查是农业监测统计工作中最为常见的方法,既包括普查这类全面调查,也包括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非全面调查。农业统计运行管理体制实行“双轨制”,即国家综合统计与部门专业统计并存。目前,全面监测统计工作是以构建全面的统计报表制度为核心的,因此各采集主体部门立足不同的统计目的和管理需要而形成了各自完善的统计报表制度。如,以农业部为例,建立了农业综合统计报表制度、《农情调度月历》报表制度、《农情信息基点县调度月历》报表制度、畜牧业专业统计表报制度以及渔业及渔民家庭收入调查报表制度。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传统的报表统计已不能适应高效、快捷采集数据的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改革调查方法已成为大势所趋。打破原有报表制度条条框框的限定,采用移动便携设备如农信采,对数据进行即时采集,提高调查方法的智能化水平,是今后农业监测统计工作改革的重点。

3.4 信息发布制度不断改革,发布渠道的效率不高

农业监测统计信息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其直观反映农业经济发展变化情况,指导农业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分析统计信息的最终目的在于提供信息服务,即利用信息对农业发展进行监测预警,判别未来走势。

多年来,农业部依托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监测体系,不断健全完善信息报送和发布制度。按不同的报送频率来看,每日的价格信息通过主流媒体(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中央广播电台等)发布;每周的主要农产品价格信息可通过中国农业信息网、《农产品市场周刊》等查询;每月的价格信息则通过《农业农村经济重要数据月报》等报告报送。此外,农业部还建立了《农业部经济信息发布日历》制度和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信息月度发布制度,以进一步提升信息服务能力。

总的来说,信息发布可通过新闻、网站、数据库及统计资料等渠道,如中国统计信息网、《中国农业统计资料》、《中国农业年鉴》、《新中国农业60 年统计资料》、《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等。信息发布渠道的效率直接影响公众获取数据的时效性,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信息发布渠道的改革,如基于大数据的信息服务平台构建高效的发布渠道有利于提高公众全面了解与掌握统计数据的能力,提高公共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利用性。

4 新形势下农业监测统计工作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中高速发展阶段,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创新驱动带来动力的同时也充满了挑战。在此背景下,要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监测统计需进一步强化数据资源的战略地位,提升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创新信息服务产品,建设覆盖全产业链的农业信息监测统计制度。

4.1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需强化数据资源的战略地位

农业监测统计的三大核心工作是数据收集整理、数据分析处理、数据应用服务,由此可知,数据资源在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国是农业大国,大数据时代给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做好农业监测统计工作的关键在于强化数据资源的战略地位。目前,统计数据在获取、分析、应用方面均存在问题,解决数据资源问题是首当其冲。利用大数据技术,改进数据采集技术,实现数据资源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扩宽数据采集渠道,实现数据资源的多源化,以充实监测统计数据库,提升数据资源的可利用性,使之更好地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4.2 提升信息技术在农业监测统计工作中的支撑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信息技术不仅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其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以及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分析技术给农业监测统计也带了新的发展,如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数据挖掘提供了多源数据;遥感技术可确定灾害发生的区域;地理信息系统可分析处理覆盖不同区域的空间数据等。未来信息技术的使用,将进一步改进监测统计方式,降低统计指标采集过程的复杂性和繁琐性,提高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以提升信息综合服务能力。因此,为更好地实现监测统计工作的信息化,以进一步实现现代农业的信息化,需提升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

4.3 创新信息服务产品,完善新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大数据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给农业信息分析的发展带来了变革。分析对象由全面转向具体,分析方式由传统转向智能,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是应用模型的构建,如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AGLINK-COSIMO 模型系统、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的BASELINE 模型系统,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发的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CAMES 模型)等,通过模型系统支撑,形成多层次的信息产品,满足不同用户需求。在大数据的推动以及信息的驱动创新作用下,构建针对不同用户群、满足不同产业需求的信息分析体系,并相应形成多渠道、常规性的信息发布体系,即新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将成为未来农业监测统计发展的重要趋势。以每年定期定点举办的农业展望大会为例,其发布的研判未来农业走势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即为一种创新新信息服务产品,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4.4 加快建设覆盖全产业链的农业信息监测统计制度

目前,农业部已基本建立了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相衔接的农业监测统计制度,如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常规调查、主要农产品成本收益直报调查、以及成本预测和种植意向调查等,这些调查将农产品生产成本与收益情况结合起来,反映农产品生产的比较利益,提供了农户种植意向决策的依据。农业的全产业链涵盖农产品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各个环节相互贯通,只有构建各环节相衔接的农业监测统计制度,才能科学指导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升信息的研判能力,为农业监测预警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为全面了解与监测农业发展,需加快建设覆盖全产业链的农业监测统计制度。

[1]张合成.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EB/OL].http://www.sic.gov.cn/News/249/2118.htm.

[2]张兴旺.利用大数据引领农业发展[EB/OL].http://finance.sina.com.cn/hy/20150517/112822198230.shtml.

[3]许世卫.大数据 大机遇[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4,48:26-27.

[4]许世卫.农业大数据与农产品监测预警[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4,16(5):14-20.

[5]孔繁涛.试论农业信息与风险预警[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5):309-313.

[6]孔繁涛,王东杰,吴建寨,张超.建立健全鲜活小宗农产品市场监测和调控机制的思考——基于山东省大葱、生姜的调查[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3,19(7):43-47.

[7]马爱进,贾春凤.信息技术环境中农产品信息描述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4,20(12):43-45.

[8]李翔.中国农业统计调查范围及网点潜在延伸问题探讨[J].统计与决策,2011,7:13-16.

猜你喜欢
农产品监测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