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特有的“文化符号”对旅游工艺品设计的创意研究

2015-01-27 11:12孙凤森张建平齐齐哈尔大学6006黑河学院64300
大众文艺 2015年5期
关键词:鄂伦春族文化符号符号化

孙凤森张建平(.齐齐哈尔大学 6006);(2.黑河学院 64300)

鄂伦春族特有的“文化符号”对旅游工艺品设计的创意研究

孙凤森1.2张建平1(1.齐齐哈尔大学 161006);(2.黑河学院 164300)

鄂伦春族传统旅游工艺品设计的创意与鄂伦春族特有的“文化符号”结合在国内外的研究中都还是空白的,作为鄂伦春族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有着丰富的社会价值与美学内涵,蕴涵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

鄂伦春族;特色文化;文化创意;旅游工艺品

作为鄂伦春族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有着丰富的社会价值与美学内涵,蕴涵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将其与当下设计理论相结合进行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转化到旅游工艺品的设计创意中,设计出民族特色与时代感并存的文化创意产品。这几种文化元素又相互依存又彼此渗透。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鄂伦春族的图腾——熊文化的“符号化”表征

在早期的人类社会,图腾信仰在各个部落民族中都普遍存在。调查发现在中国北方狩猎民族中,把动物或植物视为民族保护神的图腾信仰及图腾文化是广泛地存在过的。作为狩猎民族的鄂伦春族对熊、虎、狼等大型凶猛的动物既惧怕又小心翼翼地爱护,视其为民族保护神的动物图腾——熊,更有其崇高的地位。鄂伦春人认为熊与人有某种特殊的亲缘关系,在一个鄂伦春古老的传说中有一个年轻妇女,特征呢为右手腕戴着丈夫送的红手镯到山里采集山珍,竟然迷失在山中变成了一只熊。更为奇怪的是过了几年她丈夫到这里打猎捕到一只熊,在剥皮时发现妻子的手镯竟套在熊的右前腿上。这样鄂伦春人就真的认为自己与熊有前世关系,在他们的传说中,认为熊是人的祖先,熊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鄂伦春人比较典型的图腾崇拜对象。鄂伦春人崇尚自然信奉万物有灵,狩猎时有禁令是不猎熊更不吃熊肉,后来鄂伦春人在极端残酷的自然条件下为了生存也猎熊,平时在提到熊时不能直呼其名,而是像称呼族中的长辈那样称其。狩猎时打到了熊,猎人说“可怜我了”,熊死了要说“成了”或“睡了”忌讳说“打死”。吃熊肉要全体成员一起围成一圈先敬个礼在吃,边吃边模仿乌鸦的叫声说“是乌鸦在吃你的肉不是鄂伦春人在吃啊,呜呜”,吃剩的骨头包起来放到平台上风葬。鄂伦春族的图腾熊的“符号化”表征代表了鄂伦春族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的“文化符号”图形具有无限深刻的审美特征及文化内涵和创作的价值,把平面设计理论与民族文化和当代艺术完美结合,一定会设计出各具特色的鄂伦春族旅游工艺品。

二、 鄂伦春族信仰的文化“符号化”表征

一个民族的心理素质集中体现在这个民族所尊崇的信仰上。处在长期山林游牧狩猎活动之中的鄂伦春族不仅与其他游猎民族有着相似的风尚信仰,更具有本民族的独特的带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淳朴的尊老思想。鄂伦春族自古就是一个注重礼仪的尊贵民族,而不是像我们想象的蛮荒民族,从古至今尊老爱幼都是鄂伦春人最基本的伦理准则,尤其是对老年人的尊敬,老年人的社会地位特别高,在族中还会受到很多特殊的优厚待遇,类似于我们汉民族在汉代时对长者的待遇。在处理族内重大事务时年长者往往所说的话具有极强的威严如同圣旨,在任何场合下只要有年长者都要把正位让给长着。对于一个传统的狩猎民族来说,在出猎时鄂伦春人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已经成为民族的自然习惯,在狩猎的围场上,互相谦让、无论是否认识都亲如一家不分彼此,表现出慷慨大度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气节。鄂伦春人极度鄙视自私自利的人,对严重违反公共道德的行为会依据族内的习惯而受到严惩。这种淳朴美好的道德风尚一直延续到现在,在鄂伦春族现在方方面面的事务中仍然大放异彩。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挖掘其审美价值的民族,值得我们保护和尊重并为之赞美的民族。

三、鄂伦春族的渔猎文化的“符号化”表征

自从有了人类渔猎即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成功与最持久的生存方式,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温饱,进行着一系列的最原始的渔猎和采集活动。而在现代化发展、高科技运用的当下,虽然现存的渔猎民族已经少之又少,但不可否认,打猎在很多落后的国家或部落中仍然进行着。渔猎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与最持久的生存方式的文化形式,对从事渔猎、采集生活的文化人类学家曾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种方式“是一种稳定的、令人满意、生态健全的存在,而不是荒凉、贫困、龌龊与短命的存在”。在今天的追求绿色养生的工业化社会,还有那种生存方式是稳定的令人我们满意的呢,生态健全的存在方式我们更是需求,但哪里去寻?我们不得不承认,渔猎文化中的令我们当今人类满意的部分仍然占据着人类文明的舞台。渔猎文化是值得我们探究的,也是我们人类文明史上不可或缺的财富,也孕育了对自然的无限幻想能力。这些人与自然山林融为一体的渔猎文化的“符号化”表征理念也体现在了旅游工艺品的设计上。鄂伦春人的巧手使动物的皮毛充满了生命,用其为原料制作了生活的必需品、旅游工艺品。

总之,只有树立鄂伦春族自身的民族使命感才能增强鄂伦春民族的特有文化底蕴,鄂伦春族创造的具有强烈的民族气质的文化衍生出的传统文化元素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在研究这些“文化符号”的同时,一定要深入挖掘各个传统文化符号的文化意义。

[1]孙凤森.鄂伦春族旅游工艺品市场开发的文化艺术性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4(4).

[2]吴德明.为小民族的繁荣发展助一臂之力——读《环境与小民族生存——鄂伦春文化的变迁》[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6).

[3]白晓霞.鄂伦春族民间美术的特征[J].美术教育研究,2014(19).

孙凤森(1968—),男,黑龙江五大连池市人,齐齐哈尔大学在读硕士,黑河学院美术系教授。张建平(1965—),男,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人,齐齐哈尔大学硕士生导师,齐齐哈尔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猜你喜欢
鄂伦春族文化符号符号化
鄂伦春族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符号化”思想的实践研究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族乡乡长张慧: 擦亮鄂伦春文化生态橱窗
关于一阶逻辑命题符号化的思考
文化学视野下象形武术的“动态”文化符号
涂鸦艺术在服饰设计中的运用
《冰雪奇缘》:重塑经典与动画的文化本性
合拍片《风筝》的跨文化传播
巴蜀地域文化视角下的餐饮空间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