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阳,张勇,张蓓,唐佩
(1.湖南科技大学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2.明德洞井中学,湖南 长沙410116;3.湖南科技大学 区域地理研究所,湖南 湘潭411201)
有效教学问题的研究源于20 世纪初的教学科学运动,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的。高效教学是基于有效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教学工作的终极目标之一[1]。目前中小学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教学时间不断延长,教学效率则在低位徘徊,因此,我国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与高效课堂有关的教学问题是: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高效教学,达成师生双方面的减负增效,这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已逐步树立了有效教学的理念,也试图构建一种有效教学的框架。钟启泉等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进行了解读,并将有效的教学过程分为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三个阶段[2];李炳亭等撰文对高效课堂进行分析解读[3-4]。在理论上,有效教学向高效教学发展。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已在实践中逐步总结经验,福建南靖二中蔡贵林对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从师生关系、教学情境设置、联系实际、教师终身学习等方面开始总结[5];苏州大学金燕则从有效教学内涵、理论与实践、现状分析、依据原则、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6]。
对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进行实践性研究,不断拓宽课堂教学策略,革新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教学设计,探索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课堂教学方式,初步建立学生高效学习、教师高效教学的教学策略的实践体系应是当务之急。如何实现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最大吸收率、师生在教学互动过程中的最高达成率,达到促进教学工作、减负增效、高效教学之目的,真正实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目标是极其值得研究的问题。2012年,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审核批准了以笔者为负责人的“初中文综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项目,本文以此为契机,尝试对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进行探索,以期为地理课堂高效教学提供有益的实施方案。
第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13年,新课程实验的探索使人们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中非常关键的一环,教学改革的成功不应该只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革新,而应该主要体现为教学的实际效果。
第二,初级中学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对于发展迅猛的城郊初级中学来说,学校和教师都在努力改变学校落后面貌,力争上游。就现已成为长沙市高中五朵金花的明德中学初中部而言,如今已建成为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基础建设不断加强,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教育教学方面,近几年先后去杜郎口、许市等学校参观学习,不断反思如何激发后进学生学习潜力、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取得了显著实效,中考合格率不断攀高,质量立校成为全校共识。
第三,教师提高的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重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积极地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去,是教师专业提升的重要途径。
第四,学生学习的需要。目前,由于课堂教学不当,课堂教学无效和低效依然存在。主要反映在学生学习时间长、负担重、效率低、压力大,厌学情绪浓,这与尊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格格不入,因而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则显得更加必要。
通过长期课堂调研、问卷调查、师生走访、文献查阅和校际交流活动,发现初中地理课堂确实存在低效的若干现象,其原因也各不相同。
第一,低效和无效教学的种种现象。其一,课业负担繁重,准备不充分,挥霍课堂教学时间。地理教师课业负担很重,除通常多达15 节课/周以上外,还要参与教研活动和其他各种学校工作。由于任课多,加上新任教师对教材不熟,准备不足,教学时考虑不周密,毫不吝惜课堂时间,影响教学节奏,导致课堂效率不高,学习成绩靠加班加重学生负担来保证。在各科都抢占学生休息时间情况下,一方面加重了学生负担,另一方面也无法保证教学成绩。其二,拘泥于教材,不敢有所创新,不敢突破教材的束缚。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以本为本,对教材中一些教学资源不能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创造性使用,依旧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层面上。其三,没有有效的措施,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由于生源上的问题,有很多学困生,学生学习兴趣普遍较差,没有有效的教学策略无法提起学生兴趣,达到高效的目的。其四,没有全面照顾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学习。上课为了赶进度、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或进行交流时,大多是选择成绩好的来回答,表扬能力好的学生,后进学生往往被冷落、忽视。
第二,低效和无效教学的原因。其一,缺乏学习效率意识。注重时间的抢占,忽视教学的高效。即使教师们亦普遍认为地理是副科,上课不讲求效率,挥霍课堂时间,仅靠考试前与其他学科争抢时间来达到取得较好考试成绩的目标。其二,缺乏学习结果意识。注意进度的完成,忽视目标的达成。上课时数不多,地理教师普遍注意追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而无视了三维目标的达成。其三,缺乏学习感受意识。注意知识的灌输,忽视学习的情感。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十分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达成,而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总是忽视这一目标的存在,甚至不注重过程目标,不让学生自己通过学习过程得出结论,甚至直接讲结论,意图达到所谓的高效。
在教学实践中课题组以行动研究法开展研究活动,发现一堂课以一个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不仅使课堂内容完整,又简化了教学内容,便于开展学生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双主作用。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上要别出心裁,一定要注意抓住主干知识,设计一个能够覆盖本节绝大部分知识点的问题作为本课的中心问题,一节课的教学全部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因此,中心问题的设计尤为关键,它是一节课的核心和灵魂所在。
以建构主义为指导、以问题为中心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可分为四个步骤实施(如表1 所示)。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及教学策略的运用应有所差异。
表1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学环节表
在问题提出阶段,即课堂导入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出问题。引出问题的方式有多种,我们从新课程的理念和地理课程标准出发提倡两种导入方式:一是从生活导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也是长沙市雨花区开展生命教育、明德本部开展三生课堂教学研究的要求。二是从情境导入,创设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这个情境之中,再提出问题,引入教学。情境的创设务求真实,可以虚拟,不要创设虚假的情境。
教学策略上多采用抛锚式教学。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到实际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问题,而不是听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在实际情境中一旦确立一个问题,整个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就被确定了。长沙市2011年片断课特等奖第一名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方向》一课,主要采用了以抛锚式教学为主的方法,课堂导入过程设计了一个学生双休日在学校附近的湖南省植物园里采集标本迷路找不到回校的路,从而产生了一个帮迷路学生找方向的任务,确立了“方向”学习的目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又结合生活与教材内容不断抛出更多问题,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知识、完成了练习,达成了教学目标。
在问题探究阶段,一是强调探究,要真正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去探究;二是强调自主,不要教师越俎代庖,一概包办,而要让学生自主探究,让课堂生成变得丰富多彩。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学生分组学习,分配学习任务,个别指导。在学习当中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搭建支架,让学生攀上支架自主探究,而不是将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方面则是自主探究式学习,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准备展示学习的成果。
这一环节多采用支架式教学策略。支架式教学为学习者建构一种对知识理解的概念框架,促进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因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它是根据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对较复杂的问题通过建立“支架式”概念框架,使得学习者自己能沿着“支架”逐步攀升,从而完成对复杂概念意义建构的一种教学策略[7]。湖南省2011年地理现场课一等奖第一名教学设计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水资源》一节的教学中主要运用了支架式教学策略。整个一堂课在抛出如何解决水资源短缺这一核心问题之后,帮助学生搭建了一个学习的总的脚手架,即沿着水资源短缺这个中心问题,展开一条主线,即水资源来龙去脉的主线(降水→河流湖泊水→水资源短缺→农业、工业、生活用水);抓住一对主要矛盾,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安排学生展开四个课堂活动:供水一方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用水一方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在学生活动中,让学生分组自主探究,主动发表意见,而教师只是在学生产生困难时再帮助搭建支架。
在自主探究到一定程度时,学生可自主发表看法,或交流成果,教师做一个集中点拨,引导学生回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上来,将知识内容作一个总结。总结可以在一个集中的阶段进行,也可以穿插在问题探究阶段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当中。
深化问题阶段,即在学生对基本知识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把握、课堂的基本知识问题已经解决的基础上,对问题进一步深化,教师要做的是集中点拔,学生达成的是巩固迁移。
按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情况采用随机进入教学策略。学习者通过多次“进入”同一教学内容将能达到对该知识内容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每次进入都有不同的学习目的,都有不同的问题侧重点,多次进入的结果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8]。如在《西北地区》一节的教学上,先放一段视频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知识,再对西北地区的基本知识内容采用板书填写的形式,让学生分组学习,最后随机进入课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逐个解决;学生遇到需要查西北地区知识内容时就必需随机进入课件来解决,教师则对知识内容加以点拨,帮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又如《季风气候显著》一课,将主要知识点放在对“风调雨顺”这一成语的深入理解上,增加了课堂情趣,也使学生能随机进入到对任一个字的理解之中,根据课堂的生成,教师可以随机从“风调雨顺”任一字进入学习。
四个步骤哪一个步骤占主要地位、分配多少时间要根据教学内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中国的水资源》一课,笔者把主要部分放在第二步学生自主探究上,《西北地区》一课则把主要部分放在第四步深化问题上。这是因为内容不同,教学策略也有所不同。这些教学策略灵活运用到教学之中后,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学生自主性提高,课堂生成不断丰富,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堂课以一个问题为中心分步展开教学,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以上是笔者对以问题为中心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研究教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也不必拘泥于教学模式、按部就班,其实创新才是推动课堂教学的不竭动力。
通过融合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理论,在对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低效、无效教学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在生源基础不好的情况下,教学要能把握学生认知心理规律,因材施教,要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减少教学的讲授量,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要有选择性地讲授,不能面面俱到,要让学生学到终身有用的知识,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提倡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不断改进地理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可从三方面来进行:其一,开展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的研究,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必须珍惜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保证课堂时间一定是学习时间。进一步推行集体备课,在个人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同年段同学科的教师进行交流与探讨,把握每一节课的重难点,明确教学目的,探讨课堂结构的设置、环节的安排,特别是对如何灵活使用好教材、激活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探讨。在教学设计方面和作业设置方面要加强研究,切实保证高效。其二,把握认知心理和思想教育规律,保证学生学习高效。大力开展认知心理和思想教育规律的学习,建立“用教材教”和“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其三,加强多媒体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切实增强学生学习感受。提高教师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在当前的课程体系中,教材作为一种文本,已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了。教师不仅要掌握教材内的知识,还应依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寻找学生生活情景的切入点,并对教材中的具体情节作适当的调整、改编,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问题来导学,从而拓宽和活化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柯玲,朱正元.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现状的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93 -96.
[2]钟启泉,崔允淳,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陈杰.高效课堂读解的六个维度[J].江苏教育研究,2010(12b):15 -17.
[4]刘惠霞.对打造高效课堂的深度剖析[J].学周刊,2013(11):193.
[5]蔡贵林.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J].学园,2014(3):87.
[6]金燕.新课程实施中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7]吴锦程.浅谈支架式教学[J].学科教育,2003(6):29 -32.
[8]姚青.技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1(58):156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