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金娜,苏 颖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长春 130117)
《脉药联珠》学术价值述略*
聂金娜,苏 颖△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长春 130117)
《脉药联珠》由清·龙柏编著,其以联珠之法旁搜博采,上言脉症,下联方药,补缺前人之论;药性食物一一分考,补充本草之缺。全书组方临证抽更变换,寓去古存新之意,而在临证中又能诲人以规矩,便于初学者之进境,实为习医者临证之必读。现述略其学术价值,以启后学。
《脉药联珠》;学术价值
《脉药联珠》全称《脉药联珠药性食物考》,由清·龙柏(佩芳)撰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全书共8卷,《脉药联珠古方考》(简称《古方考》第1~3卷),《脉药联珠药性考》(简称《药性考》第4~7卷)及《脉药联珠食物考》(简称《食物考》第8卷)。现以馆藏清嘉庆丙子年醒愚阁刻本为主本,参考上海江左书林民国间石印本,对其学术价值述略如下。
《脉药联珠》认为兼脉之要须识主宾,提出“兼脉主宾邻会”之论。对于浮、沉、迟、数四部主脉,其所兼之脉,甚者是宾,合时为会,相似为邻。如数沉之脉,数脉为主,沉脉为宾,促脉为邻,滑脉为会,临床主内热。而对于他脉兼病,于此推寻虽千变万化,但不出五行之理,须学者留心。《脉药联珠》总结脉有四要,又有四因,而对于主宾邻会之说,却积古未明,亦作“兼脉有主宾邻会诀”,补缺前人之论。
《脉药联珠》以28脉中浮、沉、迟、数为纲,用联珠之法将方药联于脉,纲目井井,条分缕析,便于学者捡阅。其中浮脉部无沉牢及伏共25脉,收载古方68首;沉脉部无浮及革共26脉,收载古方85首;数脉部无迟与缓,而革牢为一诀共26脉,收载古方66 首;迟脉部无数共27脉,收载古方79首。其详论古方出处、主治、组成、加减、使用注意及煎炼之法等,以备考识。
《脉药联珠》不遵古方,不订分两,不立汤名,欲使学医者知脉理之必精,审古方之必变通,分两必随时以斟酌,于脉症轻重缓急之间,而得君臣佐使之宜。其临证抽更变换,寓去古方而存新法之意。
3.1 治法组方,察神形体质
《脉药联珠》提出治病不能胶柱定弦、泥古方而治今病,对于治法先后及组方,宜察人之神气盛衰、形体强弱等。如浮革脉条中指出,若形体素旺、色肉不衰,现是脉者,乃风湿相搏为病,宜以疏泄开导,则邪去脉复,勿得以伤精败血为论;若形体既羸,精神疲弊,则宜补宜和,宜以加减行之。如沉结之脉,主积甚而阻隔脉道,当先治痰积以使气畅脉舒。在下痰积之时,提出“当看其人之形体强弱”,而后采取“或下之即补,或补之再下,或补泻兼施”的治疗方法。如隐君滚痰丸在应用时应“量人强弱加减用之”;张仲景附子理中汤在应用时根据“今昔人异,权度不同”,认为药物剂量应“量人体气、病势用剂,自不可泥古方之分两也”。
3.2 和脉应变,勿泥古方
《脉药联珠》提出学者在临证选药组方时,应和脉随机应变,随症加减,勿泥于古方之说。如沉短脉条中指出,沉为积症,短属气病,临证时应根据沉短脉的有力、无力,察其积之寒热、脉之滑涩的不同,随症加减用药组方。故脉之有力者先调气行积为要,无力者可竟用补气之剂。临证又宜察其积之寒热,脉之滑涩随症加减,寒则加肉桂、吴萸、川椒等类,热则加黄连、栀子、黄芩等类,痰加南星、川贝等类,血积加归尾、红花、桃仁等类。如对于沉紧之脉,须辨大小虚实滑涩,则寒热内外之疾有别,用药悬殊,学者总宜察神问症而合脉随机应变为得,断不可泥定板法为也。即脉沉而紧者寒病在内,宜温之散之;沉紧而兼滑实者恐有肠痈等症,则未可用前方,当以清凉解毒排脓为要。
3.3 主兼不同,治法有间
《脉药联珠》指出,由于主兼脉的不同其对应的治法各异。如沉迟脉以沉为主脉,以迟为兼脉,而迟沉之脉以迟为主脉,以沉为兼脉,二者主兼不同,故其对应的治法各异。沉数与数沉与此同理。即原文曰:“沉迟者,主内寒积滞,迟沉者,主外寒内积,学者于此当详辨之,毋以沉迟与迟沉为雷同也,浮数等部亦有分别”;“又或阳甚而里虚之症,治法与此不同,详于数沉之条,是以沉数及数沉脉虽似,而治法有间”。即对于主兼脉不同的治法,在于学者究心详辨,才不至有误。
3.4 脉位不同,君药有别
《脉药联珠》原文指出,兼脉出现在左、右及寸、关、尺部位不同,主不同病症,且归属于不同脏腑,治法用药当按何经用何药为君,体现了中医药性归经的理论。如沉芤条曰:“然在两寸见芤,即当吐衄,两尺见,则当便溺,两关见,或吐或便,如右寸见,乃肺家血,左寸见,乃心家血。右关见,乃脾胃血,左关见,乃肝与小肠之血,两尺见,乃大肠膀胱之血,治法当按何经用何药为君,于药性考检查,不致有误也。”
4.1 痰之为病,当先治气
《脉药联珠》沉滑条中提出“治痰当先治气”的理论,并认为治气即是清火。原文曰:“夫沉为郁,滑为痰,无力为虚,有力为实,而痰之为病,异变百出,先除其本,则百症俱消,而治痰当先治气,治气即是清火,此中奥妙,学者宜通百症可以类推也。”此观点也是“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观点的体现。由此可见,《脉药联珠》对痰饮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已有认识。
4.2 痹分气血,方药各异
《脉药联珠》重点论述了痹症的病位、分类及治疗方药,提出痹症的分类应注重部位和气血两个方面,认为痹症的表现虽在皮脉肉筋骨五体,而病源却在肺心脾肝肾五脏。其中,心肝痹说明病多在血分,肺脾痹病多在气分,若骨痹属肾经则是精气大亏而气血兼病。并根据痹在气分与血分的不同,提出治疗方药各异。即原文曰:“如血分痹,宜四物合五积散治之,气分痹宜四君合五积散主之,再以引经之药,斟酌君臣佐使,以抽添补泻之法,或半补半泻,或六补四泻,或七补三泻,又在学者临时会意。至骨痹一症受病既深,精脉既坏,十难愈一,若脾胃尚健,犹可施治,然七年之病,非三年之艾不能瘳也。”
《药性考》宗李濒湖《本草纲目》正条,但“删繁缉要,去误存实”。其依据浮、沉、迟、数四提纲,按草、藤、木、水、土、金、石、禽、兽、鳞、介、虫、人、服器、造酿类15部共载药3148味,外补遗193味。各药均采用“四言诀”形式述其功用主治,后附简注,以明用法、形态、品种等。眉批中又介绍药用部位、基原形态、产地、炮制等内容。当药品有一物数名及古今方土异称时,恐知此失彼,故于目录下备载别名,不独便于医学考识,亦(删除可)为文人咏物之助。
《本草纲目》草部分山草、湿草、芳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又附杂草,而蔓草与藤不分别,是其缺也。《药性考》将蔓草类一分为二,另出藤部以别之。其诸草虽并为一,而仍按山、石、湿、毒、芳、水、蔓、蔬、谷、杂次第编叙,不致紊乱,而亦便于查阅也。
《脉药联珠》将蔬、谷、果、肴,飞、潜、走、叫之肉,凡生民常食者皆归于食物考;非人常食之物概归药性考,如桃李之仁、橘柚之皮、藕节和荔核等类也,以别药与食也。药品之草、木、蔬、果,五谷之花、叶、根、茎、仁、实、枝、皮,禽兽鳞虫之皮、毛、骨、肉、胆、血、肝、肠,虽一物而分于浮、沉、迟、数及食物考五门之中。虽觉散漫,而于目录各部检查亦是简便,不致混淆。《食物考》品味逐物以详辨,按照水、火、五谷、造食、油、造酿、蔬菜、百果、茶、禽、畜、兽、鳞、介、盐15部,共收载食物1106味,外补遗98味。
综观《脉药联珠》全书,其以浮、沉、迟、数为纲,用联珠之法联药于脉以启后学,又提出“兼脉主宾邻会”说,补充前人之论。据人神形之盛衰、脉象之变化、主兼之不同、脉位之不同等,认为临证组方选药应抽更变换,去古方而存新法。提出“痰之为病当先治气”观点的同时,也认为痹症方药治疗应首分其气血。对于药性食物一一分考,详而不漏,补充本草之缺。总之,全书理论精于阴阳消长之微,细至于饮食物类之众,无不详明考证,按类分条,便于学者捡阅。其对现代研究脉象理论、古方应用及临床辨证论治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龙柏.脉药联珠[M].清嘉庆丙子年醒愚阁刻本.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书.
[2] 李时珍.本草纲目[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欢迎订阅2016年《中国针灸》杂志(月刊)、《针刺研究》杂志(双月刊)
两刊均为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主办的针灸学术权威期刊,均已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权威学术期刊,《中国针灸》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全面报道国内、国外针灸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针灸》报道以临床为主,介绍临床有效治疗方法、专家经验、特色疗法等,提供继续教育培训、技能培训、学术会议、医疗药品器械信息。《针刺研究》报道以基础研究为主,反映针灸机制探讨最新进展及研究现状。实为针灸科研、医务工作者及针灸爱好者订阅之首选。广告经营许可证:京东工商广字0030号。
2016年《中国针灸》杂志每册18元,全年216元,邮发代号:2-53;《针刺研究》杂志每册25元,全年150元,邮发代号:82-171。在全国各地邮局均能订阅。
如当地邮局订阅困难者,请直接与《中国针灸》杂志发行部联系。地址: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邮编:100700,电话:010-84046331,010-64089349。E-mail:zhenjiuguangfa@aliyun.com
R241.4
A
1006-3250(2015)10-1211-02
2015-01-1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2010G08)-古籍《脉要联珠合刻》整理
聂金娜,女,医学硕士,从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与研究。
苏 颖,女,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Tel: 043186172314,E-mail:misssuying@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