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的中医药研究现状

2015-01-25 07:27:04温群,徐仁伵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年5期
关键词:左旋多巴帕金森病电针

帕金森病的中医药研究现状

温群徐仁伵1

(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江西南昌330003)

关键词〔〕帕金森病;中医药

中图分类号〔〕R277.7〔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560042,81160161)

通讯作者:徐仁伵 (1969-),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肌萎缩侧索硬化和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研究。

1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第一作者:温群(1987-),女,硕士,医师,主要从事帕金森病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研究。

帕金森病(PD)于1817年由英国詹姆士帕金森医生首先描述,又称震颤麻痹〔1〕。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增长。明朝孙一奎在《赤水玄珠》中称本病为“颤振症”, 从“诸禁鼓栗”中分出的一种以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1991年11月第三届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病学术会上,统一病名为“老年颤证”,包含了PD和帕金森综合征。

1PD的病因病位

现代医学认为该病位于脑,始于延髓,并呈现桥脑、中脑依次进展的现象, 最后到间脑和皮层。PD患者的大脑和脊髓外观是正常的,肉眼观其纹状体是没有变化的,其病理变化是含色素的神经元脱失,尤其是脑干黑质,最明显的部位是黑质致密部(50%~85%),其次是黑质网状部和蓝斑核(50%~80%),迷走神经背核和中缝背核(57.8%),Meynert核为50%~60%。残存神经元内可以发现Lewy小体〔1,2〕。人体的自然衰老、环境的污染、遗传因素、精神的长期紧张以及免疫功能异常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已成为现在PD发病率增高的因素。中医认为PD的病位在肝肾,中年以后阴气自半,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筋脉失养,饮食劳倦,痰瘀内生,阻滞脑络,虚风内动,发为颤振。

2中医对PD病相关的认识现状

中医虽然无“帕金森病”的病名, 但研究有关本病早期中医文献可追溯到《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其后历代医家对其症状及治疗方法均有论述,明代孙一奎在《赤水玄珠》中指出:“颤振者,人病手足摇动,如抖擞之状,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首次把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统一命名为颤振证。对颤振的发病年龄和预后,也有科学论断:“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夫年老阴血不足,少水不能制肾火,极为难治。”本虚标实,是当代多数中医学者对PD研究达成的中医病机基本共识,并且本虚是发病之关键,其中又以肝肾亏虚为主。周仲瑛等〔3〕认为治疗本病应遵循培补肝肾、化痰通络的基本原则,肝肾亏虚为病之本,风、痰、瘀为标。张建斌等〔4〕阐述了“阳虚动风”之病机,并提出了“阳虚生风”说,将本病分肝风之阴阳两证,她认为阳气虚,津液不足,经脉失养则功能异常,表现为动风。总结各医家见解,气血亏虚、肝肾阴虚和肾精亏虚等为病之本,而标实则在于风火痰瘀。

3PD的诊断

在临床上可以发现PD的早期诊断对于本病的治疗与转归至关重要。罗瑞静等〔5〕通过总结有关PD文献分析发现,PD中医症状总计有1 807条,共有151种不同的症状,其中震颤、运动障碍、姿势异常、肌强直为PD的四大主症,头晕、目眩、四肢乏力、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色无华、神呆、纳呆、腰膝酸软、大便干结、精神倦怠、自汗也较为常见;据孙斌〔6〕研究早期PD出现的首发症状的出现存在着个体差异,对首发症状的出现频率做出如下统计结果:震颤或颤抖占70.5%、肌强直或动作缓慢19.7%、动作不灵巧或出现书写障碍12.6%、步态异常11.5%、肌肉痉挛或疼痛8.2%、心理障碍如抑郁、紧张、焦虑等4.4%)、言语障碍3.8%、肌无力或全身无力2.7%、流口水与面部表情减少各占1.6%。

病史及特征性症状体征是诊断本病的关键,目前为止,尚未找到一种特异性的检测仪器或者化验检查方法来确诊PD。目前的辅助检查手段常用于鉴别和排除诊断,对于怀疑为临床早期PD的患者,可以给予适量的复方左旋多巴进行治疗性诊断,在效果明显时可以早期确诊。

4中医传统辨证分型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本原则,也是PD治疗的主要思路,刘峘等〔7〕根据125例PD患者的调查研究,将证型分为脾肾两虚证(22.4%)、肝肾阴虚证(18.4%)、脾肾阳虚证(16.0%)、气阴两虚证(15.2%)、痰热动风证(12.8%)、气虚血瘀证(4.8%)、阴阳两虚证(4.0%)、脾虚湿盛证(3.2%)、湿热内蕴证(1.6%)、肝郁脾虚证和肝火上炎证(均为0.8%),其分析认为 PD患者随早中晚期的进展而呈现不同证型,但均以虚证为本,实证为标,其中虚证呈阴虚、气虚、阳虚到阴阳两虚进展,实证则是痰热、淤血向痰湿壅盛进展。罗瑞静等〔5〕通过总结有关PD文献,其中证候名称总计198个,证型名称42个(包括兼证),辨证分型名称主要有:肝肾阴虚型、气血两虚型、痰热动风型、气滞血瘀型、肝风内动型、风痰阻络型、痰湿阻络型、血瘀阻络型。蔡定芳〔8〕将PD分为肝肾不足型和肝风内动型进行治疗,并从中医方药和针灸两方面论述其治法。

临床常见证型肝肾阴虚型,赵虹等〔9〕用补肾养肝方药(由肉苁蓉、熟地黄、山茱萸、当归、天门冬、白芍、巴戟天等组成) 治疗肝肾阴虚型PD患者,以PD综合评分量表(UPDRS)评分为观测指标, 结果发现该方可改善患者症状, 并且左旋多巴用量也有所减少,补肾养肝方治疗PD有效;气血亏虚型,章永红等〔10〕认为治疗气血两虚型PD者, 宜补养心脾之气血治其本, 方用八珍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或用人参养荣丸;气滞血瘀型,张小燕等〔11〕总结颜德馨教授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颤证经验,指出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PD,其特点是活血化瘀而不伤血,疏肝解郁而不耗气,对PD患者疗效较好;痰热动风型,张晓霞等〔12〕针对PD具体表现, 制订了“震颤当以治风为先”“强直当以解痉为行”和“病久当以扶正为先”的三个治疗原则,并指出治风当以羚羊角、天麻、钩藤、白蒺藜、全蝎、龙骨、牡蛎、防风等为主药,解痉则以葛根、天麻、天门冬、白芍、生地、穿山甲、地龙、僵蚕、伸筋草、五味子、灵芝为主药;对于病程较长的PD患者应注意扶正,当注意重剂、柔剂、补剂的合理运用。

5中药自拟方治疗

中药自拟方的广泛运用,增强了中药的临床实用性。关于经方新用的报道,郑春叶等〔13〕对60例阴虚风动型PD患者分两组进行对比研究,观察PD3号方(乌梅汤加减:乌梅、黄连、桂枝、党参)对PD的疗效,结果中有效13例(43.33%),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王文同等〔14〕自拟滋阴熄风活血汤(由地黄、山茱萸、川芎、白芍、天麻)治疗早期PD患者,治疗3个月后,观察 UPDRS 评分改变,结果显示显效 26 例,有效 28 例,无效 8 例,总有效率 86.7%。

6中药提取物治疗

汤湘江等〔15〕应用葛根素注射液为主治疗PD者31例,总有效率为97%,对比西药治疗组有效率63%,其疗效显著,并且无明显副作用。刘学文等〔16〕说明银杏叶提取物(EGB)能帮助PD患者有效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7中医针灸治疗

有学者〔17〕以“焦氏头针疗法”为基础针刺舞蹈震颤区、运动区、平衡区,临证加减,并与其他治疗手段配合使用,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PD上疗效显著。姜雪梅等〔18,19〕采用头电针取顶颞前斜线(MS6)、额旁3线(MS4)、顶旁1线(MS8)、顶旁2线(MS9)、枕下旁线(MS14)对治疗组进行治疗,与口服西药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震颤、强直、运动障碍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并发现其还可改善脑部血流量而成为头电针疗法治疗PD的机制,从而使患者病情进展减缓、症状减轻。

王顺等〔20〕在治疗PD的临床研究中,取前神聪透悬厘、前顶透悬颅、脑户透风府、玉枕透天柱、脑空透风池、风池透风池、供血,采用头部电针透穴疗法,有效率达75%,优于美多巴对照组 66.25%。田菁等〔21〕在头部电针治疗PD的临床研究中,治疗组采用取前神聪透悬厘、百会透曲鬓、脑空透风池电针治疗,配合风池透风池针刺的疗法,总有效率为80%。

徐斌等〔22,23〕说明穴位注射对原发性PD有一定疗效, 并能引起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并且其治疗作用可能与亮氨酸脑啡肽(LEK)及一氧化氮(NO)的变化有关。陈秀华等〔24〕采取治疗组在服用美多巴的基础上加用腹针治疗,穴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等,与单纯服用美多巴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腹针组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83.3%,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且腹针组副作用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其他还有如梅花针叩刺疗法,张汉樑等〔25〕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取梅花针叩击手少阳经、手厥阴经、足阳明经、足太阳经以及背部两侧的足太阳经,轻叩轻刺,再施以针刺,总有效率95.0%,尤其改善其运动功能。庄小兰等〔26〕在针刺治疗29例PD患者的观察研究中,除采用电针作为治疗基础外,也应用了刺络放血疗法,即三棱针疗法,对颈肩强直严重者进行大椎穴刺络放血,下肢强直甚者委中放血。张京峰等〔27〕用隔药灸神阙穴法治疗PD,取赵国华主任医师研制的炼脐接寿散(制乳没、人参、猪苓、荜拨、续断、厚朴、两头尖,按1∶0.5∶0.5∶1∶1∶1∶0.5配制)填满脐孔,再用艾炷施灸20壮,灸后胶布固封脐中药末。黄文燕〔28〕取眼眶周围3区上焦、8区下焦。肝肾不足、血瘀风动型加2区肾、4区肝,痰瘀交阻型加1区肺、7区脾胃,用毫针进行针刺,以定风胶囊和水木熄风冲剂内服配合使用来治疗PD,总有效率88.9%,轻中度患者中,总有效率高达97.4%。

王玲玲等〔29〕根据针灸治疗PD的临床体会, 分析了PD的治疗过程中患者诸病相兼、初证模糊、多向变化、药物干扰是影响因素。总结了针对主证,熄风止颤,根据体质,辨证选穴,针对兼证,临时变通等针灸治疗选穴范围。治疗方法中常用头针,调神健脑、刺络放血治疗顽疾的一般规律,强调了应多法配合应用,还介绍了临床所观察的针灸疗效特点及影响疗效的因素。她认为体针主穴为风池、曲池、外关、阳陵泉、太冲,配穴为肝肾阴虚者加三阴交、复溜,气血不足者加足三里、合谷,风痰阻络者加丰隆,有瘀象者加血海、地机,头针主穴位于舞蹈震颤控制区即运动区前1.5 cm处的平行线,配穴为体针的风池、曲池、消颤穴、外关、阳陵泉、太冲,亦可随证加减穴位〔30〕。

8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PD确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可发挥各自的长处,做到优势互补,提高临床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PD的研究报道广泛,王恩龙等〔31〕以养肝熄风中药(炙龟板20 g、玄参20 g、白芍15 g、杜仲15 g、天麻15 g、牛膝15 g、 枸杞15 g、熟地15 g、麦冬15 g、甘草15 g)合用左旋多巴治疗21例PD患者,对比单用西药组21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左旋多巴加养肝熄风方药组有效率85.71%,左旋多巴组有效率71.42%,疗效显著。邓颖等〔32〕说明补肾熄风方与美多巴合用对PD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9实验研究

近年来中药复方实验研究日趋增多,结果表明对PD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王海明等〔33〕实验结果证明补肾活血饮能改善PD大鼠不自主运动,促进PD模型大鼠脑组织多巴胺D2受体(DRD2)表达,提高DRD2亲和力。蔡定芳等〔34〕关于补肾养肝方剂的抗神经变性研究结果显示长期应用左旋多巴的PD大鼠可出现“生化耐受”现象,这一现象解释了为何长期应用左旋多巴后疗效减退,并显示补肾养肝方剂不仅可以改善6-羟多巴损毁导致的酪氨酸羟化酶(TH)活性和多巴胺(DA)水平下降,而且可以纠正单独应用左旋多巴对TH的不利影响,降低纹状体DA水平上调中脑TH mRNA的表达,提示补肾养肝方剂既不影响左旋多巴的疗效又可有效缓解左旋多巴对黑质纹状体的神经毒性作用。

李雪莉等〔35〕说明葛根素对PD具有保护作用,并与凋亡有关。冯建军等〔36〕等EGB能够抑制脑黑质DA能神经元的数量减少,对PD模型大鼠DA能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针灸实验研究王彦春等〔37〕等以6-羟基多巴胺制备PD大鼠模型。电针组针刺“风府” “太冲”,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T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阳性细胞数量,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电针干预可能通过减轻PD模型大鼠黑质内的炎性反应,而对DA能神经元施加保护作用。石波等〔38〕结果显示电针与小剂量锌合用对PD大鼠体内抗氧化酶系统具有协同调整作用,并可明显改善行为学和黑质细胞形态。

10评价与展望

PD是一种渐进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晚期患者会致残,目前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中医药治疗PD应定位在改善症状、延缓病程进展。在辨病基础上确立的治疗总则贯穿于治疗过程始终,有利于整体把握疗效及副作用。在存在个体差异的治疗前提下,中医药辨证论治是着眼于证候类型和病理特质,具有灵活性和合理性。中药运用处方有很大的组方空间,可多方位联合用药,具有相同功效的药物可以叠加运用,中医针灸与中药也可联合应用,增强、稳定疗效。中医药治疗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中医症候分型尚未规范化,无完善的符合中医症候要求的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中医药治疗无客观的疗效评价标准,而主要靠症状判断,存在随意性,目前为止尚无随机、双盲、大样本的中医药方面的研究。本课题组进一步丰富中医药理论和方法在临床中的运用,提高中医药治疗PD的科学性,使其疗效得到进一步广泛的肯定。

11参考文献

1孙怡,杨任民等.实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723.

2周厚广,鲍远程.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4;2(10):593-94.

3周仲瑛,李明富,金实,等.中医内科学〔M〕.第7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509.

4张建斌,王玲玲.王玲玲教授“阳虚生风”论及启示〔J〕.中医药学刊,2006;24(9):1604- 6.

5罗瑞静,何建成.帕金森病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1): 2445-7.

6孙斌.帕金森病的现代观(一)〔J〕.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2005;7(1):50-1.

7刘峘,陈彪.帕金森病患者中医证候调查〔J〕.中医杂志,2009;50(8):728-9.

8蔡定芳.帕金森病的中医治疗〔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9;9(3):233-4.

9赵虹,李文伟,高俊鹏.补肾养肝方药治疗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9):780.

10章永红,章迅,赵镇兰.常见内科病中医治(二十四)〔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5;12(6):11-2.

11张小燕,颜乾麟.颜德馨治疗颤证经验〔J〕.中医杂志,2006;47(7):494.

12张晓霞,吴之煌,冯耀辉.对帕金森病的病因病机与辨证治疗的认识〔J〕.北京中医药,2008;27(9):702-9.

13郑春叶,雒晓东.帕病3号方治疗帕金森病30例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2006;47(7): 516-8.

14王文同,刘竹丽.滋阴熄风活血汤治疗早期帕金森病60例〔J〕.河南中医,2007;27(4): 48.

15汤湘江,雒晓东,连新福.葛根素注射液为主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3):3115.

16刘学文,王倩,李继.银杏叶提取物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热带医学,2008;8(6): 977.

17王淑杰,高维滨.头针配合电项针治疗帕金森病3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11): 16.

18姜雪梅,黄泳,李东江,等.头电针对帕金森病患者纹状体区DAT显像影响〔J〕.中国针灸,2006;26(6):427-30.

19黄泳,卓鹰,姜雪梅,等.头针对帕金森病患者脑区血流量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3):305-8.

20王顺,蔡玉颖,尚艳杰,等.头部电针透穴对帕金森病患者SOD及LPO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6;26(4):240-2.

21田菁,刘波.头部电针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07;22(1):38.

22徐斌,马骋,陈国志.穴位注射对帕金森病中枢单胺类递质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 2002;21(2):1-2.

23徐斌,沈梅红,陈国志.针刺、穴位注射对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中枢神经肽和一氧化氮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4):7858-60.

24陈秀华,李漾,奎瑜,等.腹针配合美多巴治疗帕金森病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7;27(8):562-4.

25张汉樑,祝维峰.针刺治疗帕金森病运动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3;23(12):709-11.

26庄小兰,王玲玲.针刺治疗帕金森病 29 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1998;17(6):31-3.

27张京峰,孙国胜,赵国华.隔药灸神阙穴治疗帕金森病54例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5;25(9):610-2.

28黄文燕.眼针结合中药治疗帕金森病45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0;19(4):20.

29王玲玲,刘跃光,何崇,等.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思路〔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4(3):160-2.

30王玲玲.帕金森病的针灸疗法〔J〕.现代康复,2000;4(3):346-8.

31王恩龙,王健, 周鸿飞.养肝熄风中药治疗帕金森病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2):227.

32邓颖,顾锡镇,吴明华,等.补肾熄风方配合美多巴治疗帕金森病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11;29(12):63-4.

33王海明,杨明会,窦永起,等.补肾活血饮对帕金森病大鼠脑内多巴胺D2受体含量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31(11):1879-81.

34蔡定芳,陈锡群,高颖,等.补肾养肝方药对长期服用左旋多巴帕金森病大鼠黑质纹状体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1):43-6.

35李雪莉,孙圣刚.葛根素对帕金森病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2;10(1):7-9.

36冯建军,李雅丽,侯辰,等.银杏叶提取物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多巴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2(6):783-5.

37王彦春,程宇核,马骏,等.电针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黑质TNF-α、 IL-1β表达的影响〔J〕.世界针灸杂志,2011;30(3):46-9.

38石波,杨蓉,田维珍,等.电针与锌合用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一氧化氮、丙二醛等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2;9(9):27-30.

〔2014-05-11修回〕

(编辑徐杰)

猜你喜欢
左旋多巴帕金森病电针
手抖一定是帕金森病吗
保健医苑(2022年6期)2022-07-08 01:25:28
帕金森病异动症与发病年龄、左旋多巴安全剂量分析
帕金森病科普十问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04
帕金森病的治疗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精氨酸、可乐定、精氨酸联合左旋多巴不同激发试验对GH分泌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98例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
左旋多巴联合遮盖方法治疗儿童弱视102眼
中国药业(2014年19期)2014-05-17 03: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