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圣”李聚奎

2015-01-27 03:31叶介甫
文史春秋 2014年12期
关键词:敌人红军部队

叶介甫

开国上将李聚奎(1904-1995),曾被称为红军、八路军、解放军的开路先锋、骁勇战将和“将圣”,他的一生充满了神奇色彩。

李聚奎于1904年12月31日出生在湖南省安化县西坪村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民家庭,1926年8月报名参军,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工兵营一连,参加过北伐战争。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次的艰苦战斗使他锻炼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高级将领。他既率领过部队冲锋陷阵穿行于硝烟弹雨之中,又组织过大军的后勤保障工作,还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创建和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

在中央苏区反“围剿”中屡立奇功

1928年,李聚奎参加了彭德怀、滕代远等共产党人组织领导的平江起义。平江起义后,平江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成立。彭德怀任军长兼第13师师长,腾代远任第5军党代表。李聚奎在第13师第7团担任排长。随即部队开往井冈山,与朱、毛红军会师。

1930年10月,红一军团攻克赣西重镇吉安后,李聚奎任第27团团长。12月,蒋介石集中了7个师约1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一次“围剿”。

12月28日天刚亮,敌前线总指挥张辉瓒亲率第18师的先头部队戴岳旅,由龙岗向五门岭进犯。就在敌尖兵连刚进入被蒙蒙雾雨笼罩的红军潜伏地王竹岭附近时,红军一阵排枪扫过去,张辉瓒误认为“不过是游击队狙击”,遂令戴岳旅继续攻击前进。很快,红三军第8、第9师分别从左、右两翼发起猛烈攻击。第9师第25团从左侧山梁,李聚奎带第27团从两山之间的山沟里向敌人发起了攻击。由于受地形限制,第27团和第25团混在一起与敌人搏斗,当第25团团长王玉洪负伤被抬了下去后,第25团临时由李聚奎统一指挥。

红军吃掉了张辉瓒师的戴岳旅全部和张辉瓒派来增援的一个团,然后,一鼓作气直奔龙岗敌张辉瓒的指挥部。

陷入红军包围的张辉瓒指挥部及其残部,集中火力向李聚奎所在的第9师方向猛烈冲击,企图打开口子突围。就在这时,一颗子弹打进了李聚奎的右大腿,从臀部穿出,鲜血直流。他本想坚持战斗,但第9师师长徐彦刚、师政治委员朱良才命令他撤下去。临撤下时,李聚奎向师长、政委建议,让预备队第26团上,就可结束战斗。徐师长接受了他的意见,命令第26团冲了上去。

当担架员把李聚奎抬下阵地时,正遇上毛泽东来前方观察。毛泽东看到有担架过来,就问:“担架上抬着谁呀?”“第27团团长。”担架员回答。

毛泽东边问边走过来,关切地询问李聚奎伤着筋骨没有,战况怎样。李聚奎报告说,快要结束战斗了,他撤下阵地时已经打到敌人指挥部了。

这一仗,全歼了敌军第18师两个旅及师部,活捉了师长张辉瓒及第53旅旅长王捷俊,共歼敌9000多人。

1931年底,红一方面军增加了1万多人,成立了红五军团。李聚奎升任红三军第8师师长。

第四次反“围剿”的黄斯渡、浒湾战役后,李聚奎调任第9师师长。1933年2月26日,敌军第52师师部和一个旅集结在大龙圩。红一军团首长面授任务给李聚奎,要他带第9师直插大龙圩,迅速袭击敌人师部,争取活捉敌师长。

李聚奎受命后立即率部奔袭大龙圩。到距大龙圩约半公里处,他停住脚步,趁云雾散开的刹那,用望远镜向前方眺望,看见大龙圩村边的小河桥上有一个敌指挥官,穿着雨衣,正拿着望远镜向有枪声的胶湖方向张望,身后有一匹马和牵马的马弁,再后有10多名提兜、带包的军官。李聚奎判断那个拿望远镜的人就算不是敌师长李明,也是一个较高级的指挥官。

于是,李聚奎命令部队一线摆开,以急袭战法向大龙圩包抄猛袭。一般情况下,机枪连只做火力掩护,不打冲锋。但这一次,李聚奎为了增强火力达到突击效果,命令机枪连跟步兵连一起冲上去,不到一小时,就把敌人消灭了,俘虏敌师长李明及部下大批官兵。

由于第9师在第四次反“围剿”中英勇善战,战绩显著,李聚奎被授予二级金质红星奖章。

几度担任“开路先锋”多次恶战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一方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第1师担负掩护中央机关进行转移的任务,新任第1师师长的李聚奎率部作战,连续突破了敌人4道封锁线。

新田,是敌人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的一个重要阵地,守军有一个团。1934年10月21日,李聚奎遵照红一军团首长的命令,指挥部队袭占新田。红军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后继续西进。11月3日,红一方面军在城口附近突破敌人的第二道封锁线,进入乐昌地区的深山密林。大部队在山区小道行进,拥挤不堪,速度缓慢。这时,湖南、广东的敌军从两侧夹击红军,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尾追迫近。敌人三面紧逼之际,中央红军和中央纵队都拥挤到一路来了,情况非常危急。

李聚奎正率第1师在粤汉路以东与敌人战斗,突然接到红一军团首长电令,要他带领一个团为开路先锋,保护整个部队通过粤汉路。李聚奎当即令第1、2两团继续抗击敌人进攻,自己率第3团撤出阵地,快速来到全军的前头,遇见了随中央纵队行进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周恩来摊开地图,指着图上画好的箭头,告诉李聚奎应该向哪里开进,前进中如何分配兵力以担负两侧的警戒,嘱咐道:“一定要保证全军安全通过!”

周恩来布置完任务后,毛泽东对李聚奎说:“你们师在前面开路,任务艰巨,动作要迅速,不然后面的队伍就会被堵塞住了。大方向就是向嘉禾、蓝山前进……具体道路由你们在前头决定……不要等着指示,以免耽误时间。”

李聚奎师长率领第3团通过敌人的第3道封锁线,进占宜章县城。这时,第1团、第2团也都赶上来了。第1师继续向嘉禾、蓝山前进。

李聚奎率领第1师为前锋,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潇水,向湘江挺进。蒋介石急忙调兵遣将,在湘江两岸部署了20个师的兵力,设置了第4道封锁线,企图把红军主力消灭在湘江之滨。

关键时刻,李聚奎奉命带领第1师赶到了觉山。这时,敌人以两个师的兵力向第1师阵地发起了轮番进攻。李聚奎令第2团、第3团正面担任阻击。当时,第1师部队已昼夜兼程急行军两天两夜,十分疲劳,但枪声一响,他们又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阵地战,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后来,敌人又投人更多的兵力,在多架飞机掩护下,轮番向第1师阵地猛攻。第三天,敌人见正面进攻不能奏效,遂改变战术,一面继续加强正面兵力、火力压制,一面派部队迂回第1师整个阵地后方和侧翼。战斗异常激烈,不少阵地是在红军战士全部阵亡之后才被敌人夺去的。

惨烈的湘江之战,中央红军损失巨大,但终于突破敌人第4道封锁线,渡过了湘江。

1934年底,中央红军逼近乌江南岸。乌江江面宽200多米,水深流急,两岸悬崖绝壁,素有天险之称。防守乌江的是贵州军阀的军队,在沿江各渡口构筑江防工事,妄图凭借乌江天险阻拦红军于乌江南岸。这时,国民党中央军吴奇伟、周浑元两个纵队也尾追红军进入贵州,已达黄平、三穗、镇远一带。红军必须在蒋介石没有完成军事部署之前强渡乌江。

强渡乌江的先锋部队仍是李聚奎指挥的第1师。1935年1月1日,李聚奎率第1师抵龙场渡口,要在这里强渡乌江,由第1团担任前卫。2日,风雨交加,在团长扬得志、政治委员黎林的带领下,当日下午,以8名水性好的战士组成突击队,在火力掩护下乘竹筏偷渡失败。接着,又乘夜暗在乌江下游水势较缓的地方,由第1营营长孙继先带领突击队,跳上事先准备好的竹筏,再次强渡。3日上午,强渡乌江成功。全师及后续部队安全渡过。接着,红军占领了遵义城。

1月29日,当第1师在猿猴场渡口准备西渡赤水(即一渡赤水)时,毛泽东派总司令部的一位参谋接师长李聚奎、政委黄甦、政治部主任谭政去谈话。毛泽东传达了遵义会议精神,谈了关于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问题,通报了中央军委关于部队缩编的决定。

在中共中央军委统一指挥下,李聚奎率第1师于3月21日、22日四渡赤水,31日再渡乌江逼近贵阳。之后,红军奉命直奔大渡河。

强渡大渡河,又是第1师打先锋。大渡河为氓江最大支流,水急浪高,漩涡很多。李聚奎、谭政(时接任第1师政治委员)奉命率领第1师冒雨行军70多公里,来到距安顺场仅5公里多的马鞍山。经过激战,歼灭守敌两个连,控制了河宽200多米、流速每秒4米的安顺场河段。

5月25日,李聚奎在大渡河岸边指挥第1团开始强渡。由于战前政治动员充分,部队战斗情绪高涨。第1营营长孙继先刚把组织渡河奋勇队的任务交给第2连,红军战士们就围住孙继先,争先恐后地报名要求参加奋勇队。26日一早,奋勇队在第2连连长熊尚林带领下,登上了渡河第一船。与此同时,第1团团长杨得志命令轻重机枪掩护,向对岸守敌射击。对岸敌人企图在工事里对红军的渡船进行火力封锁,但却被压得抬不起头来。17名勇士们乘坐的小船冲过了敌人火力网,战胜激流,登上大渡河的对岸,占领了滩头阵地后,掩护后续部队一船一船地渡过大渡河。

西路军全军覆没 虽败犹荣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李聚奎先后调任红四方面军第31军、第9军参谋长。由于张国焘的错误领导,红四方面军一度南下,损兵折将后再度北上。北上途中,李聚奎指挥攻占通渭城,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开辟通路。

1936年10月,中央军委决定由红四方面军执行宁夏战役计划,执行建立河西根据地和“打通远方”的任务。11月中旬,中央军委决定,渡河部队组成西路军。李聚奎率第9军(军长王树声)和第5军、第30军一起西渡黄河,遭遇到驻守甘肃、青海的马步青和马步芳以骑兵为主力的“马家军”3万余人和10万“民团”的围追堵截。李聚奎参与指挥第9军攻占甘肃土城、永昌等战斗,予敌以重大杀伤,有力地配合了河东红军的战略行动。在甘肃黎元口反包围战斗中,他率部殊死抵抗,并协助王树声将官兵带出了绝境。

1937年1月,西路军全军覆没,在整个河西走廊,马家军骑兵撒开大网,围追捕杀打散的红军。李聚奎孤身一人,躲藏在荒无人烟的祁连山。作为西路军的高级指挥员,他心情无比沉重,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找到党中央,东山再起!他和老乡换了衣服,把空枪拆散,把一枚红星奖章藏起来,打扮成一个叫花子,白天藏匿于山沟、草丛,晚上沿着无人处潜行,累了就地露宿荒野,饿了就着雪水吃口向百姓讨来的干粮。

就这样,在近两个月的逃亡中,李聚奎带着一只干粮袋、一根讨饭棍、一个指南针,行乞千里,机智地躲过了敌人的3次搜捕,最后终于回到了红军的行列。见到毛泽东,他欲哭无泪。毛泽东大手一摆:“你是虽败犹荣!”

神头岭之战及鲁西北抗日

1937年8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北上抗日,李聚奎出任第129师第386旅参谋长,旅长为陈赓。

1938年3月的山西境内对日神头岭一战,是刘伯承、徐向前、陈赓、李聚奎等共同谋划的吸打敌援典型战例之一,设伏地点是李聚奎提出的。这一仗,八路军以一营兵力作钳制部队,奇袭日军的重要补给线——邯(郸)长(治)大道上兵站集结地黎城,以期吸引潞城日军越黎城、潞城间的神头岭前来支援;与此同时,八路军以3个团的兵力作主攻部队,在神头岭三面设伏,对援敌形成较大优势;其中一个营埋伏在废弃工事内,距敌行进道路只有25米,攻击距离超乎寻常的近。在八路军优势兵力的突然袭击下,日军第16师团、第108师团各1部约600人(据陈庚、王新亭电报文),措手不及,只支持了两个小时就基本被歼(日方资料称乙方参战454人,战死和失踪407人)。八路军这一歼灭战所运用的战术,被日军随军记者称之为“典型的游击战术”。

不久,日军进占临汾。此后,从邯郸到长治及从长治到临汾的公路,成为侵华日军为南犯部队提供后方支援的重要、繁忙交通线。

根据掌握的敌情,第129师决定于东阳关与涉县之间的响堂铺,以主力伏击敌往返的运输部队,断敌前方补给。李聚奎依照师首长指示,具体部署本旅任务。3月31日上午,日军辎重部队汽车180辆及其掩护部队进入伏击圈,第386旅之第771团、第772团和第385旅第769团歼灭日军400多人,毁敌汽车180辆和大量军用物资,缴获长短枪130多支、迫击炮4门。

1938年10月,为重振鲁西北的抗日斗争,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李聚奎到鲁西北组建八路军第129师抗日先遣纵队。从此,李聚奎指挥先遣纵队各部活动在黄河川北、津浦路以西的广阔地区,破袭日军铁路运输线,打击日伪顽反动势力。

1939年2月,临清的日军乘数十辆汽车,绕过馆陶,进犯冠县;聊城的日军乘汽车40多辆进占攀县,尔后向张鲁镇进犯;1000多名日军和400多名伪军进占冠县。面对严峻形势,李聚奎冷静分析敌情,进行战斗部署。3月4日晚,李聚奎率先遣纵队及鲁西区党委机关干部,乘夜悄悄地离开冠县的东南庄,向琉漓寺疾驰而去。经过两个夜行军,于3月5日拂晓到达琉璃寺。

琉璃寺是位于高唐县城东南的一个平原重镇,周围筑有土围墙,墙外挖有壕沟,易守难攻。此时,部队正准备进驻,参谋长刘致远在布置警戒时,突然发现敌情——一股日军闯到琉璃寺的北门口,用几十辆汽车把寨门堵住,向寨内冲击。警卫连的战士马上还击,一时枪声大作。听到枪声,纵队作战科长赵晓舟率部急速赶来,投入了战斗。在敌情尚未明朗的情况下,李聚奎立即命令津浦支队长孙继先、青纵三团副团长刘昌义速返回部队,率部来援。但孙、刘返回各自驻地时,均发现敌人,遂就地指挥部队与敌人展开激战。

天亮后,日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开始向先遣纵队发起冲击。由于日军机动性强,先遣纵队运动不便,李聚奎只好指挥部队,依托村寨,就地固守,以等待时机,冲出包围圈。战斗持续到中午,敌人死伤惨重。日军指挥官气极败坏,下令向村内施放毒气。先遣纵队在炮火和毒气的袭击下,仍顽强坚守阵地,双方成胶着对峙状态。

下午5时许,李聚奎命令纵队作战科科长赵晓舟和政治科科长许法带一个排掩护,向许楼方向转移。不料,遭遇先占许楼的敌军阻击,造成一些伤亡,被迫重返琉璃寺。天黑下来后,李聚奎下令部队全线撤出战斗,向东南方向转移。经过一夜急行军,先遣纵队甩掉了敌人,于3月6日晨到达赵官镇。先遣纵队领导研究后,认为眼下需要暂时避开敌人“扫荡”的锋芒,转到黄河以南的大峰山休整。

1939年的夏天,日军为了实施其所谓的“治安肃正”的计划,开始对鲁西北地区实行频繁“扫荡”。6月,顽军石友三趁日军“扫荡”冀鲁豫边区之机,纠集两万多人,进犯睽阳、淮县地区,沿途捕杀抗日工作人员,进攻八路军。大名、聊城、淮阳、璞县等地的日伪军也纷纷出动,策应石友三部。一时间,鲁西北的形势紧张起来。

12月12日,占据莘县等地的大批日伪军悄悄出了城,前往西北方向的魏庄一带“扫荡”。

住魏庄附近的李聚奎接到情报后,马上做好后勤部署,带一个营火速赶赴魏庄截击敌人。敌人进至魏庄村边时,遭遇李聚奎部队一阵猛打,被堵在村子西北角。住在魏庄附近的先遣纵队第5营听到激烈的枪炮声,也飞奔增援。激战中,日军竟丧心病狂地使用了毒瓦斯。黄昏时分,李聚奎下令总攻。快到午夜时,残敌不支,夺路而逃。

这次战斗,共歼灭日伪军约200多人,缴获枪械、战马等军用物资一批。

与美蒋代表斗智过招

1946年1月,正在承德指挥部队的李聚奎接到冀察热辽军区电报,要他速去北平开会,参加由总参谋长叶剑英召集的各军区参谋长会议。李聚奎被叶剑英要求留下,在军调部工作。

起初,李聚奎担心自己缺乏外交斗争经验,提出还是回去带兵打仗为好。叶剑英鼓励他说:“在军调部工作也是在打仗,不过这是在一种特殊环境和特殊条件下的战斗。至于说经验嘛,搞一段时间就有了。我们共产党人就有这个特点,哪里需要哪里去,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进而由外行变成内行。”李聚奎只好同意,但却提出先让他跟着有经验的同志学习一下。

叶剑英表示,没有时间学习,目前也没有人带。并指示他第二天要代表己方去黄村调处一桩摩擦纠纷事件。叶剑英告诉他,黄村是北平南边大兴县的一个村庄,国民党代表说八路军违背停战协议,进攻了他们的地盘,黄村要求三方派人进行实地调查。同时叮咛他同国民党代表和美国代表打交道时要注意几个问题。

叶剑英的一席话,使李聚奎对完成任务充满了信心。他连夜了解了黄村事件的有关详细情况,以饱满的情绪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

第二天上午,罗瑞卿带着李聚奎来到设在王府井协和医院的军调部办公室。罗瑞卿指着身穿一套旧棉军装的李聚奎向国民党代表和美国代表介绍说:“这是我们的李将军,由他和你们一起去黄村调查。”

随后,他们各带一名翻译乘车出发了。

大约两个多小时后,他们来到了大兴县县政府,国民党县长绘声绘色地讲起了共产党的军队是如何进攻黄村的,并且还拆了老百姓的房,抢了老百姓的东西,老百姓受到了很大损失,等等。

此前,李聚奎已了解到,这一带虽然有共产党领导的冀东游击队在活动,但绝不可能去攻打黄村。显然,这是敌人在编造假情况。于是,他不动声色地提议去看看现场再说。

三方代表便来到了黄村,看到一群老人、妇女和小孩聚集在村口。刚走到跟前,那些人就一齐跪下向他们磕头、诉苦,七嘴八舌地说着他们受到的灾难。李聚奎看着他们,感到他们言行显得很不自然,便没有多理睬,继续向前走去。来到第二个现场后,县政府的人员从地上捡起几个子弹头,分别递给三方代表,说这是八路军进攻黄村时留下的。李聚奎看了看弹壳,装进衣袋里,仍一言未发。接着,来到了一座破旧的平房前,只见房顶已经被扒掉,只剩下几截残垣断壁。县政府的人员说这些都是被八路军拆掉的。最后,他们被带到了一个老百姓家里,县政府的人员撬开一间东厢房,说:“请各位代表好好看看吧,这间屋子就是被八路军抢掠过的。”李聚奎一看,屋里的炕席上布满了灰尘,地下散扔着一些旧书本和花生皮等杂物。

李聚奎问道:“还有哪些现场要看?”对方回答:“没有了,就这些已经足够了。”

这时,国民党代表提出,事实已经很清楚了,可以回去了。美国代表也提出回北平去写调查报告。一直未发言的李聚奎这时说话了:“现在还不能走,我们必须在现场辨明真伪,才能下结论。”

李聚奎掷地有声地说:“很明显,所谓八路军进攻这里的几个现场证据都是假的!”他先拿出那个子弹壳,说:“先讲这个子弹壳,它根本就不是最近打过的。”他顺手把子弹壳递给美方代表:“你是一名老军人了,可你看看这个锈迹斑斑的子弹壳,少说也是半年前打的。说这是我军几天前打黄村时留下的,纯属无稽之谈。”李聚奎接着又说,“第二,所谓八路军拆房子的事,更是那些毫无军事常识的人做的假。如果说谁在这里打过仗的话,那么留着房子倒可以作掩护,为什么要扒掉它呢?扒掉它又有什么用处呢?第三,说这间屋子是被八路军抢掠过的,更是天大的笑话。你们看,这炕席上的灰尘是均匀地布满全炕,这说明是长时间自然落下的,连个脚印、手印都没有,怎么可能是抢了东西留下的呢?至于地上的花生皮、旧书籍等物,则是有意布置的!更重要的是,你们看对面的西厢房里面家具齐全,整齐干净,还有一位年轻女子在里面做饭。两个紧挨的房子,一个被抢,一个却毫发无损,这不是太假了吗?!”

最后,李聚奎激愤地一挥手,说:“既然这些都是假的,那么村边所谓老百姓的请愿队伍,就不攻自破了。根据以上情况可以判定,所谓八路军进攻黄村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事,是有意捏造的……”

李聚奎一番有理有据的话,让国民党代表哑口无言。美国代表见状,也不吭气。

回到北平后,李聚奎把调查的结果写成报告交给了军调部。叶剑英和罗瑞卿听了他的汇报后,夸赞他:“你这头一炮就打响了!”

一条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1946年12月,为经营东北,李聚奎和一大批军政干部远赴东北。1947年初,西满军区成立,李聚奎担任参谋长,协助司令员黄克诚、政委李富春工作,率部参加“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和东北民主联军发起的夏季、秋季攻势作战。多年后,黄克诚谈到李聚奎,曾经说过:他是位老同志,指挥打仗很有一套,是个称职的参谋长。

1948年4月,李聚奎担任东北军区后勤部参谋长兼西线后勤司令员、政委,在负责中长铁路以西部队的后勤保障中,他依靠地方政府筹集物资、合理组织储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取之于敌的传统后勤保障,转向依赖于组织良好的后勤”打下坚实的基础。同年11月,东北野战军大举入关,李聚奎组织后勤部门运粮运弹,为平津战役的后勤保障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聚奎担任第四野战军司令部副参谋长。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跨国作战,军需给养问题,自然成为首要问题。为此,毛泽东指示:要迅速成立朝鲜战争的后方保障供给基地,确定一位能担负此职的“粮草官”。

选拔担任此要职人员的任务给了聂荣臻。聂荣臻从全军的后勤领导干部中选中了他熟悉的李聚奎。于是,李聚奎被任命为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负责筹措抗美援朝物资,并送往前线。

上任之初,李聚奎针对现代化战争的后勤保障特点,积极调整了后勤组织和运输线的兵站,将作战物资沿兵站线梯次储备,这些做法得到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的支持。

在开始运送物资的几天,由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既无制空权又无有效防空措施,400辆汽车3天就损失了一半。为了防空,李聚奎推广了群众的创造,让部队在信号站的基础上,增设运输干线防空哨兵,如同古代的烽火台,专门监视敌机活动。李聚奎还向彭德怀提出:为了保证运输,应该对后方兵站加强防护,最好能配置高炮部队,我们不能只是藏,还要打。

彭德怀非常赞同,很快就进行了部署。由于普遍建立防空哨所,点线结合,大大改善了后方运输的被动局面。毛泽东曾赞扬说:在汽车路两旁用1万多人站岗,飞机来了就打信号枪,司机听到就躲着走,或者找个地方把汽车藏起来……汽车的损失由开始时的40%减少到百分之零点几,这是个奇迹。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由于美军空袭猖獗,昼夜封锁破坏志愿军后方供应线,致使志愿军的军粮供应难以及时得到补充。即使有时得到补充,白天也不能生火做饭,敌机发现哪里有炊烟,马上就会狂轰滥炸。加之战事紧张,战士们也常常来不及做饭。针对志愿军的吃饭难题,李聚奎想起1937年西路军失败后,自己只身乞讨、千里寻找红军的途中,曾吃过老百姓给的炒面。于是,他让后勤部的同志加工了一些样品送到前方,大受欢迎。1950年11月23日,他电告总后勤部,要求从第二次战役开始,每月为志愿军准备粮食总量三分之一的炒面。中央指示政务院向东北、华北、东南各省市布置任务。仅20多天,第一批400万斤炒面就送到了前线。随后,炒面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战士们的手中,由此留下了志愿军“一把炒面一把雪,夺取战斗新胜利”和“凉水拌炒面,打过三八线”的佳话。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曾说:“如果没有炒面,就解决不了部队最低限度的物资保障。”

猜你喜欢
敌人红军部队
俄部队军演
捡敌人的枪来用,靠不靠谱
儿在部队又立功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老部队
少寨红军桥
敌人派(下)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足够是够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