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抗日根据地探源

2015-01-27 03:23闫春河
文史春秋 2014年12期
关键词:边区根据地物资

闫春河

1937年9月,八路军第129师从陕西三原县出发,东渡黄河,挺进华北,开赴晋东南,在晋、冀、豫三省交汇的太行山区建立了抗日根据地。70多年前太行山抗日根据地(以下简称“根据地”)建设的经验表明,发扬优良传统作风和坚持走好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战胜艰难困苦和无坚不摧的根本动力。

抗日根据地

创建在艰苦的岁月里

根据地创建伊始,各方面条件异常艰苦。在工业上,仅有几座小煤窑,如山西晋城平定县的聂家庄、河北省磁县白土、山西晋城顺德小煤窑等,都是土法开采,产量低,资金缺乏。各县虽有小作坊榨油供食用、灯用,但可用于军工的仅有一座小型机械厂正常运转。农业方面,太行山区地瘠人贫,物资严重匮乏,水灾、虫(蝗虫)灾、旱灾频频。由于山多地少,雨大冲地严重,雨少则旱情严重,好的土地一年收成亩产也只有100多斤,农民劳苦一年也解决不了全家生活所需。“糠菜半年粮”是太行区普遍的实际现状。畜牧业也不发达。敌人又经常抢劫掠夺,破坏生产,造成山区人民的生活十分艰难。在商业方面,根据地虽有过几处较像样的杂货店,但由于资金少,货无来源,也都逐渐萧条息业了;有的村尽管有小杂铺,卖点油盐酱醋也不正常,已往的集市也基本停顿。文化教育事业方面,学校全部停办,山区各村庄及一些区县连一所中学都没有。原来的政府人员基本逃之一空,军队只剩下八路军。

当初,八路军第129师驻扎涉县赤岸村,部队人少,武器落后,枪支弹药也不充足。为扩军备战,动员当地的群众参军,开始也是异常的艰难。因为当地群众过去对军队、军人存有惧怕心理,不愿接近;有的不愿离开家乡亲人或有种种困难;有的贪生怕死,爱国之心薄弱。特别是在山西军阀阎锡山的多年统治下,反共宣传迷惑群众,把共产党红军形容得像魔鬼一样的残暴。尽管这样,通过大量细致的工作,部队还是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壮大。当时参加抗日的青年学生较多,如各校学生、教师。后来,又有山西国民兵军官教导团(后改为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简称“决死队”)7个军事团到太行山上抗日,有力地支持了八路军的对日作战。

第129师进驻后,首先成立了各级抗日政府。在原当地政府人员逃散的情况下,由第129师八路军工作团开辟成立了各工作部门和机构;各部门人员对急需开展的财贸、税务和行政工作,工作人员是边学边干。1941年,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主任杨秀峰,副主任戎子和,下设3个行政区,15个专署。专署以上,以军队为主,成立了军政委员会,由刘伯承、邓小平、杨秀峰、蔡树藩、李雪峰、薄一波、戎子和等人组成;太行区共有5个专署36个县。政府机构成立后,根据当时的艰苦条件,党政军各救亡团体工作人员实行供给制,开始没有薪金,后发几角的冀南票供买牙刷、牙粉、肥皂等。吃的是小米、玉米、黑豆、高粱、荞麦,灾荒年由每天1斤4两降到1斤(包括油、盐、酱、醋在内),蔬菜在冬天是干菜(倭瓜、萝卜条);仅在每年春节吃一次猪肉,但大多年头也吃不到,因日军逢年过节就不间断地扰乱,过节基本上都是在备战中度过。一人一套粗布单衣,三年一套棉衣。因一些住房常被日军烧掉,住处一般在庙里;住在驴、牛圈也是常事。因此,他们经常被群众称作“穷八路、土八路”。

根据地药物奇缺,伤员病号用药很难保障。尽管客观条件十分艰苦,但同志相互间都很亲热,过节时发点白面,总是省吃俭用留下来给伤员病号吃;当有同志调动时,大家会用报纸做个小笔记本来赠送,并写上“艰苦奋斗、奋勇前进”等字样,作为纪念,以示鼓励。

坚持优良作风

密切联系群众

面对艰苦的客观条件,开赴太行山区的第129师,遵照中共中央指示,结合太行山区实际,工作中坚持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深深扎根于太行山区。

根据地党组织时刻教育大家,与群众的关系是“血肉相连、鱼水相依”的关系,是“唇齿”关系,在工作中必须处处重视群众利益;并强调,没有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站不住脚和寸步难行的,这不是简单的作风问题,而是政策在实际行动中贯彻始终如一的问题。“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每个同志必须遵守的大问题。

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一是待人接物要礼貌。住在群众家里对长辈称大爷大娘,平辈的以兄弟姐妹称呼,尊重群众。二是帮助群众做些家务,融洽与群众间的关系(这虽是平常事,老乡们却很感动)。三是驻地单位同志,特别是领导同志,一般都要到村干部家拜望。群众和村干部提出的要求和意见,能办的立即办,不推诿、拖延;不能办的要及时解释,并向有关部门反映。四是把密切群众关系作为考验干部的因素,各级领导同志在检查工作时都要听取群众反映意见。

在党内,各级组织机构发扬民主作风,坚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干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政治上是平等的。在召开民主生活会议时,不论谁有缺点,都可以相互指出,并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批评要实事求是,采取治病救人、与人为善的原则,防止一棒子打死。由于这一制度执行得好,同志间很少有勾心斗角的不良倾向,形成了官兵平等、同志间真诚相待、互相团结帮助的良好氛围。

1942年起,日军对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1943至1944年,根据地又遭连年旱灾。在天灾人祸的双重压力下,根据地政府精兵简政,厉行节约。先是压缩了各级政府救亡团体人员人数,妥善安排体弱多病的伤残人员,充实基层力量。同时,号召各级政府救亡团体厉行节约。每月用多少纸、几支铅笔等都列入计划;用纸一般正反两面用,先铅笔用完后,再用钢笔和毛笔来书写;信封一般都用多次,铅笔用短了交旧领新,墨水、三角尺一类的文具用品,只发给需要的同志,遇有工作调动时不得带走。总之,能节省的尽量节省,能减少的尽量减少,不许浪费,养成爱护公物、反对浪费的好习惯。会议也进行了精简,凡不该开的会尽量不开,必须开的会要开短会;会议要开得简朴,在会议招待上能吃上麦饭就算是高档“盛会”了。

组织以工代赈

战胜灾荒困难

1943年至1944年间,根据地连年少雨,并发生蝗灾,有的田地粮食作物被蝗虫一扫而光。对此,根据地的党和政府组织群众开展剿蝗运动,晚上点火灭蝗,将蝗虫赶到沟内埋掉。当时,因旱情严重,一些能吃的树皮、树叶、野草都基本被人们吃光。救灾期间,边区政府实行了“生产自救,自力更生,渡过难关”的政策。

边区政府采取了以工代赈的办法,组织群众“生产自救”。如组织妇救会配合商店从敌占区购进棉花,发给群众,每纺1斤棉花织成布给小米3斤,按质论价,由商店收购,商店收购后染成各种色布。这样,既解决了部分政府和军队人员的穿衣用布,又减少了进口布量,减缓了灾情。同时,还组织群众参加运粮救灾工作,由山西壶关县北庄一带,经过平顺县虹梯关运到林县、安阳、磁县,把小米东运,大部分靠肩挑和小毛驴驮。还规定了工作人员生活每日减粮一两救济灾民,规定了减免灾区负担。

1943年秋,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和第129师联合召开了生产会议,邓小平同志在会上作了《努力生产,渡过难关,迎接胜利》的报告,总结了6年来的经济建设经验,并提出6条应注意的意见,重点提出把生产做好。政府发放贷款1900万元保障生产,同时,第129师发布了《进一步开展生产节约》训令,要求部队继续开展生产节约运动。1944年1月,北方局发出指示,提出华北的中心任务除强化对敌斗争外,要开展全年大生产运动。

这一时期,日伪军不断“扫荡”,在第五次所谓“治安强化”运动中,又以抢粮为重点。针对现状,边区政府一面救灾一面号召群众保卫秋收、保卫粮食、保卫根据地人民财产,并严禁粮油出口。

事实证明,在这次生产救灾、抗战救灾的工作中,面对天灾人祸,没有强有力的组织,没有党政军民的一齐备战,是不可能渡过难关的。正是通过抓生产和抗战救灾,才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发展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强力发展经济

开展对敌斗争

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等领导人对根据地的经济建设非常重视,狠抓对敌经济斗争工作。时任边区政府副主席戎子和具体负责对敌经济斗争的指挥工作。

彭德怀曾指出:不合理解决财政经济问题,就无法供给战争,可能影响到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他认为,敌后经济战线的尖锐程度,绝不减于军事战线,敌人的经济进攻,是与军事、政治、特务进攻密切结合着的,是极其残暴的。1942年2月,彭德怀发表文章,号召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要对敌展开全面经济斗争。1943年7月2日,邓小平在《解放日报》发表了《太行区的经济建设》一文,阐述了敌后经济战线包括了两个不能分离的环节:一是对敌展开经济斗争,二是在根据地展开了经济建设。

此前,为了做好经济发展工作,1940年底,成立了晋冀豫边区税务总局,刘裕孚任局长。原冀太联办生产贸易总局改为晋冀鲁豫边区生产贸易管理总局(后更名为工商管理总局),王兴让任总局长。冀南银行负责人是赖勤、高吉成,后为胡景云。1942年,敌人对太行区进一步采取物资掠夺政策。为进一步加强对敌斗争的领导,边区政府决定税贸合并,即税务总局与工商管理总局合并,仍称工商管理总局,总局长王兴让,监委刘裕孚。1944年10月,工商局与银行合署办工,双方领导互相兼职。县银行办事处与工商局合并为银行工商县局。工商、税务、银行工作组合后,总的政策和任务是:对外贸易统筹管理,对内实行自由的原则,对敌采取反封锁、反掠夺,组织生产,调剂有无,繁荣市场,沟通根据地的物资交流,征收出入口税,稳定货币打击伪钞,增加财政收入。

边区政府的金融工作以稳定本位币,冀南票为主。当时,晋东南地区主要以上党银号发行的上党票为本位币。“百团大战”后,边区政府建立了金库;太行区财经会议后,巩固货币的政策是以反对日寇经济掠夺为主,采取“打击伪钞、保护法币”的政策。因敌寇大量发行伪钞,掠夺物资,边区政府便发行冀南票为本位币,以打击日伪掠夺阴谋。1942年9月,晋冀鲁豫边区又颁发了禁止敌伪钞票暂行办法,杜绝伪钞流通,实行法币兑换办法。此外,为解决农民在春耕时购买种籽和农业用具的困难,促进农业生产,还大量下放了大笔贷款。

在商业工作方面,各分区成立了公营货栈,各县设分栈,有组织地进行贸易工作,促进反敌经济封锁,保证军民需要,活跃市场,平抑物价,并解决部分政府开支,支援根据地货币流通。同时,组建各县贸易集市。这些集市的商品主要有农产品、农业用具、生活用具、瓜果蔬菜、各种手工织品、粮食和家禽、牲畜、木材等。集市建立后,市场的管理由税务局的稽征所、缉私员管理。在管理上作了严格规定,不准大斗小秤,不准高抬物价,不准买空卖空,不准偷税漏税,要公平合理,童叟无欺,要讲商业道德。对边区政府规定的工商管理税收政策,由缉私员在每次集市时随机宣讲给大家,让大家按规定进行交易,遵守市场秩序。

边区政府把对外贸易工作视为打破敌人经济封锁,活跃根据地经济的重要手段。边区出口物资主要是山货,有柿饼、杏仁、核桃仁和一些草药。进口物资主要是食盐、碱、棉花、布匹及各种纸张、染料等。在价格斗争方面,往往看时机、抓季节,经济情报特别重要。为此,边区政府在敌占区多途径与部分爱国商人建立了关系。对外交流物资主要由公营商店经营,物资的储存保管大部分采取分散保管的办法,当获悉敌人进攻时都事先做好妥善安排。粮食出口必须由边区政府工商管理总局批准,有特许证、定数量、限时间、按路线运输,逾期作废,出口必经稽征所检验盖章后才能放行。1942年后,工商总局下设合作总社,成立了实业社,建立了一些工厂,如造纸厂、制药厂、卷烟厂、毛织厂、肥皂厂、皮革厂,除供给军民需要外,也开始零星出口。

税收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它不仅是收一部分款来解决政府经费开支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保障根据地人民生活物资不外流、不被敌人掠夺的问题。因根据地生产物资奇缺,要打破敌人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必须严格控制出入境物资,以缓解实际困难。当时,边区政府的贸易税务具体规定和做法是:1.奖励输入物资,主要是食盐、碱、布匹、棉花、文具用品、各种纸张、煤油、各种染料、各种金属用具、小五金和医药品等;2.禁止输出物资,主要是粮食、各种肉类家禽和牲畜、各种油品及原料、棉花布匹等;3.征税出口物资,主要有核桃仁、柿饼、花椒、黄花菜、山草药等(这些物资的出口一般是由公营商店掌握经营,私商也必须是有组织的商人经营);4.严禁输入的物资有各种迷信用品、化装品、消耗品如纸烟等。

税收措施实施开始时,群众不理解,对处罚偷税、漏税、罚没走私禁止贸易物资的做法有对立情绪。一些接近敌占区的群众为换取一些生活用品,往往以粮食、肉类物资向敌占区交换;走私商将羊赶到山上越界出境;有的把粮食放在小筐里零星走私,当被查获时便说是走亲戚。另外,根据地用的是冀南票,敌占区边沿用的是伪钞,伪钞在根据地是绝对禁止流通的,而边沿地带没设兑换机构。为解决好这些困难,针对实际情况,边区政府采取了加强宣传以揭露敌人的经济封锁阴谋、实行缉私奖励制度、开展群众缉私活动、抓好税收工商管理人员的教育、加强武装缉私工作、加强对商人的组织领导等有效措施。

为了加强粮食工作,每年春、夏、秋三季,边区政府的工作人员都要协助农民进行生产劳动,如播种、锄苗、秋收等。平时,要求大家注意生产节约,告诫人们要爱惜禾苗,珍惜粮食。粮食在根据地实行购销自由,不实行专卖。1942年,成立了粮食斗争委员会,领导当地群众开展对敌斗争,绝对禁止粮食流入敌占区。1943年2月,边区政府发出对粮食工作的有关指示,强调粮食主要是保证军民需要。为保证粮食供应,边区政府和太行军区发布了《关于加强政治攻势对粮食保卫战的指示》,并拨款在壶关一带收购小麦;同时,抗日军民千方百计抓生产,开展粮食节约运动。1943年秋,边区政府和第129师召开了生产会。会后,太行区发放了农业贷款1900多万元。各级军政部门发出指示支持农业生产。

反“扫荡”

做好备战转移

1941年8月开始,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报复性“扫荡”。日军集中了大批兵力,采取分进合围的战术向根据地进攻,企图消灭太行山军政首脑机关,具体目标是八路军总部、第129师师部直属机关、中共北方局、边区政府及所属机关、团体。

当时,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在麻田、左会间地区及涉县、偏城一带,在后方的各部门机关约有3万人左右。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为避免重大损失,躲避敌人进攻锋芒,边区政府组织好备战工作,力求轻装,发给同志们干粮袋,化整为零,分若干组进行转移,骡、马驮了一些重要资料物资,随后,组织群众进行了彻底的“空室清野”。接到转移命令后,又立即行动,分组转移到邢台等地。转移多是在夜间进行。由于事先有准备,在转移时秩序井然,对一些病号事先都做了妥善安排,以保证在行军时无一掉队。敌人在根据地横行时,八路军隐蔽集结,待机破敌;当日军深入根据地后,八路军对敌进行游击战,四处袭击日军。

日军撤退后,根据地的工作人员返回了原机关驻地。

猜你喜欢
边区根据地物资
被偷的救援物资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模式探讨
救援物资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PKPM物资管理系统应用实践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陂孝礼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