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坤陆,曾海涛,陈慧勇,萧小鹃,贺世鑫,李善妮,何庆南,刘静
·学术报告·
医学八年制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报告*
吴坤陆1,曾海涛1,陈慧勇1,萧小鹃1,贺世鑫2,李善妮1,何庆南3,刘静1
(1.中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13;2.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医学八年制1201班,湖南长沙410013;3.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湖南长沙410013)
通过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内容更新,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完善评价考核方法,建立全过程评定体系等教学改革措施,分子生物学在教学中落实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以八年制医学教育为基础开展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医学八年制;卓越医师
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可以从分子水平来研究生命现象和处理疾病,利用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开展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有望使医学进入分子医学时代。转化医学的核心是在从事基础医学发现的研究者和了解患者需求的医生、以及卫生工作者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特别集中在分子基础医学研究向最有效和最合适的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模式的转化[1]。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以八年制医学教育为基础开展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试点,改革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医教研结合,培养医学生临床诊疗和科研创新的潜质。八年制医学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坚实的医学科学基础理念和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从事临床医学科学研究的能力和较强的自主学习及终身学习能力,具有发展潜能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的临床医学拔尖创新人才。
1.1理论与实践并重
构建以医学分子生物、分子生物学实验、现代分子生物学、临床分子生物学、医学科研训练(含分子生物学综合技能)完整的课程体系。完全改变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实践教学缺乏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中分子生物实验为独立的一门课程。通过参与实施医学科研训练、大学生创新计划等开展分子生物学实践教学。
1.2基础与临床结合
构建从学科前沿理论到临床基础理论、再到临床科研及应用实践的分子生物学课程体系。医学分子生物学重点阐述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根据医学科研及临床实践的需要,新增“临床分子生物学”课程,“临床分子生物学”以复杂重大疾病专题为主要内容,使学生掌握临床科研的理论基础。引入医学科研训练培养分子生物学综合技能[2]及临床科研密切相关的新技术。
1.3能力培养与创新提升
卓越医生培养主要从提升自主学习、岗位实践、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研究4种能力进行实践探索[3]。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及科研课题开放,赋予学生优良的创新性教育,让学生选择课题,从事研究工作。实验室开放以实践教学为切入点,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项目为引导,以开放实验室为平台,组织分子生物学创新小组,指导学生从课题设计到研究计划实施进行探索。通过综合实践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较早接触、了解和掌握前沿学科的最新动态。与课程领域的研究者合作或从事某一项独立研究。基于科学技术的需求或前沿研究,整合课程资源,培养卓越人才。
科研设计研讨,分专题开展师生课堂研讨,各专题由指导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实践自拟,向学生介绍选题及科研方案设计等,并与学生讨论,解答疑问。科研选题实践:学生自主开展文献调研,完成大学生自由探索项目、大学生创新课题的选题。引导学生参与科研、促进个体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愉快、积极地投入学习,有效地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引导个性发展。极大地发掘学生的潜力,使他们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也开发了教师的潜能,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5]。
1.4更新教学内容,反映学科前沿
根据学科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理论教学采用2014年出版的《医学分子生物学》新版教材(胡维新教授主编),在基因与基因组一章中补充基因组学的内容,在基因结构与表达分析的基本策略一章中增加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内容,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一章更加强调和突出疾病蛋白质组学的内容[6]。
根据分子生物学的相关章节设置,选取重点难点内容,以该内容为基础,设计全新的实验教学体系[7]。实验教学增加基因克隆实用技术“感受态细胞制备、大肠杆菌转化”、基因表达分析常用技术“RT-PCR”等实验项目,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2.1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行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开展小班教学、小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理论教学中采取两个自然班(约60例)集中授课和小组(约15例/组)讨论相结合的形式,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小组探讨、争论,加深知识点的认识,拓宽知识面[8]。课程精心挑选部分教学章节,要求学生课前独立准备课件,讲述、回答及讨论大家提出的问题。新增学科前沿专题讨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2精心设计讨论课内容
以分子生物学重要技术及医学应用为重点精心设置讨论题目,如:Western blot、蛋白质双向电泳的原理、方法及在医学中的应用;DNA测序技术的原理、发展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根据基因表达的检测方法,设计实验方案从转录水平检测AFP的表达情况;设计实验方案从翻译水平检测AFP的表达情况;根据GenBank中p53基因的部分序列,设计引物,确定RT-PCR的参数,检测p53基因在血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设计实验方案,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已知目的基因的cDNA序列等。通过对该内容的学习和讨论,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的培养。
2.3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
现代分子生物学专题讲座跟踪学科前沿热点,不断反映学科前沿进展。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使学生由书本走向实际。学生在课外查阅文献资料,整理表达科研思路,了解学术前沿动态,完成对问题的思考。使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全方位锻炼与提高[9]。
3.1考试形式多样化,学生成绩评价多元化
制定相应课程质量标准、考核、评价方式;考试形式多样化,开卷、闭卷、笔试、口试、实验现场考核、试验设计、实验报告、课堂讨论、课堂演讲、作品、小论文等相结合,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特点,教师选取几种形式的组合,灵活运用多种考试形式和方法。考试时间不限定在期末进行。改变闭卷考试单一的考试形式。
3.2综合考查和科学评价
重视能力考查,将实验课作为独立的考试课程进行单列,实验中的考查内容包括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方法(含仪器、设备的使用)、结果分析等。此外,还考查学生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如讨论、实验、实习、小论文及设计过程提出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这样的综合考查和科学评价,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起到良好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加强实验考核的分值比例,实验考核要求掌握相应的实验技能,重视其对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查,重视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还应注重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查。这种多元化的考核使学生更加重视平时的每一次实验,避免重点考核制度中学生忽略日常学习的弊端,使考试真正达到督促学生、评价学生的目的[10]。
讨论课主要评价课件的制作:内容正确,重点突出,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的合理使用。讲述思路清晰,准备充分,内容娴熟,表达正确,语言简练,深入浅出,条理分明。讨论环节提问富有启发,回答问题准确。
3.3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
对成绩构成进行大幅调整,将成绩构成比例在课程开始前与教学大纲同时公布。平时成绩的比重增加到50%~70%,期末成绩降到30%~50%。
在八年制科研训练中开展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在第一阶段科研训练中,按照集中授课——学生实践——分组讨论——总结或撰写综述论文的模式开展教学。成绩组成:分组讨论、综述或总结各占50%。其中分组讨论(50%)分值比例为:分子生物学文献检索报告20%、分子生物学文献阅读报告15%、分子生物学综述选题报告15%。通过完善评价考核方法,建立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全过程评定体系。
分子生物学系列教学改革顺利开展,得到了师生的积极参与。由于教学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课前的准备更加投入。通过问卷调查,大多数学生认为这些教学改革有利于自学能力、表达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学生对分子生物学也更感兴趣,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开放项目及创新课题申报吸引了更多的八年制学生。总之,通过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实践,积极实施质量工程,通过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整体提升课程水平,分子生物学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得到极大提高,教学效果更加突出。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要继续跟踪研究教学效果,不断进行改革,使分子生物学从一门深奥抽象的基础课程变成与临床密切结合、医学生喜爱学习,提升创新思维与能力的优质课程。
[1]陈竺.推动转化医学发展应对人民健康挑战[N].科学时报,2011-02-14(1).
[2]李杰华,刘静,吴坤陆,等.八年制医学生早期科研训练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1:61-62.
[3]刘国祥,胡伟军,黄继东,等.卓越医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32-33.
[4]易发平,卜友泉,马永平,等.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模式转变的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7):623-625.
[5]聂晶,韩为东.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个体化改革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5):351-353.
[6]胡维新,主编.医学分子生物学[J].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153-155.
[7]陈艳红,邹明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新探索[J].生命的化学,2014,34(6):840-842.
[8]刘红,吴静,林香春.PBL教学法对消化科实习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评价[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4(6):61-64.
[9]牛莉莉,文铁桥.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与实践——《分子生物学进展》课程开设十年回顾[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40-41.
[10]王秋静,张明,刘芬,等.临床医学八年制机能实验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4-5.
(张西倩编辑)
G642.0
C
1005-8982(2015)36-0110-03
2015-03-11
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医学分子生物学》;中南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No:2013JG37,2014JGB53)
刘静,E-mail:jingliucsu@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