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分析

2015-01-25 03:31安高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2期
关键词:典型心肌梗死心肌

安高华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分析

安高华

目的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148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148例患者按照症状不同被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及其他部位疼痛,50%患者心电图呈现非Q性心肌梗死,97.3%患者出现心肌酶升高现象。采用合理治疗后, 患者中治愈116例(78.4%), 死亡32例(21.6%)。结论了解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 采用相关辅助方法进行检查诊断后进行及时治疗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心肌酶;心电图

急性心肌梗死通常是因冠状动脉斑块发生破裂, 血栓形成, 使得冠状动脉产生闭塞性, 血流无法持续而引发, 存在较明显危害性, 死亡率极高[1], 所以对于疾病进行及时诊断治疗可以有效减少死亡率。但是因为20%~30%患者并无较典型临床症状及特征, 从而引发误诊漏诊, 错失最佳治疗时机[2]。本文选取148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分析其临床特点并进行治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48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其中男102例, 女46例,年龄37~80岁, 平均年龄(72.3±3.6)岁, 其中38~45岁14例,46~60岁42例, >60岁92例。具有冠心病史患者78例, 合并糖尿病史患者16例, 合并脑梗死患者16例。

1.2 临床表现 本文所选取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如下:①消化系统表现:患者中50例存在较为明显消化系统病变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等, 经身体检查显示剑突下存在压痛感, 腹肌紧张。因此被误诊成急性胃炎者20例, 急性胰腺炎者14例, 急性胆囊炎者6例, 胃肠痉挛者6例, 外科急腹症者4例。②呼吸系统表现:患者中46例存在明显呼吸系统病变症状, 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喘憋, 有的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被误诊成支气管哮喘者20例, 喘息性支气管炎者17例, 急性支气管炎者9例。③神经系统表现:患者中有32例出现明显神经系统症状, 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上肢无力麻木、神志不清、嗜睡等。被误诊成脑血管痉挛者12例,脑梗死者8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者5例, 高血压脑病者4例,低血糖者3例。④循环系统表现:患者中有26例出现明显循环衰竭症状, 临床表现为皮肤苍白、湿冷等。被误诊成体位性晕厥者12例, 急性左心衰者11例, 低血容量克休者3例。⑤异位疼痛表现:患者中20例出现异位疼痛症状。按照疼痛位置差异, 被误诊成牙龈炎者12例, 扁桃体炎者8例。

1.3 心电图及心肌酶谱检测 患者经心电图检查显示急性Q波性者74例、Q波性心肌梗死者74例。在临床中非Q波性心肌梗死主要表现为ST段出现较为显著降低现象, 伴R波呈现进行性下降的ST段抬高, 伴ST段降低的T波倒置、T波电交替、QRS增宽、R波增高等现象。其中频发性室性早搏者46例, 室性心动过速者24例, 房性早搏者16例, 窦性心动过缓者10例,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7例, Ⅱ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梗死部位:前间壁并前壁42例, 前间壁、广泛前壁各36例, 下壁并后壁14例, 下壁、下壁并前间壁各10例。心肌酶谱显示在148例患者中,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乳酸脱氢酶同工酶1(LDH1)呈现显著上升者144例(97.3%)。

1.4 方法 所有患者均及时予以常规治疗方法, 卧床休息、吸氧、心电监护等, 并根据患者情况予以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扩张冠状动脉和营养心肌等药物治疗。分析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2 结果

本组148例患者经治疗, 治愈116例(78.4%), 死亡32 例(21.6%)。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中是较为常见的一类内科病变, 因为患者冠状动脉突发性呈现完全性闭塞, 使得动脉血供快速下降, 从而患者心肌发生坏死、缺血、损伤现象, 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剧烈心前区疼痛、心电图变化、血清心肌酶上升等。而且因为此疾病较为快速发病, 症状较严重, 而且病情变化速度快, 患者预后质量差, 死亡率高, 且此疾病极易使得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休克等不良症状, 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特别在最近这些年, 我国人口老龄化上升较为明显, 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提高,所以了解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 并制定合理治疗方案, 对于改善临床症状, 增加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作用[3]。

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主要临床特点为:患者若未出现胸痛症状, 往往存在既往糖尿病史, 合并末梢神经炎或者心脏自主神经纤维变性断裂, 其水平明显降低或完全消失, 导致传导阻滞现象, 引发疼痛;老年患者极有可能在痛觉神经功能明显减弱情况下, 使得疼痛阈值明显提高[4], 或由于冠状动脉病变呈现严重化, 导致侧支循环过于丰富, 极易导致局灶性梗死, 引发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症状, 其临床表现有心力衰竭、呼吸困难等, 使得胸痛症状被彻底掩盖, 导致漏诊误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梗死前, 尤其老年患者存在脑动脉硬化及供血不足症状, 在心肌梗死出现时, 存在心律失常或心输出量减少现象, 脑组织缺血或缺氧, 造成患者出现脑血管病相关临床症状, 如头昏、头痛等, 类似于精神行为异常症状, 有的还会存在缺血性脑卒中症状, 极易误诊成脑血管病。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异位性疼痛时有可能表现在咽痛、颈痛、牙痛、腹痛与左肩部疼痛等多个部位[5]。有的臂丛神经痛症状会放射至下颌部与咽部, 导致牙痛或咽痛症状。心脏感觉纤维在进入脊髓以后, 可与上腹部脏器感觉纤维聚合在同一脊髓神经元内, 经过同一途径进行上传,心脏感觉冲动在传入大脑与大脑皮质后会产生腹痛感。而且迷走神经传入感受器几乎全部处在心脏后下壁的表面, 心肌出现缺血或缺氧症状时, 迷走神经受到刺激, 引发腹痛, 临床中表现为突发性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 极易误诊为急性胃肠炎。

综上所述, 了解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 可以及时对病变进行准确诊断治疗, 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1]梅秀娟.26 例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和治疗.中国保健营养,2013,13(4):1791.

[2]王建清.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分析60例.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5):44.

[3]周缨.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分析.河北医药,2010,32(24):56.

[4]关晖勇.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分析.医学信息,2011,24(6):2305.

[5]张嘉宁.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分析.中国医药导报,2010,7(26):15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2.021

2014-10-30]

466000 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急诊科

猜你喜欢
典型心肌梗死心肌
用最典型的事写最有特点的人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典型胰岛素瘤1例报道
高盐肥胖心肌重构防治有新策略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伴有心肌MRI延迟强化的应激性心肌病1例
干细胞心肌修复的研究进展
典型催开百花香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