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凤子的女子职业教育理想

2015-01-27 18:12岳煜群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4年12期
关键词:正则蚕桑养蚕

岳煜群

吕凤子(1886—1959年),原名浚,字凤痴,号凤子,别署凤先生。江苏丹阳人,中国著名画家、教育家,女子职业教育的重要发轫者。吕凤子的一生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40年的办学经历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三办正则女子职业学校”。

吕凤子的祖辈经商,家底殷实,是丹阳城里的第二大富户人家。他从小过着锦衣玉食的优越生活,但为了创办“正则女子职业学校”,实现“教育救国”梦,1912年他毅然卖掉了所有的田产,过起了“一介平民”的淡泊生活。校名“正则”原意是“公平而合法则”,取自屈原的《离骚》篇。吕风子以“正则”作为校名,鲜明地表达了他“对教育者要公平,人人都要受教育,女子也有受教育的权利”的女子教育理想。

1937年10月,日寇攻陷丹阳,学校被迫停办。吕凤子率学校部分教师和亲属,辗转逃难到重庆。不久,吕凤子再次办学,收容流亡青年,于1938年白手起家,在四川省璧山县办起了正则蜀校。经过9年的苦心经营,正则蜀校很快发展壮大,设正则中学和职校两部。职校设初级蚕桑科、初级农科和高级建筑科,还兼办江苏省旅川临时中学璧山分校,自建校舍146间。抗战胜利后,吕凤子将学校无偿移交给四川璧山政府。

1946年8月,吕凤子返回丹阳,在一片废墟上重建了第三个正则学校。并迅速恢复了昔日的规模和风采。到1948年,正则学校已有小学、中学、职业学校、艺专四个部分,全校师生共约1300余人,校舍300多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又把学校全部交给了人民政府。1952年正则学校改为苏南艺术师范学校,1956年改为江苏省丹阳师范学校。

40年间,吕凤子痴心办学,捐献了所有家产,耗费了毕生心血,吃尽了千辛万苦,无怨无悔地献身教育,他崇高的人生境界和伟大的办学思想,对当今的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依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以实用为原则制定教学内容

正则女子职业学校注重向学生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以备将来职业生活和日常生活所需。比如,在教学内容上根据社会需要和丹阳的实际条件,学校设置了蚕桑科。蚕桑科主要讲授“土壤学”“养蚕学”和“生物学”等课程,每星期都有很多的养蚕实践课,学校专门备有二十多间房子用来养蚕。蚕桑科不收学费,把养蚕的产品——蚕茧和蚕种拿出去卖,其收入用于补助教学,其他的费用也很少,故一般普通家庭的子女都能入学。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蚕桑科的学生都掌握了丰富的养蚕专业知识,大部分学生毕业以后都到乡下去指导农民养蚕。当地的丝织厂也办了产业推广所,聘请蚕桑科的毕业生担任指导员。这样平民子女就能将学到的职业技能作为谋生手段,解决了他们的就业和生计问题。

二、校园生活注重美育的熏陶

吕凤子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学校的房屋以及环境设计,甚至各教室窗户都是吕凤子亲自设计,没有一间窗形相同,省料又美观。置身校园内,庄严、整洁、和谐,美感油然而生。吕凤子对学生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甚至走路和站姿都有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不仅做到仪表美、语言美、行为美,更要做到心灵美。学校组织各班自办学艺会,朗诵、演讲、歌唱、讲故事、演话剧,还组织昆曲、京剧清唱、丝竹国乐、鼓号等兴趣小组,每周课外活动三次。有了吕凤子倡导的这些文艺活动,学生们的文化生活丰富了,精神境界开阔了,许多同学自动摘下耳环、戒指,认识到自然美才是真正的美。

三、致力于女子的自由和解放事业

吕凤子在长期从事女子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女子学了普通文化知识,仍然只能做“贤妻良母”,还不能在职业上享受与男性平等的待遇。女子只有学了文化,并学到谋生的技艺,才能独立生活而不依附他人。正是有了像吕凤子这样的先贤大力倡导女子职业教育,才为我国近代女子进入职场生活创造了条件,改变了女子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方式,使掌握了一定知识技能的平民女子逐渐走出家门,进入社会,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职责,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女子自身的社会价值。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正则蚕桑养蚕
养蚕不易
养蚕记
蚕桑小镇规划设计作品
对现代农业形势下蚕桑产业发展的探讨
简析新时期机械化蚕桑养殖技术的应用
蚕桑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嫘祖养蚕的故事
任意半环上正则元的广义逆
sl(n+1)的次正则幂零表示的同态空间
绿色建筑结构设计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