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骨,人性之光华

2015-01-27 03:18高远
文史春秋 2014年12期
关键词:冼星海风范风骨

大千世界,各有千秋,然而,令人震撼的常常还是苍劲的景物,如冬日山坡上,光秃的大树孤傲挺拔,狰狞的枝杈张力四溢;又如荒漠里的胡杨,根深十米,虽无伟岸身躯却有永不弯曲的脊梁,任凭酷暑严寒风沙暴虐,犹自“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这些极具“血性”的“骨感”之美,亦恰似厄境中宁死不屈的大丈夫风骨。

“风骨”一词,大约出现在东汉末,用来品评人物,通常指具有顽强的品格和刚正的气概,也指有个性、有力量。此后一千多年来,风骨始终是评价人物的标准之一,相关的词如风姿、风采、风范、骨气、气度等。

从思想人格境界的“大处”说,有风骨者,有气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始终保持崇高思想和独立人格。从个人个性的“小处”论,风骨也指不流于俗,保持自己独立的秉性、脾气。

在中华历史文化长河中,“文人”这个群体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文人”一词,原意为先祖有文德者,后泛指读书能文之人、知识分子。两千多年来,在读书能文之人这个大群体里,有趋炎附势媚骨和浮华奢靡、矫揉造作风气,更有独立不羁、坚韧不屈、求真务实、心系天下之风骨、风范。后者属于德才兼备、生命之花大放异彩的文人,他们不畏强权,正气凛然,敢于直面和鞭策丑恶;或志向高远,洁身自傲;或不受名利世事纷扰,砥志研思,笃学不倦。如古代的众人皆浊我独醒之屈原、受宫刑而著《史记》之司马迁、旷达笃定之嵇康;又如近现代的狂放扬厉之章太炎、铁骨铮铮之鲁迅、坚忍独立之陈寅恪……

本期《我的父亲岑麒祥与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一文披露了冼星海成名前的艰难困苦,“士穷节乃见”之中,显现了其刚毅坚韧、自强不息的风骨。《怪才辜鸿铭》一文,几则轶事,让这个文化守成主义者的狂傲个性和传统文人风骨纤毫毕现。而《一介书生 一生如是——追忆国学大师汤一介》《老舍1949年归国初探》《王羲之:写好字 做好官》《一代音乐大师陶嘉舟》等文,更是让读者领略到各具风采的文人(知识分子)风骨、风范。

人格来自奉献,奉献来自觉悟,觉悟来自天地精神。《来自德共的文化战士汉斯·希伯》一文,展现了希伯的崇高人格和亲民博爱、正气凛然、不畏牺牲的国际主义战士风骨。《“将圣”李聚奎》彰显了老一辈革命军人英勇善战、勇挑重担、善于学习的风骨、风范。《太行山抗日根据地探源》,诠释着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精神风骨……

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若想为“大”人,当具人格独立、思想高尚之风骨。

猜你喜欢
冼星海风范风骨
研以一文章,读出千风骨
领袖风范
风骨傲然 英雄当时
名家风范
师者风范
坐标式的“艺术高峰”——冼星海《我学习音乐的经过》读后
冼星海等人应该是“国立音专”的优秀学生
从冼星海两部交响曲的创作看中国早期交响曲的结构特征
词人的风骨
在太行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