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镜清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实践经验活化与原创优势科技资源的联结
胡镜清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屠呦呦研究员因其研发青蒿素挽救了世界范围内数百万人的性命,荣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桂冠,用中医药给世界奉献了一份大礼,也给了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
刘延东副总理在2014年1月16日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医药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国家卫生计生委王国强副主任指出:“中医药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要领域,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力。”在抗疟药研发陷于困境时,屠呦呦研究员从中医经典宝库中找到了创新的灵感。而包括《肘后备急方》在内的中医药宝库,可贡献给世界的,岂止是药物!脱胎于中国古代东方文明的中医药理论,及其指导下的中医诊疗实践,反映了中国先贤对生命健康认识的智慧,注重从整体观、系统观的角度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已经并将继续为维护人类健康做出贡献,无疑是一座极具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富矿。正如张伯礼院士所指出的:“中医药学虽然古老,但其理念并不落后,符合先进医学的发展方向。国内外长期实践已经反复证明,现代生命科学所遇到的诸多困难和挑战,将从中医药学中找到解决的思路和方法。”“我们要充分认识中医药理论与实践对当代医学发展的启示作用和贡献,我们对中医理论要自信,要自觉应用中医药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中医药在医药卫生保健中的贡献度;通过科学研究,实现中医理论的自立、自强,发扬光大。”
青蒿素从提取到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新药,经历了严格的现代制药研究流程。可以说,青蒿素成果是传统医学和现代科技携手合作的产物,是中医药有效利用现代科技的结晶。正如屠呦呦研究员指出的:中医药是宝库,但拿来就用还不够!单是西医或者单是中医,很难取得如此重大的成果。屠呦呦研究员获奖后,学界有声音在争论青蒿素到底是中医还是西医的成果,焦点在于“应用了现代科技手段”是否就不是中医了。其实古代中医药学从不排斥“舶来品”,在几千年中医药学的发展历史中,应用当时先进的哲学、科技以及汇入外来文化和药物,是中医药学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乃至创新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为什么用肉眼看到的才算中医,用显微镜看到的就不算中医?为什么复方才算中医,提取药用成分就不算中医?为什么辨证论治才算中医,辨病论治专病专方就不算中医?我们应该以平视的心态和客观理性的认识,充分发挥两种医学体系的优势,共同为促进人类健康服务。
从中医发展史来看,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充分继承吸收了其他学科甚至的优秀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进一步打开中医药这一伟大的宝库,在充分汲取古人智慧的同时,就要充分借鉴和利用包括西医在内的现代科技方法,使其为我所用,从而实现协同创新,多元发展,最大限度发挥和彰显中医药原创优势。
实践永远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及归宿。中医理论的创新,依托于临床实践中细致的观察和认真的提炼。而理论的归宿,也必然是回归到临床中,指导新的医疗实践活动的开展。解析屠呦呦研究员研发青蒿素的过程,反观中医基础研究自身,提示我们,临床实践经验及其活化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不竭源泉。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在当代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模式下,新的临床经验、新的诊疗方法、技术与手段层次不出,深刻反映了当代中医临床实践的原貌,这些就应该是也只有它们才是当代中医理论创新最鲜活、最直接、最原创的源头。我们除了一方面要注重经典医籍的学习,更要关注当今临床实践,从中总结、发现规律。
屠呦呦研究员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但这株小草是根植于中医药土壤中的。临床实践经验的活化,是发挥中医药科技资源原创优势的重要切入点之一,现代科技方法的应用是重要的催化剂,但其繁荣昌盛的根本背景和联结面,更应该是中医药理论的认知与创新发展,相信惟有后者才能承载更多的惊喜,带给我们更大的冲击力。
R2-03
A
1006-3250(2015)10-封三-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