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霄
(南阳理工学院,河南南阳 473000)
从络病学探讨乳腺增生的辨治机理
张霄
(南阳理工学院,河南南阳 473000)
乳腺增生是育龄期女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本病易复发,可增加乳腺癌发生的危险性,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有独特优势,尤其是络病学的兴起为本病的辨证论治开辟了新的思路。故就乳房生理、病理特点及乳腺增生的疾病特点与络病学相关性进行探讨,认为乳腺增生具有络病特点。从络病学角度探讨乳腺增生的病因病机,认为正虚是乳腺增生发病的根本,气滞、痰凝、血瘀是乳腺增生的主要病理环节,为发病之标;而乳络阻滞则是乳腺增生的病机关键,而对于本病的治疗则应遵从通补结合原则。
乳腺增生;络病学;病机;治则
乳腺增生症是乳腺实质的良性增生性疾病,是育龄女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据统计,其发病率约占育龄妇女的30%~50%,占乳腺疾病的3/4,其发病仍呈上升趋势[1]。本病易复发,可增加乳腺癌发生的危险性,临床多采用内分泌治疗方法,虽有一定疗效,但停药后易复发,副作用明显。中医学将本病归属于“乳癖”范畴,对本病的治疗有独特优势,尤其是络病学的兴起为本病的辨证论治开辟了新的思路。
络病学是在继承中医脏腑经络理论的基础上,以络病理论为指导,分析、研究各种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的病理特点,并据此提出治疗原则和治疗方药的临床学科,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2]。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初步形成了络脉及其证候学的雏形,奠定了络病学说的基础。汉代医家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首创活血化瘀通络法和虫蚁搜剔通络法,对络病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推动作用。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明确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以及“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等观点,开创了络病学说研究的新领域,揭示络病分虚实、总以络脉阻滞为特点,认为其主要病变为络中气滞、血瘀或痰阻,并创立理气、祛痰、化瘀、补虚等通络之法,从而形成了较系统的络病理论,堪称是络病学说的集大成者[3]。
络病是以络脉阻滞为特点,以脏腑功能障碍为临床表现的一系列病证。本文就乳房的生理特点及乳腺增生的疾病特点与络病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2.1 生理特点体现“以通为用”思想
乳房位于胸中,为乳汁流通的管腔,受脏腑经络、气血津液所养,在“肾-天癸-冲任”生殖轴的协调作用下完成各种生理功能。乳房位于胸中,为“宗经之所”,为多条经脉交会之所,如足厥阴肝经上贯膈,布胸肋,绕乳头;足阳明胃经贯乳中;足太阴脾经络胃上膈,经乳外侧;足少阴肾经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支脉入胸中而与乳联;任脉循腹里,上关元至胸中;冲脉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而经络“行气血,营阴阳”,可见乳房与脏腑经络联系密切,经络之气条畅则乳房得以滋养,功能得以正常发挥;若乳房经络不畅,气机升降失常,气虚则痰生,气逆则痰壅,气滞则痰阻,气结则痰凝,血行不畅则凝而成瘀,瘀血痰浊相互胶结聚于乳络,终致乳腺增生。此外,乳房与女子胞在生理上共同依赖于“肾-天癸-冲任”性生殖轴的调节。正如《外科医案汇编》:“冲任为气血之海,上行为乳,下行为经。”而乳房的结构为中空管腔,以通调疏泄为要,应属奇恒之腑,而腑者实而不能满,故而应遵从“以通为用”的原则。
2.2 疾病特点体现“久病入络”思想
本病病程长,病情易反复,且情志内伤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曰:“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初如豆大,渐若棋子;半年一年,二载三载,不疼不痒,渐渐而大,始生疼痛。”可见本病发病之初多因情志不畅、气滞肝络,日久脏腑气机失调、气血失和,导致痰、湿、瘀蕴结,阻滞乳络,终成痞块。正如叶天士所云:“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本病临床以乳房肿块和疼痛为主要特点,而这些临床表现多与气血郁滞、水湿凝聚日久导致乳络痹阻有关。
2.3 基本病理改变具有络病特征
由于络体细小,分布广泛,分支众多,易迂曲,所以一旦邪客脉络则易影响络中气血的运行及津液的输布,进而产生气滞、血瘀、津凝等病理变化。正如《灵枢·百病始生》所言:“其著于输之脉者,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壅。”乳腺增生是以腺泡上皮、导管上皮及纤维结缔组织的一种或多种组织增生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疾患。司富春等[4]将乳腺增生进行中医证型和用药分析,发现乳腺增生的证型比较集中,肝郁气滞、冲任失调、气滞痰凝、痰瘀互结、气滞血瘀为其主要证型,共占75.35%;而证候病机要素以气滞、痰凝、血瘀为主,共占84.55%。由此可见,本病的主要病理改变具有络病学特征。
乳腺增生的发生、发展、变化是由于情志、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以及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沿络脉侵袭,致使肝气郁滞、痰凝血瘀、正气亏虚,导致乳络阻滞,日久形成乳癖。气滞、痰凝、血瘀、正虚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使本病反复难愈。其中,正虚是乳腺增生发病的根本,气滞、痰凝、血瘀是乳腺增生的主要病理环节为发病之标,而乳络阻滞则是乳腺增生的病机关键。本病的病性是本虚标实,其发生发展是一个因虚致实、因实而虚、虚实夹杂的过程[5]。
3.1 正气亏虚是乳腺增生发病的根本
冲任二脉起于胞宫,其气血上行为乳,下行为经,故而本病的发生与冲任二脉息息相关。正如《圣济总录》曰:“妇人以冲任为本,若失于调理,冲任不和……则气壅不散,结聚乳间,或硬或肿,疼痛有核。”而冲任二脉隶属于肝肾,肝藏血为女子先天,肾藏精为先天之本,肝肾不足、精虚血少则冲任失充,络脉无以充养则乳房必然受累[6]。此外,乳头属足厥阴肝经,乳房属足阳明胃经,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气血不足,均可致络脉空虚并累及乳络。《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若此时邪气乘虚而入,又阻碍气血运行,加重局部络脉损伤,络愈虚则邪愈滞,邪愈滞则络愈虚,形成恶性循环,使本病更加难以治愈。诚如《临证指南医案》所云:“至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7]”故而正气亏虚、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是乳腺增生的发病之本。
3.2 气滞、痰浊、瘀血蕴结乳络是乳腺增生的发病之标
因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故气滞病变多与肝密切相关。气滞可影响津血运行,形成瘀血、痰饮等病理产物,而瘀血痰浊的形成又可加重气滞,终致气滞、痰凝、血瘀蕴结于乳络,发为乳癖。正如陈实功《外科正宗》所云:“乳癖乃乳中结核……多由思虑伤脾,怒恼伤肝,郁结而成也。”而许建成[8]亦认为,乳腺增生基本按照“气滞-气滞痰凝-气滞痰凝血瘀”逐渐加重的过程演变。《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皆生于气。”因此,以气滞为先导,渐致痰凝、血瘀等相兼为患,就成为乳癖发生发展的关键。
络中承载着由经脉而来的气血,随着络脉的逐级细分使在经脉中线性运行的气血流速逐渐减缓直至面性弥散渗灌,并在络脉的末端形成津血互换和营养代谢的场所,当病邪侵袭络脉伤及络气,使络气郁滞导致津血互换障碍、津凝为痰、血滞为瘀,痰瘀作为病理产物阻滞络脉,形成痰瘀阻络的病理状态[9]。
乳络阻滞是乳腺增生的关键病机,而络以通为用。正如清·余听鸿在《外科医案汇编》中指出:“治乳症,不出一‘气’字定矣……无论虚实新久,温凉攻补,各方之中,挟理气通络之品,使其乳络疏通……自然壅者易通,郁者易达,结者易散,坚者易软。”故而通络法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大法。然而,就本虚标实而言,正气亏虚,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是乳腺增生形成的基础,也是乳腺增生发病之本;以气滞为先导、痰凝血瘀相兼为患,是乳腺增生的发病之标,是乳络阻滞形成的始动因素;而络虚邪恋则是本病病情反复的重要因素,故在上述病机基础上,我们认为叶天士的通补之法,即补虚通络是乳腺增生的主要治则。补虚扶正,调养肝脾肾三脏,时时顾护正气,使络脉中的气血恢复出入自由、充盈满溢的正常状态,有利于抗邪外出、防止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堆积损伤络脉,亦体现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的中医学思想。通络以畅通络中气血、通达经络、减少病理产物的堆积,使乳房气血流畅则瘀可解之,郁可畅之,结可散之,痛可消之。在补虚的基础上适时祛邪,可以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辨证使用疏肝解郁、化痰散结、活血化瘀等治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1] 刘馨.疏肝化痰消癖散与乳块消片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的疗效对比[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2] 吴以岭.络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40.
[3] 雷燕.络病理论探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2): 18-23.
[4] 司富春,刘亚丽.乳腺增生中医证型和用药分析[J].2010,25 (148):448-453.
[5] 司徒红林,陈前军,林毅.乳腺病学术思想与经验心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6] 吕晶武.补肾调周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4.
[7] 王丽,周冬梅,王莒生.从络病理论探讨白癜风辨治机理[J].中医杂志,2013,54(23):1996-1998.
[8] 许建成.疏郁散结汤治疗乳腺增生病140例[J].河南中医,2011,31(1):39-41.
[9] 吴以岭.络病病机探析[J].中医杂志,2005,46(4):243-245.
R271.44
A
1006-3250(2015)10-1229-02
2015-01-18
张 霄(1983-),女,河南人,助教,医学硕士,从事中医内科的临床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