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奕文 殷盛明 (大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200级研究生,辽宁 大连 6044)
从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欧美等国家65~80岁的人口比例明显上升,意大利和葡萄牙老龄化趋势最明显,而奥地利和德国等相对缓慢〔1〕。各国为此制定社会救助等支持政策,在社区服务和管理方面具有相关经验〔2〕。至今欧美等国家已根据本国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人口数目等因素建立了较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3〕。我国“独居空巢家庭”占全国家庭总数的16.40%,“夫妻空巢家庭”为15.37%,二者合计31.77%。“空巢”会引起老年人的心理疾病增多、疾病康复能力差和生存质量降低等不良影响。解决“空巢”引起的危害,使我国老年群体安享晚年,促进社会和谐,极为重要。
1.1概念的起源 空巢来源于对“雏鸟飞走,老鸟独守巢穴”的形象比喻〔4〕。在国内源于80年代掀起的“出国热”,很多老年知识分子将子女送往国外留学或工作,成为第一批空巢老人。国外空巢一词是在家庭周期理论中较早使用,这一理论是以人的生命发展阶段来类比家庭从成立到灭亡的过程,建立了从时间角度理解家庭的研究框架。空巢是时间起点,指家庭中所有的孩子都离开后的那一时刻〔5〕。
1.2产生的原因 空巢家庭的形成是个人、家庭和社会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年轻人由于工作等原因无暇照顾老人,导致老人长期独居,形成空巢家庭。也有些老人因不愿意成为子女的负担等原因选择空巢而居。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联姻组成的4∶2∶1结构家庭增多,双方老人不能与子女共同生活,主动或被动形成空巢家庭〔6〕。
1.3空巢老人范围的界定 目前关于空巢老人概念的界定有四种〔4〕:①身边无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其中既包括无子女的老人,也包括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7〕;②父母二人留守空巢,不包括无子女的丁克父母〔8〕;③老年人夫妻偶居或独居。这一分类来源于家庭周期理论,最早由Sorokin,Zimmerman和Galipin于1931年提出,1946年又由Duvall扩大为著名的八阶段家庭生命周期模型,八阶段分别是:无子女夫妇阶段、扩展家庭阶段、学龄前家庭阶段、学龄家庭阶段、青少年子女家庭阶段、中年父母阶段和老年家庭阶段〔9〕。空巢期作为一个起始点,为家庭生命周期中开始收缩的一个阶段〔5〕;④我国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离家后出现的中年空巢家庭,这种分类的必要条件需是夫妻偶居〔10〕。
2.1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空巢现象的影响 由于我国受儒家思想影响,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对家庭及子女的依赖程度更显著。老人主体思想逐渐被无用论所取代,面对困境或不顺心的情况,大多选择沉默与承受,这也强化了老人希望子女陪伴身边的愿望。西方文化下的老人崇尚自由与独立,更注重个性与自身发展,他们倾向于根据喜好决定自己的生活,而不依靠他人,希望自我满足与提升,甚至渴望空巢带来的时间和精力〔2〕。
2.2不同国家针对空巢老人出台的不同对策
2.2.1英国 应对老龄化的核心理念是让独居老人合理的存在于社会。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机构养老规模的扩大和老年人入住率的增加,政府逐渐出台限制法令。1993年通过立法为想要移居护理中心或养老机构的空巢老人提供经济支持,使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模式得到物质支持与医疗保障,显著提高了居家养老的比例〔1〕。而后相应出台的救济金、退休金提前领取政策也起到实质性作用〔11〕。
2.2.2瑞典 在吸取英国等国家扶持老人居家养老的政策趋势下,也出台相应政策满足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1〕。近二十年来更是使养老服务多样化、个性化,政府提供的养老服务可定期安排专业人员到家中给予生活照料和医疗帮助等,而老年人所缴纳费用亦可依据经济状况收费。
2.2.3日本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已进入老龄化,政府首先增加了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支出,并完善老年护理模式,满足独自居住或生病卧床老人的护理和照料需求〔11〕。从21世纪初,日本政府又制定了护理保险制度,即国民每年缴纳少许费用就可以在65岁以后享受保险提供的护理服务,使老人脱离住院,回归社区,保障了居家养老模式。社会保障机构为老幼同住的家庭也提供许多优待,例如减免部分税收、优先贷款等。
2.2.4新加坡 1995年颁布《赡养父母法令》成为第一个为子女赡养父母立法的国家。一旦子女未尽赡养老人责任,可被处罚,甚至判处刑法。2008年起,对于和父母同住以提供居家养老的子女,政府给予住房公积金津贴。
2.2.5德国 社会福利机构安排空巢老人组建临时家庭,为老人提供住房,年轻人回报以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等。
3.1空巢老人存在的心理问题
3.1.1认知 空巢老人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认知影响其情绪体验、目标定位和行为取向,空巢使得一部分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及主观幸福感显著降低。56~90岁老人的认知功能呈波浪形,90岁以后智力明显降低〔12〕。甚至产生精神障碍等疾病〔5〕。
3.1.2情绪 抑郁是空巢老人存在的最突出的消极情绪。老人情绪低落,行为阻滞,易诱发免疫功能异常,导致感染和癌症。随着身体功能下降,参与活动减少,亦会导致或加重抑郁症状〔13〕。失落感使老年人常表现为沉默寡语,凡事都无动于衷或急躁易怒,常因一点小事而大发脾气。孤独感可增加老年人自怨自艾和无望无助等消极感受。由于担心患病,生活不能自理,赡养等问题,心理负担加重,常会产生忧虑或恐惧感〔14〕。
3.1.3人格 空巢老人心理健康水平低下,人格特征倾向于神经质和精神质人格,而性格外向较少〔15〕。一些空巢老人由于晚年身体残疾,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或不恰当的与人比较而自惭形秽,产生自我封闭〔14〕。最终会使空巢老人失去信心,自我否定或低自尊,导致人格向消极方向改变。空巢老人中较外向者在面对压力的情况下,善于求助他人以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15〕。
3.1.4人际交往 空巢老人因缺乏子女的精神慰藉和经济支持,不能承担社会角色,社会适应能力差〔13〕。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机体功能下降,易患病,社会活动能力下降,退出或丧失社会角色,心理具有负面影响〔16〕。空巢老人表现为沟通困难,子女较少接受老人的意见,代际关系紧张〔17〕。
3.1.5应对方式 空巢老人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主要采用的压力应对方式是合理化、退避和幻想,而积极求助、转移注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应用较少,这些暂时回避对心理压力的感知,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15〕。
3.1.6空巢综合征 空巢老人由于缺乏与子女之间的交流,在情感和心理上产生空缺,主体意识被“无用论”占据,对自己存在的价值表示怀疑,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的状态,这些负性情绪强烈、持久、反复地被体验而形成身体、心理上不同程度的影响和伤害。空巢综合征可导致老人内分泌、中枢神经和免疫防御系统功能的紊乱、失调和减退,出现抵抗力下降,睡眠质量差、乏力、消化不良、心慌气短等症状,诱发或加重冠心病、高血压等慢性躯体疾病,使生活质量明显降低〔6,7〕。
3.2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影响因素
3.2.1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中各器官组织的老化,增加了慢性病的患病率,带来躯体痛苦,导致残障,增加心理压力,造成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心理健康水平与患病数呈负相关〔12,16〕。
3.2.2性别 老年女性比老年男性经济收入低,感情细腻,易处于情绪压抑和情感痛苦的低心理健康水平状态,更易患上非致命但易致残的疾病,如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等残障。男性多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易患上一些威胁生命且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ADL)的慢性病,如冠心病、肺气肿,从而造成老年男性长期残障〔12〕。
3.2.3婚姻 夫妻同住的空巢老人其ADL优于单独居住者。夫妻同住可以通过互相监督、给予社会支持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13〕。配偶是空巢老人重要的信息交流、行动支持和情感倾诉者,配偶的支持可以提高老年人应对心理压力的能力,使老年人面对困境的心态更加积极〔18〕。
3.2.4受教育程度 空巢老人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有关如何解决问题、减轻压力、调控情绪的能力也相应提高,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发展〔18〕。受教育程度低的空巢老人无科学指导,对疾病和治疗等存在误区,使抑郁情绪和躯体化症状等加重〔19〕。但也有资料显示受教育程度对空巢老人处理心理压力的方式没有显著影响〔6〕。
3.2.5经济状况 大部分空巢老人有一定经济基础,是他们独居的重要原因之一〔20〕。经济状况越差的老年人,ADL丧失率越高,可能与来自居住环境和饮食等因素有关〔13〕。经济状况差的老年人常会排斥或获得很少的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之外的医疗资源,其患严重残障比例也相对经济状况好的老人高〔12,16〕。
3.2.6重大生活事件 根据现代生理应激理论,生活事件等应激因素可通过身心机制影响老年人健康。经历重大生活事件越多,心理健康状况越差〔19〕。
3.2.7社会支持 分为正式支持(社会公共老年服务)和非正式支持(亲人日常照顾),其数量和质量可预测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我国社会公共老年服务体系仍在完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措施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社区服务与空巢老年人需求也有一定差距。家人照顾仍是空巢老年人日常生活服务需求的主要来源,配偶是最直接的照顾者,其次是子女和保姆等〔20,21〕。
4.1调查研究 分为前瞻性研究〔19〕、回顾性研究〔3〕、横断面研究〔22〕。对象多为>60岁老年人的分层抽样调查〔20〕。研究方式为问卷、量表或会谈法〔18〕,包括:①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包括调查外倾性、神经质、精神质的3个维度和1个测谎分量表〔15〕;②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为自评量表,分为不采用、偶尔采用、有时采用和经常采用4种选择,用积极应对平均分和消极应对平均分作为结果〔15〕;③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分为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15〕;④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常用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自评,由正性和负性因子组成〔21〕;⑤自测健康评定量表:涉及个体健康生理、心理和社会 3 个方面〔19〕;⑥症状自评量表(SCL-90)〔19〕。
4.2数据分析方法 主要为统计学分析方法,多采用回归分析、路径分析、χ2检验或t检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单维、协方差分析。
4.3构建群居老年动物隔离模型 社会隔离动物模型的构建可以模拟人类生活中的社会隔离应激刺激而引起的异常行为及其相关机制。采用老龄大鼠在受到隔离刺激后的相关表现来模拟空巢老人:老年鼠与幼鼠在强迫游泳实验中接受社会隔离应激刺激后出现了不同的异常改变,18~20个月的老年大鼠相比于3~4个月的成年鼠表现出较多的漂浮不动等绝望行为,提示老年大鼠有抑郁倾向;老年鼠在斜面实验、高价水迷宫实验中表现差〔23〕。在应用三环类抗抑郁药及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后,40 w的老龄鼠其抗抑郁效果比4 w的小鼠差〔24〕。提示老年动物面对应激行为更易绝望,应用抗抑郁药效果不显著。现阶段相关研究较少,仍需进一步展开。
5.1概念统一 不同概念的界定对于空巢老年人生活质量、心理特点、所需社会支持等方面都有所影响。至今“空巢老人”没有严格而准确的定义,将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等概念混淆使用,不利于研究的进展,所以要建立明确而规范的理论基础。
5.2老人自身 多设立老年活动中心,普及健康知识,使空巢老年人关注健康保健,预防慢性疾病。引导空巢老人合理安排饮食和娱乐等,既降低和延缓各种中老年疾病的发作,也降低了家庭供养成本。提倡老年人互帮互助,广交友,勤沟通,接受新思想,有益于调和家庭代际关系〔25〕。
5.3社会方面 子女敬老爱老养老是一种传统的美德,也是一种社会责任,不仅要提供物质养老也要注重精神养老,良好的社会交流可对老年人身体、心理状态的提升带来有利影响〔22〕。我国对于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在国务院文件中已给出了明确规划:初步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并以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为发展目标〔26〕。目前家庭养老功能下降,机构养老发展不足,养老服务行业人力资源匮乏,专业化服务配套设施不全,无法满足基本服务条件〔27〕。实行社会养老面临巨大困难,社区居家养老应作为社会转型期的养老方式,可建立社区医疗保健中心,保存老年人随访档案并进行个体化评估,建立家务助理服务中心和老年人日间护理中心等〔19〕。
5.4研究方法 现阶段理论研究占大多数,多应用问卷及量表方式,缺乏科学性和时效性,而实验研究虽实施难度大,但更富于科学性和多样性,有关构建隔离动物模型来模拟人类行为变化的实验对空巢老人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1 Tomassini C,Glaser K,Wolf DA,et al.Living arrangements among older people:an overview of trends in Europe and the USA〔J〕.Popul Trends,2004;(115):24-34.
2 黄耀明.对空巢老人的心理关爱:国内外文化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3):646-7.
3 卢慕雪,郭 成.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2):263-71.
4 石 燕.以家庭周期理论为基础的“空巢家庭”〔J〕.西北人口,2008;29(5):124-8.
5 张 静.“空巢”概念的界定和规范使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8):1765-7.
6 罗惠芳.空巢家庭问题的研究现状〔J〕.现代护理杂志,2006;12(7):601-3.
7 张俊芳.我国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及社区护理现状〔J〕.天津护理,2013;21(3):280-1.
8 陈晓敏,杨 柳.现代化进程中的空巢家庭〔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16(1):35-8.
9 Duvall EM.Family development's first forty years〔J〕.Family Relat,1988;37(2):127.
10 谭 琳.新“空巢”家庭——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人口现象〔J〕.人口研究,2002;26(4):36.
11 宋珮珮.论国外老年学的学科体系〔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1;18(3):106-10.
12 尹德挺.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作用机理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7;(4):59-62.
13 宋 洁,石作荣,崔 宁.空巢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及其心理、社会相关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2):1727-9.
14 李志菊.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4):719-22.
15 陈立新,姚 远.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从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二因素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12(2):63-9.
16 韦丽琴,徐凌忠,王 英,等.包头市空巢老人生存质量心理因子的多因素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8;24(1):22-4.
17 李德明,陈天勇,吴振云,等.城市空巢与非空巢老人生活和心理状况的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3):294-6.
18 王玲凤,施跃健.城市空巢老人的压力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7):703-6.
19 张雪芹,吴洪美,贾 曦,等.系统化管理对城市社区空巢老人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7):712-5.
20 赵 芳,许 芸.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体系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61-8.
21 傅素芬,刘爱伦.老年人生活事件评价、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3):211.
22 Iliffe S,Kharicha K,Harari D,et al.Health risk appraisal in older people 2:the implications for clinicians and commissioners of social isolation risk in older people〔J〕.Br J Gen Pract,2007;57(537):277-82.
23 Turner RC,Seminerio MJ,Naser ZJ,et al.Effects of aging on behavioral assessment performance: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ly relevant models of neurological disease〔J〕.J Neurosurg,2012;117(3):629-37.
24 Bogdanova OV,Kanekar S,O'Anci KE,et al.Factors influencing behavior in the forced swim test〔J〕.Physiol Behav,2013;(118):227-39.
25 彭 燕.老年教育:解决家庭变迁中老年人问题的有效途径〔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14-6.
26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3;(27):9-14.
27 陈英姿,满海霞.中国养老公共服务供给研究〔J〕.人口学刊,2013;35(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