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伯强
百年越剧史,据称从清末民初的【呤吓调】时代起,就有“帮唱”的传统。上世纪四十年代越剧改革进入尺调时代后,“帮唱”发展成了“旁唱”,即由幕后独唱、领唱、合唱来透露主角心声、衔接剧情变幻,此传统深受观众喜爱,因而一直沿袭至今。钱丽亚就是这样一位资深“旁唱”,她曾荣获1986年“江、浙、沪越剧青年演员电视汇演大奖赛”三等奖、1988年“全国青年越剧演员电视大奖赛”优秀演员奖,现任红楼剧团专职独唱和领唱。
钱丽亚自小喜唱戏。1980年送入上海市戏曲学校越剧班学习,工小生,主要师承徐玉兰;1982年毕业后回上海越剧院。从八十年代后期起,她服从组织调配,把业务重心逐渐转移到“幕后”,成了红楼剧团的专职独唱和领唱演员。作为演员,才二十来岁就要从台前转到幕后,难免会有挫折感:唱戏,不在台上亮相,光做“隔墙西施”,为人作嫁衣裳,怎么出名?
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为人随和、与世无争的钱丽亚,想法很简单——大家趋之若鹜地去抢主角,未必人人能成功,转到幕后,也许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唱功特长。只要能为之添枝加叶,为人作嫁衣裳又何妨?
谈起独唱、领唱的艺术手段,学问还真不少。钱丽亚说:“越剧中的领唱和合唱,是介绍剧情、背景、人物关系,以及人物内心情感和矛盾冲突的不可或缺的艺术样式和组成部分。唱词常常会以评判者、参与者或者创作者的不同角度出现。在独唱、领唱的音乐设计上,越剧作曲除了使用变换传统唱腔旋律之外,经常会使用‘支声复调的手法(就像唱苏州评弹的三弦、琵琶合奏,三弦弹的是“旋律部”,琵琶弹的就是“支声部”),让游离于越剧之外的曲调与传统的越剧旋律,相互交替作“旋律部与‘支声部,以使音乐的旋律走向更为曼妙多姿。对此,演唱者既要唱好主旋律,也要游刃有余地唱好复调的‘支声部。”
由于领唱、合唱并不全姓“越”,演唱者还要在越剧曲调传统审美的基础上博采众长,运用各种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演唱手段和方法。面对全新配器的大型民族乐队和西洋管弦乐队的不同伴奏风格,还得运用不同的声腔处理方法。如新版《红楼梦》就有中、西两个伴奏版本,为使唱腔形象化,她在领唱部分糅合了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元素。在民族乐队伴奏时,领唱时多用倚音、滑音和装饰音,用“低音高唱”的民歌唱法,使之与民乐的演奏传统和音色融为一体;而在管弦乐队伴奏时,钱丽亚在小二度和升降变化音处理上,尽量使用纯律的音程关系,使领唱时的音准、音色更贴近西洋管弦乐,在嗓音处理上则采用“高音低唱”的流行唱法并与气声相结合,这样更有层次感,能有效地凸现欣赏性。
正如钱丽亚自己所说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档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这也许正是她从艺道上与众不同的情怀、别开生面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