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会
(四川省茂县农业畜牧和水务局,四川茂县 623200)
家畜棘球蚴病的防治
余家会
(四川省茂县农业畜牧和水务局,四川茂县 623200)
家畜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是寄生于犬、狼、狐等肉食动物的小肠中存在细粒棘球绦虫和泡状棘球绦虫的幼虫,主要寄生于绵羊、山羊、牦牛、猪、马等多种哺乳动物及野生动物和人的肝脏、肺脏及其他器官内。该病是当地农牧区,特别是牧区最为严重,危害群众健康,阻碍畜牧业发展的一种人畜共患病。为顺利完成国家棘球蚴病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减轻其危害,本文总结归纳了该病相关知识、人畜感染情况的调查及防控措施。
1.1 成虫
虫体较小,白色、有头节,有吸盘和小钩等,以常见的细粒棘球绦虫为例:虫体全长只有1.5~6 mm,有2~5个节片,其中4个节片较常见,头节上有顶实及4个吸盘,顶实上有小钩28~46个,大小钩长度为28.5~36.8μm。孕节较长,约占虫体的一半,子宫呈袋状向两侧突出,内含虫卵500~800个。睾丸45~65个,另分布于生殖孔前后。
1.2 棘球蚴虫
棘球蚴为大小不等的囊状物,似球形,单个大囊泡,直径从几个毫米到数十厘米,囊内呈透明或微浑浊的水样液体。囊壁分两层,外层是角皮层,为厚而完整的板层状角织膜组成。内层向囊内长出许多头节样的蚴虫,为原头蚴。原头蚴可生成空泡,长大后形成生发囊,该囊连接在母囊壁上,也常有脱落悬浮于棘球液中,生发囊可转化为子囊,子囊还可产生孙囊。子囊、孙囊都可产生原头蚴。
1.3 虫卵
细粒棘球绦虫卵略成椭圆形,直径为30~36μm,六钩蚴外腹有一层具有辐射状线纹的外模,六钩蚴大小为20~25μm。
泡状棘球绦虫虫卵多数为圆形,大小为30~38×29~34微米。六钩蚴大小为29.5~40.5×27.5~39.5μm。
犬、狼、狐等肉食动物是细粒棘球绦虫的终末宿主,寄生于小肠内,孕节或孕卵随粪便排出体外,水源、饲料、牧草圈舍被污染,牛、羊等动物及人吞食而感染为中间宿主,虫卵进入小肠内孵出六钩蚴并钻入肠壁,随血液循环到肝脏、肺脏及其他组织、器官寄生。含有棘球蚴的动物内脏被犬只等肉食动物食入后,囊内的原头蚴进入宿主的小肠经48~61d发育为成虫,在宿主的粪便中可查到虫卵。
一是机械压迫作用。根据棘球蚴的寄生部位、数量、大小及机体的反应性,由于寄生部位发育较慢,在体积不大时,宿主却无任何感觉,继续长大时可压迫组织,引起组织萎缩或坏死。二是毒素作用。棘球蚴囊液中含有毒蛋白、囊体破裂后可引起宿主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体温升高、腹泻、休克造成死亡。三是棘虫蚴的作用。若棘球蚴囊壁破损或手术不慎使囊液流出,使囊液中的原头蚴、子囊、育囊等进入体腔或血流到其他组织发育成新的棘球蚴。
棘球蚴病及细粒棘球绦虫病的流行病学主要受自然动物宿主与家养动物宿主间的相互关系所影响。有资料表明,细粒棘球绦虫具有三种基本的生活循环:一是野生肉食动物(狼、狐等)和野生动物(鹿、羚羊等)之间的自然循环。二是各种家畜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循环流行。例如,若尔盖县、红原县、阿坝县等牧区县把草场划分为冬春牧场,随着季节迁移游牧于漫无边际的山野草原之间,那里人烟稀少,除动物放牧外,还有许多野生肉食动物和野生有蹄动物生活于自然牧场之间,因此,狼、狐也可散布病原体虫卵,污染牧场环境,导致家畜与野生有蹄动物感染棘球蚴。三是家养犬与牛、羊、猪、马之间的循环,是目前世界各地流行的主要流行形式。
棘球绦虫及其棘球蚴病是犬与牛、马、羊之间的流行,人类则因接触家犬和生活于它们之间而被感染棘球蚴病。这里家养犬是原虫卵的传播者,虫卵污染草原和人居的生活环境,使人、动物不断感染棘球蚴病,其主要是因人们屠杀动物时,往往随意丢失感染棘球蚴的内脏或病死动物的尸体,不处理而饲喂家犬,导致许多犬只感染成虫。这样反复循环而加剧了该病的流行。
该病主要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畜牧业地区,如新西兰、澳大利亚、蒙古等国家,我国主要流行于西北和东北多个省区,四川甘孜、阿坝两州为重疫区。畜间调查阿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壤塘县、松潘县、九寨沟县、金川县、马尔康县和小金县共9个县36个乡(镇)的牛123头,感染率为20.32%;羊161只,感染率14.29%;猪67头,感染率19.40%;犬31只,感染率38.7%;狐5只,感染率20%;检测犬粪5 814份,阳性989份,阳性率17.01%;检查牦牛、绵羊共3 336头(只),发现113头(只)感染,感染率3.39%。2012年,对若尔盖县班估乡和求吉乡的4个村54户4 668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46户46人感染棘球蚴病。4个村共饲养牦牛42 517头、羊10 457只、犬3 487只。共剖检牛106头,感染22头,感染率20.75%;剖检羊237只,感染39只,感染率16.46%;用ELASA检测牛306头,阳性70头,阳性率22.88%;检测羊1015只,阳性189只,阳性率18.62%。采用氢溴酸槟榔碱泻下法检测犬31只,检出10只感染棘虫绦虫,感染率32.26%;用ELASA法检测犬粪样本213头份,查出阳性84份,阳性率达39.44%。
人类感染情况调查:2004~2012年阿坝州累计发生包虫病患者812例,男女性比例1:1.4,年龄在4~95岁之间,24~65岁患者68例,占83.87%,农牧民居多达735例,占90.52%,患者主要分布在若尔盖、阿坝、马尔康、壤塘和红原县。2008年采用B超检查48 288人,确诊患者470人,1992年以来,仅阿坝军分区医院收治包虫病患者近5 000例,其中,手术3 000多例,并成功为一患者手术取出32kg的棘球蚴,此为国际上最大的包虫病患者。
动物生前诊断目前尚无很好的方法。动物死后诊断仍是最确切的一种诊断方法,可在寄生部位找到棘球蚴,但在尸检时一定要小心,严防病原扩散及污染。采用补体结合试验、皮内试验、血液凝集试验等方法,准确性可达77%~90%,但这些方法畜间用的较少。成虫的诊断较方便,可检测犬只等肉食动物粪便的抗原情况;驱虫药物投服后可发现绦虫。人类感染情况调查主要依靠B超、CT检查。
棘球蚴病的流行是以家养动物循环为主,即成虫寄生于犬只等肉食动物的小肠内,幼虫寄生于绵羊、牛等动物的内脏中,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家养动物生活史。人间感染棘球蚴病仅为受害者,并不参与循环。防控棘球蚴病的关键在于对畜间棘球蚴病的预防和控制。
6.1 提高认识、加强宣传
棘球蚴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人畜共患病,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应积极组织有关部门深入疫区调查研究,大力宣传棘球蚴病对人畜的危害和防控技术,做到家喻户晓,达到群防群控的目的。
6.2 强化卫生监督
凡屠宰和死亡的动物,都要进行检疫,发现有棘球蚴病寄生的脏器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焚烧、高温、消毒、深埋等),更不能将含有棘球蚴病的内脏饲喂犬只等肉食动物。
6.3 家庭养犬要实行拴养
在疫区内所有家养犬只实行拴养,防止病原体污染牧场、圈舍、草料、水源而传染。
6.4 扑灭疫区内的野犬
凡没有人认领的犬只建议进行扑杀。同时搞好围栏建设,防止狼、狐等野生肉食动物进入动物饲养区,根除传染源。
6.5 定期为犬驱虫
疫区内的犬只每隔三个月必须进行一次驱虫,目前吡喹酮、氢澳酸槟榔碱等药物使用方便,效果好。驱虫时要将犬只拴养,排出的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虫卵污染而传染。
6.6 防止人间感染
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喝生水、生奶,不食生肉、没洗干净的食物不吃,饭前一定要洗手,以免吞食病原体。
6.7 免疫
“羊棘球蚴病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正在若尔盖县进行试验研究,它将为有效防控棘球蚴病提供科学依据,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