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文娜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基础科学学院,山东 东营 257000)
《座左铭》与《续座右铭》的异同
许文娜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基础科学学院,山东 东营 257000)
日本汉诗文家兼明亲王创作的《座左铭》受到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续座右铭》的影响,二者在形式与内容上有相同点,但因两位作者时代背景与民族性的不同,在作品中体现出的志向与创作目的亦截然不同。白居易通过《续座右铭》展现出对个人修养的重视与积极的人生态度,而兼明亲王则通过《座左铭》表明自己的立场与无奈的人生境遇。
续座右铭;白居易;座右铭;兼明亲王;差异;儒家;超脱
铭主要是用来称功颂德或警戒劝勉的一种文体。座右铭是铭的一种,比较简短,有的只是一两句话或格言,置于座位的右边,用以自警,故称为“座右铭”。崔瑗①的作品《座右铭》以及白居易②作品《续座右铭》[1]都使用的是“座右铭”一词,而兼明亲王③的作品为《座左铭》[2], 虽有“左、右”之差,但从内容与作用来看,都属于座右铭这一范畴。
(一)形式
1.序言介绍
白居易的《续座右铭》在序言中介绍了作品创作的前提基础,“崔子玉《座右铭》,余窃慕之,虽未能尽行,常书屋壁。然其间似有未尽者,因续为座右铭云”。兼明亲王的《座左铭》也有相似的解释,“东汉崔子玉,作座右铭。大唐白乐天,述其不尽者,作续座右铭。本朝愚叟元谦光,拾其遗云座左铭云而。”可以看出两位作者都是以崔瑗的作品为依托,通过续写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2.作品结构
在文章的结构编排上,两位作者也采用了相同的格式。正文中,首先是两位作者都采用了五言句式,语言简洁明了,语句通俗易懂。其次,《续座右铭》中采用了基本押韵的形式,每一小节的最后一个字“贫”“云”“欣”“论”“人”“身”“邻”“亲”“真”“仁”“尘”“新”“绅”“昆”及“孙”等,均为相邻韵部的字;《座左铭》同样也使用了相似的押韵形式,“亲”“孙”“人”“恩”“闻”“唇”“宾”“春”“辰”“身”等字,也均为相邻韵部。两部作品的韵脚相近,使整篇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和谐。因此可以推断出兼明亲王是采用了和白居易相同的结构形式和韵脚节奏,并将之运用到自己的作品当中。
(二)内容
勿慕贵与富,勿忧贱与贫。自问道何如,贵贱安足云。闻毁勿戚戚,闻誉勿欣欣。自顾行何如,毁誉安足论。无以意傲物,以远辱于人。无以色求事,以自重其身。游与邪分歧,居与正为邻。於中有取舍,此外无疏亲。……养内不遗外,动率义与仁。
《续座右铭》中白居易制定出对自己行为的约束与规范,警醒自己不要因为外在的褒贬而影响到自我的行为,同时警惕自己要亲君子远小人。这一点在兼明亲王的《座左铭》中也有体现。
以忠事其君。以孝事其亲。信以交朋友。慈以抚子孙。贫而莫下志。富而莫骄人。久要勿忘旧。一言勿忘恩。疣蠹入从耳。不如无所闻。
这十句话阐述了兼明亲王对待君主、父母、朋友和子孙所遵守的原则,表明了他的人生信条。这其中体现了《论语·八佾》所提倡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和《论语·学而》倡导的“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等儒家思想。
从上面所示的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两位作者都从“外”与“内”两方面进行自省。于“外”不能嫌贫爱富,不能对人傲慢无礼,面对别人的赞誉或诋毁,要坚持自身的行为准则;于“内”告诫自己要检点个人的言语与行为,排除外来因素的干扰,做仁义之士。这些行为准则与规范都带有儒家思想的色彩。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影响极大。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文化交流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唐宋时期,除了民间交流活动外,日本皇室还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来中国。日本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期间,不仅学习中国的政治、法律等,文学也是学习的重要部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在日本许多古典著作中都有引用,例如他的《长恨歌》在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④中多次被引用。平安时期⑤的日本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日本儒学得到极高的推崇与发展。因此,平安时期的汉文学家兼明亲王对白居易的《续座右铭》的吸收与学习也就顺理成章了。儒家思想主张“内圣外王”⑥,白居易在《续座右铭》中提及到要坚持“内圣”,即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兼明亲王在《座左铭》中也有相同的论述。因此,从内容上分析,兼明亲王在儒家思想的态度上是与白居易一致的。
以上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探讨了《座左铭》对《续座右铭》的继承与学习。但隔海相望的中日两位文学家,身处不同的社会,烙印着不同的民族特点,在志向与创作目的和情感的释放上迥然不同。
(一)表现形式的差异
《续座右铭》正文共30句,150字。而《座左铭》正文共20句,100字。虽然二者字句数目不同,但《座左铭》中提及的崔瑗《座右铭》共计20句,100字。由此可见,在字句格式上兼明亲王没有使用白居易《续座右铭》而是采用的崔瑗的《座右铭》的形式。
(二)创作动机的差异
白居易与兼明亲王的仕途之路都有曲折,同样是作为臣下,在面对政治黑暗与斗争时,他们的人生定位却不尽相同。
1. 白居易与《续座右铭》
修外以及内,静养和与真。养内不遗外,动率义与仁。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吾道亦如此,行之贵日新。不敢规他人,聊自书诸绅。终身且自勖,身殁贻后昆。后昆苟反是,非我之子孙。
从字里行间可以读出作者对于自我修养的重视,对个人品行的关注,并且他已经找到了人生定位,即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修养外在以达其内,静养祥和与真诚。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总结了所写《续座右铭》的意义就是在于激励自己,警示后人,为后代的言行举止树立标准,并要求后代子孙严格遵守。
2.兼明亲王与《座左铭》
疣蠹入从耳。不如无所闻。祸胎出自口。须缄于其唇。利者恨之府。名者实之宾。浮生薤上露。荣华梦中春。争奈龄空迈。可惜过良辰。不击缶而歌。何以慰吾身。
作者兼明亲王认为祸从口出,只有“缄口”,做到不乱听、不乱说才能躲避灾祸。为什么作者需要如此小心谨慎呢?笔者认为这与作者的生活背景有直接的关系。当时的关白太政大臣藤原实赖和左大臣源高明在进行权力争夺战,两方都想拉拢兼明亲王,但兼明亲王却不想卷入这场政治斗争,因此兼明亲王采取“缄口”这一态度,表明自己的立场。在文章的结尾处可以体会到兼明亲王对人生的领悟:人生短暂,富贵荣华即便再耀眼但终将消失,我的人生已经这样度过,唯有歌唱才能释放我的苦闷与无奈。这体现出佛教脱离尘土,看淡名利、荣华富贵的思想倾向。这一超脱思想与兼明亲王所处的环境也很吻合,不想被别人拉拢,在威胁与劝诱之下,只好选择了逃避与沉默。
3.差异原因
“养内不遗外,动率义与仁。”这一句表达出白居易所接受的儒家思想,孔子曾提出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在这部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尽可能地使自己公正善良,不断追求提高自身修养,在言行上达到君子所具有的道德素质和行为规范,让整个家族生活整齐、规范、良善和和谐[3]。白居易在努力实现“内圣”的理想人格,既要做到内在修为的完善,又要做到外在社会功能的完满。
兼明亲王在《座左铭》的前八句也体现出了 “忠孝仁义”“礼义廉耻”的儒家思想。在正文的开始,作者便提出了“以忠事其君。以孝事其亲”,显示出了兼明亲王“天地君亲师”的精神信仰,即仁孝观念,积极上进、尊重伦理的入世心态。文中第九句到第十二句,兼明亲王先阐述了自己对待君、亲、友所遵守的原则,为其后文的主旨做铺垫,然后抛出自己的立场,即“不如无所闻”,“须缄于其唇”。后面的八句内容体现的思想与前八句积极的入世态度截然不同,特别是“利者恨之府。名者实之宾。浮生薤上露。荣华梦中春”这四句,更能表现出无常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无常观的思想和他的另一作品《兔裘赋》⑦中所写到的:“凡人在世也,殆如花上之露,如空中之云,去留无常,生灭不定”如出一辙。兼明亲王虽然没有达到最终的“无为无欲”的出世境界,但他的思想已经偏离积极的入世轨道。最后两句“不击缶而歌。何以慰吾身”可以解读出作者无奈的心态,这也是他寻找到的出路——击缶而歌,释放压抑。这是兼明亲王对政界的黑暗与腐败既愤慨抨击又失望无奈之后,采取的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自我安慰。
白居易所追求的是做“内圣”之人,具有良好的道德与修养是他的人生定位。在前面论述中提及到了,白居易与兼明亲王在作品中告诫自己要做仁义之士。但兼明亲王把“以忠事其君”放在了《座左铭》正文中的第一句,足以体现出作者把“忠君”这一思想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一点也符合日本独特的民族特点。日本以纵式社会为主,国家观念极强,等级制度严密。这一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也渗透到兼明亲王的价值观中,因而作者在其作品中,将“忠君”放在首位。而通观《续座右铭》一文,找寻不到“忠”的痕迹。并非白居易不忠君爱国,只是在《续座右铭》这一作品中,他意在对内的自我修养,勉励自己成为内圣之人而非对外的君臣之道。
两位作者创作动机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白居易要阐述的是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为后代子孙树立榜样。这体现出了白居易积极的人生态度,而兼明亲王则是感叹人生无常,淡薄名利的超脱豁达。《座左铭》前部分体现出积极的入世态度,而后面的文字却流露出出世态度。这与日本民族文化有关联。日本人的世界观认为受过他人的恩惠,就要对他人负有义务。正如同《座左铭》中所写到的,“久要勿忘旧。一言勿忘恩。”因此,即便是身处君愚臣谄的社会当中,兼明亲王依然希望尽臣子之道,实现忠君爱国的理想抱负。然而在面对自己无力改变这一现状后,只能通过《座左铭》的文字来释放自己压抑苦闷的心结。
白居易的作品《续座右铭》对兼明亲王的《座左铭》有很大的影响,在形式上、内容上都提供了可借鉴之处。但结合兼明亲王的社会环境和民族特点,两部作品所反映的主旨思想有很大差异。平安时期日本的汉文学深受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从形式、内容、思想等多方面都能找寻到中国文学的痕迹,但两国的时代背景不同,民族文化不同,作品中有其特有的艺术特色。也许比较文学的魅力也在于此吧。
[注释]
① 崔瑗(77-142),字子玉,东汉文学家,书法家。仕途坎坷,锐志好学,善于文辞。
②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其文集在日本受到高度评价。
③ 兼明亲王(914-987),日本平安时代中期的公卿及皇族。醍醐天皇第十六皇子。著名的汉诗文家。
④ 《源氏物语》作者紫式部,是日本平安时期古典文学的著作。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之作。
⑤ 平安时期是从794年到1192年,平安前期,汉文学盛行,日本文学史上称为“国风黑暗时代”。
⑥ 内圣外王最早出于《庄子·天下篇》,指对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
⑦ 《兔裘赋》,作者兼明亲王,收录于《本朝文萃》卷第一。
[1] 白居易.白居易集:卷三十九[M].顾学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878-879.
[2] 藤原明衡.本朝文萃:卷十二[M].小岛宪之,校注.东京:岩波书店,1964:334.
[3] 张金桃.儒家修身观及其现代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323-327.
[责任编辑] 张爱美
2015-01-22
许文娜(1985—),女,山东枣庄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基础科学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日本语言文学研究。
10.3969/j.issn.1673-5935.2015.01.016
I106
A
1673-5935(2015)01- 0050-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