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县农作制度改革创新方向的探讨

2015-01-25 05:01陶丽萍朱静坚
浙江农业科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缙云县茭白种养

陶丽萍,朱静坚

(缙云县农业局,浙江 缙云 321400)

缙云县农作制度改革创新方向的探讨

陶丽萍,朱静坚

(缙云县农业局,浙江 缙云 321400)

农作制度改革与创新可有效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现农业高产、良性循环、持续增收。通过对缙云县稳粮增效的几种新型种植模式及其效益的分析,探讨农作制度改革创新的方向。

农作制度;改革创新;种植模式;方向;缙云

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内容。对传统农作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可有效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并可持续增加经、饲、禽、鱼、食用菌产品数量,保证质量,满足社会的需求。遵照农业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通过种养结合、水旱轮作及其配套技术,对土地的时、空进行科学配置,形成耕地的复合生态生产系统,拓展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让一亩农田发挥二亩、三亩的作用,使有限的耕地生产出更多的优质农产品,以实现农业高产、良性循环、持续增收。

1 农作制度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的1978-1985年,缙云县广大农民为解决温饱问题,开展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多熟耕作制度,粮食总产和人均粮食达到较高水平,在耕地减少和人口增长的情况下,达到了年人均粮食310 kg的水平,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这个阶段经济作物发展迟缓,粮经比85∶15左右,农业总产值增加不快。1986-2000年,粮经结合的多熟耕作制度得到发展,经济作物面积快速增加,经济作物产量增加约5倍。粮食播种面积及其产量逐年下降,粮食3熟制比例随同减少。该阶段主要农作1粮1经模式:油菜-晚稻,元胡-晚稻,席草-晚稻,西瓜-晚稻;2经1粮模式:鲜食蚕 (豌)豆-鲜食玉米-晚稻,马铃薯-辣椒-玉米。由于熟制的变化,使粮经比变为75∶25,农业总产值增加4倍多,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2001-2007年农作制度向种养结合多熟制发展,粮经比调减到2003年的55∶45,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快速上升。各地积极探索种养结合的多样化农作制度,取得明显的增收效果,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涌现出如茭白田养鱼养鸭,香菇与稻轮作,幼龄果 (林)套种蔬菜,田园 (桑、茶果、竹)土鸡共育等新型农作模式。从2001-2004年的4年时间,种植业产值和农业总产值都翻了1番。但是,由于经济作物的大量发展,粮食生产总量减幅较大,到2004年只有69 851 t,仅相当于1985年的56.2%,而人口仍然在不断增加,对粮食安全问题带来隐患。因此,从2004年开始,连续多年浙江省政府1号文件都强调稳定粮食生产,缙云县也坚持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使粮食总产得到稳定和一定的恢复,畜牧业和高山蔬菜等经济作物稳定发展。

通过农作制度的不断优化,缙云县在人口增长和耕地减少的情况下,能在有限耕地上,保障粮食生产稳定,增加经济作物和畜 (禽)、鱼等产品的生产量,满足人民生活对丰富的优质农产品需求,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农作制度创新是农民增收的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丰富农产品供给的需要,更是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改善的需要。

2 几种新型农作模式及其效益

2.1 贝母-甜玉米-水稻连作模式

贝母-甜玉米-水稻连作是药、粮兼顾,水旱轮作的高效栽培模式。利用各种农作物的不同生产周期,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环环相扣,大大提高了单位土地产出率,既提高了农民收入,又不影响粮食生产,真正达到了千斤粮万元钱的目的。水旱轮作还有效解决了贝母等中药材连作障碍问题,该模式在浙江磐安、缙云壶镇一带种植,收益好,在浙江、上海、江苏、江西等有贝母生产传统的地方,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该模式茬口安排是,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在单季稻收割后,尽早进行免耕或翻耕作畦播种贝母。选用优质高产中短生育期的玉米品种在3月20日左右播种,采用拱棚育苗,4月中旬移植于贝母行间。5月贝母采收后加强玉米管理,6月下旬到7月上旬玉米收获上市后及时灌水翻耕插秧。水稻5月20日播种,两段育秧。

2.2 稻-菇轮作模式

水稻与香菇轮作是一种生态高效的新型种植模式,其基础是温度互补和营养需求的相辅相成。水稻大田栽培季节为5-10月,利用较高温度季节,而11月到翌年5月的非水稻生产季节正适宜需求低温的香菇生产。香菇残渣可加工为优质有机肥还田作水稻肥料。水旱轮作,既减少了香菇栽培过程中的病虫和杂菌,又可改善土壤通气性,提高水稻产量,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充分利用冬闲田增加一季香菇收益,产值增13.5万~15万元·hm-2。

2.3 茭白、鱼、鸭生态立体种养模式

针对每年只生产1季茭白的茭白田,具有丰富的水资源、生物食源、生长空间和时间等条件,运用生物控制原理,开展茭白田生态立体种养。利用生物有效控制茭白虫害和无效分蘖,促进茭白健壮生长,推进茭白生产无害化进程。比非立体种养田块增茭白效益0.84万元·hm-2,同时茭白田还可产出优质田鱼 1 500 kg·hm-2和野外放生鸭225 kg·hm-2,增加鱼、鸭收益1.65万元·hm-2。茭白于 9月采用母茭秆扦插,提倡宽 (120 cm)窄 (80 cm)行栽培,为鱼鸭生长创造有利空间,2月投放单尾重35~45 g鱼苗4 500尾·hm-2,5月放养鸭苗180~225只·hm-2。茭白在突破叶鞘露白时及时采收,田鱼在250 g以上视市场行情逐步捕捉上市,鸭子一般在9月待只重达1 kg以上逐步捕捉上市。

2.4 油菜-春玉米/夏甘薯连套种模式

这是油、饲、粮连作套种的一种新型旱作种植模式,比老三熟小麦/春玉米/夏甘薯增0.78万元· hm-2,是高矮杆及匍匐茎间套种的一种较有效方式。油菜可选用浙双72、沪油15等品种,于上年10月中下旬直播,采用宽窄行栽培;春玉米宜在4月中旬营养钵育苗,待5月上中旬油菜收获后移入窄行内;夏甘薯于3月下旬地膜育苗,6月上旬扦插在玉米宽行内,与玉米形成共生。

3 农作制度创新工作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3.1 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增加投入

要把改革和完善农作制度作为一项事关 “三农”的战略性,系统性工作来抓。营造良好的创新工作氛围,不断增加资金投入力度,促使有更多的力量投入到农作制度创新中去。要加大宣传力度,发动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特别是把基层的乡镇农技员和广大农民、科技示范户发动起来,形成合力,要发扬当年搞粮食三熟制那样的精神和作风,依靠科技创新,推进农作制度创新。创新农作制度要与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相结合,过去的农技推广体系是分割的,管种植的、畜牧的、食用菌的、水产的都是不同的技术员,现在新的农作制度实施的是粮经结合、种养结合,要注重培养一专多能,多业结合的综合型农技人才,推动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向综合服务方向改革,以适应农作制度创新要求。要善于发掘、总结和推广农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农作制度新模式、新技术、新经验。

3.2 正确把握种植业间、种养业间的关系

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要立足农民增收目标,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畜禽、水产养殖,从纯粮高产型转变到以优质水稻为中心、高产高效、节约循环、安全生态为目标的种养结合、粮经结合、水旱结合、用地养地结合多种形式。改传统种植业与养殖间接联系,为农田中的直接结合;改传统种植业内部大田粮油作物与水稻复种,为高效经济作物及设施栽培,发展大棚多茬经济旱作、食用菌与水稻复种轮作,克服旱作的连作障碍;改传统家禽圈养笼养喂饲方式,为实施粮、饲、草、禽、畜相结合,促进节粮节本增收;改传统坡旱地单一经营,为分层复合经营,发展竹、林、旱、桑四园与畜禽及菜粮相结合,提高土地产出率。使农业生产这个复合群体,在土地、时间、空间得到充分利用,使传统的耕作、栽培、饲养技术得到发展和创新。

3.3 倡导生态和经济的双重效益

注意构建自然资源开发、生物资源利用和人为干预的和谐统一,达到物尽其用、地尽其力、人有所为,形成不同类型的产业链。力争生产过程的废弃物相互利用,达到农业生产无污染。在农作制度创新中,把种好水稻放在重要位置,水稻在环境上有很好的 “湿地效应”,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生生物,拦蓄洪水,补充地下水,同时水稻也是最高产的粮食作物,大力发展水稻生产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避免过度集约的动物饲养和过于专业的种植业经营,否则会使畜禽粪便处理和有机肥施用都造成困难,导致许多养殖区畜禽粪便排放和大田生产区连年专施化肥造成氮素污染,不仅影响品质,还对农居环境和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3.4 注重高效种植模式及其配套技术的跟进

首先是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和生产环境来创新种植模式,其次是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技术跟进,才能使新的耕作制度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耕作措施上要强调地膜、秸秆覆盖种植,以防肥水流失。施肥上要采取集中深施,浅层条施或点施,避免面施。多熟间套作物的播期既要根据作物品种本身对物候期的特定要求,又要根据全年多熟间套作物衔接的整体要求,从全年多熟的高产稳产出发,按照间套作物适宜共生期,使作物整个生育期适合于当地气候条件。要避免因接茬不当造成空间利用不足或利用过度,有效协调各季作物共生矛盾,实现全田皆绿,四季常青,终年有收。技术上要把握高秆作物采用直立紧凑型,下层作物要应用平展型,叶型要求上层细叶、下层大叶,上层细叶有利于透光,下层大叶能有效截获群体内光照,采取高窄矮宽种植方式。

3.5 合理配置畜禽场与田园山地

要维持种养业的合理平衡,必须使农作物或牧草产量与牲畜的饲草料需要量相配套,还要消纳畜禽产生的粪尿量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特别是不得污染水源。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在重新进行国土资源利用规划时,考虑在田园里、山林中 (尤其是桑茶果园)安排一定比例畜禽场,就地就近变废为肥,就近获得畜禽饲料。要发展新的种养制度,一是要明确畜牧业用地指标,列入农业用地总体规划,按照畜牧业发展现状,在农业用地指标内,每年划出一定面积作为畜牧业专项用地指标。二是合理选择畜牧业用地,按科学发展观要求,兼顾生产发展和生态保护,牧场选址要求不会对城乡居民、水源等环境造成污染,一定种植面积允许饲养一定量的畜禽。在做好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应允许在耕地、山地、园林中建畜禽场。

[1] 孙健,杨新琴.农作制度创新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J].浙江农业科学,2006(4):469-472.

[2] 杨福隆.试论湖南农作制度改革的方向与策略 [J].湖南农业科学,2000(3):8-9.

[3] 朱静坚,周慧卿,王升台.贝母-甜玉米-水稻栽培技术[J].科学种养,2014(5):74-75.

[4] 朱静坚,周子奎,王鹏.茭白、鱼、鸭生态立体种养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03(4):62-63.

(责任编辑:张才德)

F 321

A

0528-9017(2015)04-0550-03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0434

2015-02-15

陶丽萍 (1966-),女,浙江缙云人,农艺师,从事农业推广工作。E-mail:952522897@qq.com。

文献著录格式:陶丽萍,朱静坚.缙云县农作制度改革创新方向的探讨 [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4):550-552.

猜你喜欢
缙云县茭白种养
太湖茭白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难以忘怀的江南味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紫薇小学五(6)羲之中队
“黑心”茭白
长了黑点的茭白就不能食用?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缙云县团结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