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琴,金山祥
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海安校区,江苏南通226600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1]。中医的传统诊疗理念越来越得到更多的关注,正逐渐为世界所接受。全世界范围内对中医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弘扬和壮大中医药提供了契机,对中医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医类高职院校应适应医疗事业的发展,掌握医疗事业发展的现状,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转变办学理念,积极改造传统的教学模式。从2013年6月—2015年1月,该校积极申请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开展了“师带徒”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现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该校创办于1958年,前身为江苏省海安针灸推拿学校,是江苏省唯一的培养针灸推拿、中医康复保健和中药等专业人才的中医类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012年,学校与南通体臣卫生学校合并,组建了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五年制高职的中医、针灸推拿和中药等专业。学校现有学生1500多名,教职员工110名,其中高中级职称人员占80%。拥有一家附属医院和一所具有中医特色的门诊部,并且与作为三级乙等的海安县中医院多向联系,作为教学医院和实训基地。
对该校2009级的五年制中医专业高职班学生的最后一学年,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实施“师徒制”的新型教学模式。
1.2.1 组织建设 学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师徒制”教学模式的课题领导小组,颁布了鼓励政策和目标要求。由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参加过省级课题研究工作,并按期完成科研任务的教务副科长担任课题主持人,多名专任教师、优秀教学团队成员担任课题研究的成员。由具有多年的专业教学、科研能力和管理经验,同时具有广泛人脉资源的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和教务科长担任指导专家。
1.2.2 研究内容 对课题的提出、课题研究的意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研究的价值和实践意义等着手,进行课题研究现状综述。再从课题研究的目标、研究的内容、独特创新之处、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课题设计论证。制订详实的“师带徒”的中医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于2013年7月—2014年12月逐步实施;并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定,监督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开展社会调查,进行人才评价,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该体系下的毕业生的评价,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最后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展示研究成果。
1.2.3 实施方法学校积极探索和引导,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广泛开展第二课堂,初步探索“师带徒”人才培养模式。在最后一学年让学生们和校内专任专业老师,校门诊部、校附属医院、县中医院的专科医生成功结对,建立了师徒关系。“师带徒”的具体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①熟悉临床阶段:学生充分利用下午没课或者周末休息等课余时间,老师为校内的任课专业老师。老师主要传授内容为专业理论知识,将所讲授的章节制作成PPT演示课件,结合临床实践知识,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然后将学生带至教学医院,选择合适的病例,老师演示接诊病人的流程,学生在旁边观看、听讲和记录,使其熟悉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了解看病的过程和掌握一定的技巧。②临床见习阶段:时间为寒暑假期间,老师一般为校门诊部和校附属医院的临床医师。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教下,将在校学得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熟悉临床常见的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作,了解常见病的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诊断依据和初步诊疗方案等相关知识,消化和加深理论知识。③临床实习阶段:时间为毕业前6个月,老师为校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的专业老师。学生根据实习计划表,在各科专业老师的带教下,侧重于所学的专业,进行定岗实习。学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临床相关专业的实践技术操作规程,掌握或熟悉专业常见疾病的诊治,逐步适应临床工作。实习期间定期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考试考核,根据学生的考核结果及时调整带教的方案;实习期末对学生的临床实习进行评价和总结,并提出改进意见,对学生今后临床工作提出建议。
1.2.4 评价完善 学校课题小组根据当初构建的评价体系,每个阶段至少评价1次,形成书面记载的材料;将学生自评和互评、导师评价、社会评价三者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和导师参与评价过程,以保证评价的广泛性、可及性、客观性、真实性和公正性。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力素质和专业能力等掌握的情况;评价的目的是及时发现教学模式的不足,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矫正、激励学生可持续性发展,使中医技能学习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通过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反射出“师徒制”新型教学模式的优缺点,不断改进和完善“师徒制”教学模式。
该班学生经过“师徒制”模式教学后,在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实践成绩、理论成绩、就业比例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方面,与前几届相比较,均有显著的提高。
医学院校是培养医学生的基地和摇篮,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对学生进行批量生产,采取“理论知识+技能”的简单叠加的方法,侧重于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和效果评价往往流于形式。造成了医药卫生类高职教学质量逐年下降,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普遍较低,严重制约着高职医学院校的发展,不能适应新时代下卫生职业教育的目的、要求和宗旨。目前中医培养大部分是按照西医的“院校式”,较多年轻中医的临床水平令人担忧,到临床岗位时不会看病,不会开方子。而中医专业人才需要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有些学生理论知识较强但实践技能较差,有些操作技能较强的学生理论基础较薄弱,部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快适应临床岗位的需要。
根据国家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是现代高职院校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体系。作为培养中医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应该把握时代的脉搏,意识到生存危机,主动求变,不断改变和完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对学制进行改革,全面推行五年制高职“4.5+0.5”的新型学制,利用最后半年时间进行集中实习实训,将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更好地适应新岗位的工作需求[2]。
“师徒制”是由临床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师傅的角色,带着中医学生以一对一的指导方式,通过理论授课、临床见习和顶岗实习等阶段,双方共同努力务实操作,使学生能充分领会和学得师傅所拥有的专业素养和技术能力,并初步具备独立操作能力。“师徒制”从古至今一直是知识技能传承的重要方法和培养人才的手段,是开展职业教育活动中导向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教学模式是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构建能力,以一次次的任务和实践活动来展开学习和领会,把学生作为专业技能的主体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师傅不再是专业教师的授课演示而是技能的传授者和引路人。
中医成才之路离不开读经典、跟名师和做临床这三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倡导和启动“老中医师带徒”行动,培养各级中医临床人才。早临床、多实践是中医成才的基础,师承名师是中医成才的捷径,学校教育和师承相结合是培养中医的最佳形式,熟读中医经典,注重文化积淀,注意理论与临床密切结合[3]。“师徒制”最有利于隐性经验的学习和传承,特别适用于中医的教学,是由资历深、经验丰富的师傅通过言传身教,以较直接、较经济的方法向徒弟传授。这是根据现代中医医疗市场对多种中医人才的需求,充分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多一些实践训练的时间和机会,推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们的理论学习更科学化,在实践操作中检验和加固理论知识;使学生们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不断学习新技术的能力,能很快适应和胜任新的临床工作岗位。
该校的“师徒制”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特殊性,在技能训练中拓宽教学的空间和时间。主要是突出中医教学的基础理论专业化,教学目标多元化,个体学习的动态化,学习对象的主体化,组织形式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全面化。彻底打破了“理论知识+技能”的传统教学模式,运用层次分明、因人施教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技术难度、学生实践技能和掌握情况等,采取灵活机动的多种形式的施教方法。“名师效应”是“师带徒”的中医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原理,该校聘请市县中医院的名中医实施“师带徒”,有效发挥“名师效应”,大力营造成长氛围,增强学生积极的前进动力,改变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并在成长中巩固了专业思想,提高了专业技能水平。
当然,“师徒制”没有固定的模式、明晰的标准、明确的界定、确切的权利和义务,需要在实施中不断分析和检验,进行动态调整。要注重师徒之间的情感转化,教学的定位管理,师傅专业的转化培养等[4]。要着重的配套制度和实施技巧,强化激励管理,逐渐变为制度化,定期考核培养的效果,制定相应的约束激励机制。还可以克服传统的“一师一徒”的固定搭配,试行将传统的结对型师徒制变为团队型师徒制,减少信息屏障和单线沟通模式,促进团队成员互帮互学,工学相长。要注重对实施的每一步骤进行检验和审核,进行信息反馈,不断修改完善,使教学方案得到可持续性的改进。
[1]范昕建,余曙光,刘旭光,等.中医药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医教育,2012,31(3):1-3.
[2]朱小俊,金山祥,许迎生.“师徒制”中医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5(3):11-13.
[3]张娟.中医“认知师徒”教学模式对学生元认知的影响[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4]凡东保.重视中职“现代师徒制”培养高技能人才[J].成才之路,2014(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