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延飞,朱 琳
(1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 300193,798200728@qq.com;2天津中医药大学社会科学部,天津 300193)
从卫生行业人力资源面临的问题看医德教育改革*
程延飞1,朱 琳2**
(1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 300193,798200728@qq.com;2天津中医药大学社会科学部,天津 300193)
分析了当前卫生行业人力资源面临的卫生行业人力资源配置失衡,基层医疗机构急需医学人才;部分卫生人员职业道德下滑,医德水平亟待提高的问题和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存在的不足:对医德教育重视度不足,认同感不强;医德教育内容滞后;医德教育形式陈旧;医德教育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指出应转变医德教育观念,增强医德文化认同感;立足卫生行业需求,拓宽医德教育内容;开发新型医德教育模式,完善医德评价体系及挖掘卫生行业需求,为医德教育提供新导向。
卫生行业;人力资源;医德教育;需求导向;改革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环境的不断改善,卫生行业人力资源面临诸多新的问题,以人力资源配置失衡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下滑为显著特点,迫切需要医学教育管理者重新审视和考察当前医德教育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因此,从满足卫生行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出发,从医德培养的观念、内容、模式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全面提高医学人才的职业道德素质,从而解决当前卫生行业人力资源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1.1 卫生行业人力资源配置失衡,基层医疗机构急需医学人才
我国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卫生人力资源总量在逐年增加,相关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3年末,我国卫生从业人员总数达979.0万人,比上年增加67.4万人(增长7.4%)。[1]但在人力资源配置和分布上,存在明显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医护比失衡,目前我国医护比约为1∶1.004,执业(助理)医师279.5万人,注册护士278.3万人,远远低于1∶2的要求和发达国家的水平。②区域性失衡,城乡医疗人力资源分布呈严重“倒金字塔”趋势,经济发达地区卫生人力资源充足甚至过剩,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卫生人力资源则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力资源匮乏情况严重。一项对我国卫生行业人才需求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短缺人员的医疗机构中,城市大中型医院仅占11%,县级医院占24%,基层医疗机构占65%。[2]③结构性失衡,大型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密集,而基层医疗机构则出现明显的“人才空心化”问题。目前我国80%的卫生精英人才均集中在少数大中城市医院,基层医务人员大部分学历较低,理论知识相对欠缺,掌握的先进医疗技术非常有限。[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患者对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卫生人力资源失衡的现状和逐渐增加的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越发明显。与此同时,大部分医学生在其毕业就业时多倾向于大、中城市的层次高、经济效益好的卫生机构,更有一部分医学毕业生宁愿改变就业方向,也不愿去基层卫生机构工作,这样一来不仅加剧了卫生人力资源失衡的矛盾,更造成了卫生人力资源的浪费。[4]
1.2 部分卫生人员职业道德下滑,医德水平亟待提高
目前,我国医患关系日益紧张,这与一些卫生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下滑紧密相关。相当一部分医疗工作者在与患者接触过程中,服务意识差,对待患者态度冷漠缺乏耐心,社会对卫生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满意度逐年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①医疗行业的高度专业性,使普通患者与医疗人员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加之卫生行业人员的工作具有高负荷、高压力、高风险的特点,日常工作的繁忙和生活的压力使其无暇也无力对患者表现出热情的服务态度,医患矛盾多由此产生。②医学本身具有弱替代性,加之卫生人才的培养需时间、精力和金钱的高投入,导致一些医疗人员一旦进入工作岗位,急切希望得到前期投入的回报成果,盲目追求经济效益。③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使部分医疗卫生人员价值观发生错位,个别从业人员甚至认为医患之间是纯商品交换的关系,付出劳动后索取回报理所当然。
卫生行业人力资源所面临的问题,单纯从卫生部门内部解决是不够的。卫生行业人力资源的需求是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开发的原动力,卫生行业人力资源所面临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当前医院高校医德教育体系的不健全。
2.1 对医德教育重视度不足,认同感不强
目前,医学院校和医学生均对医德教育的重视程度表现出明显不足,对于医德教育的认同感不强,“轻医德培养,重专业技术”的现象普遍存在。对于医学院校而言,主要表现为医德课程课时设置偏少、师资力量薄弱等。对于医学生而言,片面追求医学理论知识的完善和临床技术的提高,忽视对自身医德素质的培养和塑造。部分医学教育者和医学生认为,看病的关键在于过硬的专业知识而非高尚的医德,只有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高超医疗技术的医生才能真正促进医学的进步,而“医德”对卫生事业的奉献微乎其微,换言之,就是“医技”有用,“医德”无用,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功利主义思潮在部分医学生中的流行。对医德教育认同感的缺乏直接导致医学生提升医德素质的主观愿望不强烈,医德素质下滑。
2.2 医德教育内容滞后
传统医德教育内容陈旧,基本局限于一定时期的道德规范、抽象的道德概念或有关政策等方面,内容缺乏新鲜活力,不能及时反映时代精神,对于在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涌现的新问题并没有及时渗透到当今医学院校的德育教育中去。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道德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特殊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故医德教育内容有必要跟时代紧密接轨。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处于一个失衡和重构的过程中。[5]比如,基层卫生机构经济效益不好,未来发展空间有限,导致许多人员“上行性”流失。
2.3 医德教育形式陈旧
当前医德教育形式主要有:课堂教学法和案例讨论法。课堂教学法作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局限于课堂上,老师是教育的主体,知识的传输数量可观,也可以对知识进行详尽解说,但比较空洞乏味,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因此实际教学效果并不乐观。案例讨论法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教学方法,能发挥学生在医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但案例讨论大多是课堂上学生面对一些文字材料的口头讨论,缺乏生动性和画面感,大多数学生无法感受到其中的医德元素,并没有真正参与其中,其讨论效果十分有限。这些方法各有其优缺点,然而此类医德教育多在校园内进行,当医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就容易出现断层。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医德教育形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局限性。因此,医学生医德教育和培养方式有待进一步拓展和创新。
2.4 医德教育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社会对于卫生从业人员的医德评价尚未形成完善的评价体系。“医德”作为被评价的内容,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其对象是人,具体来说,是通过人的行为所反映出的精神水平、道德素质和意识形态,但这些均是难以量化的。且由于医生和患者的关系存在极大的流动性,这种评价主体和客体关系的不稳定性导致评价内容和结果难以累积和延续。目前卫生行业从业人员医德评价多存在于患者之间的“口耳相传”,没有可供参考的具体的内容。新的医疗环境下,患者越来越注重医者的道德水平,客观要求成立医疗工作者的“医德档案”,以起到监督、促进作用,同时也为患者提供客观而准确的参考信息。因此,完善、动态、公平公正的医德评价体系亟待建立。
3.1 转变医德教育观念,增强医德文化认同感
在当今市场经济效率和竞争原则的不断冲击下,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对短期目标的现实诉求不断加强,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医德的重要性,致使一部分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的价值观也表现出明显的功利化和物质化特点。转变医德教育观念,增强医德文化认同感有利于当前医德状况的改变。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实践,患者在医疗活动中对医疗卫生人员的期望值增加。他们不仅希望能得到有效的医学治疗,更希望自己能够在精神和人格上得到医者的尊重和关怀。因此,医学院校要立足现实,转变医德教育观念,增强医学生对医德文化的认同感。
3.2 立足卫生行业需求,拓宽医德教育内容
传统的医德教育内容已经难以解答新医疗技术和新医疗模式提出的一系列道德问题,立足于卫生行业新的需求和背景,应该为医德教育注入新鲜血液,积极拓展教育内容。其中,经济伦理学和科技伦理学是两个突出方面。①加强医学生的经济伦理教育。对于医生而言,救死扶伤是义务也是责任,但追求经济利益和个人价值也是基本需求。因此,需要积极引导医学生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增加经济伦理学的相关内容教育,在正确理解经济原理和经济伦理的基础上,促使医学生正确的把握“利”与“义”二者的平衡。②加强科技伦理知识教育。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但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问题。科技伦理的相关知识应该伴随着科技同步进入医学教育领域。只有充分理解“科学是为人类服务”的宗旨之后,才能更好地运用科学技术为人类谋取幸福。
3.3 开发新型医德教育模式,完善医德评价体系
医德教育应该是一种心灵的互动和思想的交流,需要受教育者全身心地积极参与。调查研究[6]发现,针对不同医德教育方式成效的评价而言,导师和上级医师的言传身教方式效果是比较好的,社会实践次之。这两种方式简单易行,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应该努力尝试将其作为医德教育的主要方法。同时,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还可以尝试利用新技术,为医德教育开发新模式。比如:利用网络和媒体的力量,以最新的医疗事件为教学素材,借助微博、微信、论坛等为医德教育搭建新的平台。通过发起话题等方式,引导大家共同参与讨论,由此,教育主体的数量在网络中会无形增加,教育辐射范围也会相应拓宽。医德评价的结果也有利于教育方式的改革和医德的提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搭建医学生及其就业后的“网络医德档案”,通过医德档案的动态更新,为医德评价提供一套客观的、可供参考的、可长期保存的数据支持,从而促进医学生医德习惯的养成。
3.4 挖掘卫生行业需求,为医德教育提供新导向
医学教育是为了给卫生行业输送人才,应以卫生人力资源为导向,指导医德教育工作。比如,当前基层卫生人力资源匮乏,医德教育应该引导受教育者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支持、扶持基层卫生事业发展。只有深入挖掘卫生行业的人力资源需求,才能为医德教育指出明确的方向。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oh.gov.cn/guihuaxxs/ s10742/201405/886f82dafa344c3097f1d16581a1 bea2.shtml,2014-05-30.
[2] 李长宁.我国卫生人员结构与规模供需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3] 陈元方.关于从制度上解决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严重匮乏的建议[N].河南日报,2006-11-28 (003).
[4] 张欢,刘晓云.以医学教育改革为基础推动我国卫生人力资源发展[J].中国卫生人才,2013,(5):78-81.
[5] 钟南山.简论医德的内涵[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3):3-4.
[6] 林世爵,万建成.广州中医医学生医德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3): 387-389.
Analysis on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Reform from the Problems of Medical Human Resource
CHENG Yanfei1,ZHU Lin2
(1 Scho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China,E-mail:798200728@qq.com;2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China)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current predicament of medical human resources and seek the deficiencies and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medical moral education system.Based on this,this paper pointed out that it should change the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ideas,enhance medical ethics cultural identity;based on the health industry demand,broaden the content of the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to develop a new mode of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perfect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medical ethics and health industry demand,provide new guidance for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Health Care Industry;Human Resource;Medical Ethics Education;Demand Orientation;Reform and Countermeasures
R-052
A
1001-8565(2015)03-0429-03
2015-02-22〕
〔修回日期 2015-05-10〕
〔编 辑 李丹霞〕
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卫生人力资源开发视野下医学院校德育模式建构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HE3016
** 通讯作者,E-mail:linmingb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