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译 / 梁庆沙
印度河滨学校的建立源于母亲和儿子的一段对话。一天,年轻的设计师母亲偶然看见儿子的作业本上有一个大“红叉”,问儿子:“你知道你为什么错吗?”儿子茫然地说:“我不知道。”母亲思考了“红叉”背后的含义:学生不知道自己因何而受到否定,如果他留在学校里,将会受到更多不明原因的否定,这会阻止他成为一个快乐的人,也会阻碍他形成健全的人格。
于是这名母亲让儿子退学,自己在家中为他上课,并邀请邻居的孩子来听课。逐渐地,这个“家庭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多,2001年,这位母亲在印度的亚美达巴德创立了河滨学校。
这位母亲叫吉兰·贝儿·瑟吉,她是一位印度设计师、教育家、教育改革者,也是一位社会企业家。她是河滨学校以及全球孩童创意行动挑战的创办人。她也发起了“每个孩子都是主人翁”的社会运动。
吉兰生于一个设计师家庭,爸爸是印度著名的工业设计师,他设计了印度本土制造的第一个车床。吉兰在印度国立设计学院取得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学位。毕业后,她开始从事餐馆设计工作,过去的设计师一般只负责室内装潢的设计,吉兰善于创新与思考,她还从食物的呈现、餐馆的娱乐,甚至是与顾客的互动方面来着手她的设计。
因为设计思想与经验对她长期的熏染,吉兰是一个敢于说“不”的人,当她的孩子上学之后,她对印度一般学校里不友善而严苛的氛围实在难以忍受,最终走上了“设计”教育的道路。
河滨学校建立之初只有27位学生、7位老师,到2013年已经逐渐发展到了374位学生、56位老师。河滨学校上课时不用教科书,课程经过设计,让孩子学习如何思考及解决事情,而非已知的事实。她希望培养出对万事好奇、更有能力达成目标的孩子,帮助孩子学习人生最宝贵的课题,也就是建立“我做得到”的自信心,让孩子知道“解决生活周遭的问题”不是不可能。
虽然不再做设计师,但是设计思维却已然融入血脉,延伸到她的教育事业。她于2009年发起的全球计划“全球孩童创意行动挑战”在2011年9月赢得了世界设计大奖——INDEX设计奖。
河滨学校的教育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活力,深受学生欢迎,但也有家长担心耽误数理化等正课的学习。可是在超过2000个学校参加的印度全国学科检定考试中,河滨学校学生的成绩却超越印度十大明星小学,数学、英文和理化皆是如此。
这一切,河滨学校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河滨学校的教师训练营有一个经典培训,培训师要求学员脱下自己的鞋子,随便挑一双别人的鞋子穿上,在规定的时间内跑到终点。老师们在慌乱中随便穿上一双超大码鞋、高跟鞋或其他,狼狈地跑到终点。培训师告诉大家,这就是传统教育模式,让学生穿上不合脚的鞋子,却要让他们在规定时间内跑到同一个终点,这是不合理的。
在河滨学校,学生年龄跨度很大,从3岁至18岁都有,涵盖了从学前班、幼一、幼二到十二年级(类似中国的幼儿园小班至高三)。河滨学校希望学生不将学习视作任务,而是“旅行”。为了让各年龄段的孩子都有适合自己的“旅行”路线,河滨将“旅行”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感知”。学前班至二年级的学生就处于这个阶段,他们像白纸一样清爽干净,能迅速吸收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学校做的事情就是带他们接触身边的人和环境,感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学前班的学生罕维尔回忆了2013年3月的“自然行走”课内容:
“我们在学校后面的河岸边散步……我们唱歌……后来在水里看到了黑色的怪兽,它很胖,头上插着两把梳子,老师告诉我们这种动物叫水牛。老师让我们学数数,水牛一共有3头。老师让我们猜猜水牛在做什么,艾丽达说他们在洗澡,萨尔曼说他们在游泳,我觉得他们只是想走到河的那边去。后来有几个同学走不动了,大家就停下来坐在路旁。老师让我们回忆了一路上看到的东西,然后叫大家讲故事。我不会讲故事,我妈妈就替我讲了一个布娃娃的故事。”
第二阶段是“尽我所能”。这个时候的学生已经有足够的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老师要帮他们制订可行的学习策略,激励学生独立学习。
给出已知量参数,对式(8)进行程序实现(编写成像程序),进行重力异常成像:选取剩余质量m=200,不同中心埋深z为35m、75m、150m。得到成像结果(图2)。
三至七年级的学生处在第二阶段。南迪尼夫人来到三年级的教室里告诉大家,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美味”。南迪尼夫人首先给孩子们放映了一部好莱坞的电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看见荧幕中五颜六色的糖果和巧克力,学生们都很开心。南迪尼夫人不失时机地拿出很多糖果色的吸管,跟电影里那些糖果的颜色一样。夫人拿起十根,告诉大家,这是“10”,并让每个学生都捡起10根吸管,让10个学生凑在一起,就成了“100”,“如果有10组10个学生,每人都拿着10根吸管呢?”夫人看着台下的学生,问出这个问题,并转身在黑板上写下“10×10=100,10×10×10=?”学生们在本子上仔细地演算着,学会了连乘法。
接下来是表演时间,学生们分组,每个组选取电影中一个片段进行模仿表演。大家把桌椅拼成各种形状,模拟巧克力工厂里的各种设施,每一个学生都努力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然后是烹饪课,既然看的是关于巧克力的电影,课上要做的当然是巧克力。老师带来可可脂和模具,每个学生分到一块材料,将其融化,并用模具做成各种形状。
八至十二年级是第三阶段,这时的主题是“加强能力”。学生到了这个阶段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学习者,有了一定的学习和交际能力,可以自己解决一些因自我和周围环境变化带来的问题。这个时候的学生还要思考自己的未来:我毕业后要去哪里?要做什么?于是八至十二年级的学生主要准备IGCSE(国际中学教育普通证书,获得该证书的考试由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局主持,考试方式包括口试、实验及可选择性的科研项目。这个考试全世界14~16岁的学生可以参加,是剑桥全球测试的一部分,其证书受到大多数英系国家承认)考试,主要学习英文和数学,以及另外64个可选科目的内容,包括印度语、历史、化学、物理、地理等。十一至十二年级的学生则主要学习如何与国际接轨,为参加其他国际文凭考试做准备,主要活动有交换生计划、国外科研考察等。
考虑到将来很多学生会进入国际大学从事国际贸易研究,河滨学校请来国际贸易专家沙宾德拉沙先生,他和十年级学生们围坐在黑板旁,给学生讲解自己以前遇到的金融案例,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萨莎老师是他们的英语老师,她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为2~3人,每个小组围坐一圈,分别扮演生意人、赞助商、中间人,让他们进行模拟商业对话,说服对方为自己的产品投资。经济学课更好玩,这节课讲的是垄断经济,舍尼老师带来经典游戏“大富翁”,当骰子显示几点就走几步,如果走到某一个玩家所有的位子上,他就可以向投骰子的人收取高昂的费用,获取垄断利润。
老师们非常重视课堂教学,他们会在开学之前做好计划,用有趣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科学知识,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公民意识,让他们学会平等待人、尊重别人,成为一个能够约束自己并帮助别人的人。
学生也有自己的想法。每天的午餐时间是学生聚餐思考的时间,大家端着饭碗坐在花台旁,探讨学习方法,谈论今天上午学习的内容有什么不解之处、该如何解决、是否需要向老师求助,以及今后该如何改进。
任何一位来到河滨学校的参观者都惊异于学校没有校长室,吉兰校长在学校的楼梯间用几张桌椅围出一个小空间,作为办公场所。吉兰这样解释自己的“开放式”校长室:“我作为校长,必须让学生随时能找到我,我才能及时给予他们帮助。”除了办公亲民以外,她还坚持每天上课,了解学生的第一手学习情况。她说:“如果我不亲自授课,我就无法得知我们的教育政策是否适合学生。”
为了让学生知道更多关于这个世界的一切,河滨中学开拓了一个“河滨咖啡”项目,定期邀请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各领域的专业人士来与学生们交流。请来的嘉宾包括地质学家、骨科专家、演员、艺术家、其他学校的校长等。吉兰校长坚信这些专业人士会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受,让学生了解专业领域,帮助他们找到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
较高年级的学生在身体和心智上,更能通过“知道”去“做到”一些事情。
五至七年级的学生经常到野外露营,通过野外行走,分组携带食物和寝具、炊具等,学习如何进行团队合作。学生在河流中学习辨认水生生物,在山岩上学习辨认岩石,在森林中探索,在沙滩上进行球类活动、奔跑,这一天学到的东西不比在学校教室里少。
九年级的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参加公益活动,承担社会责任。他们来到城市的盲人学校,与30个盲人女孩成为朋友。为了让他们的盲人朋友更加了解自己,他们轻轻抓住盲人女孩的手,让她们触摸自己的面部,通过“亲密接触”,让盲人了解自己的长相,拉近彼此的距离。为了帮助盲人学校改善学习环境,河滨学校的学生们自发走上街头,通过卖自制的花生、纸杯蛋糕等为盲校募集资金。
吉兰校长希望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己,并希望他们多尝试,甚至允许他们犯错、失败、跌倒,然后用爱去陪伴他们反思、成长。吉兰校长说:“教育最重要的是提供选择,让学生知道自己可以成为改变世界的那个人。”虽然学生们的学习实践看似十分有限,更多的时间则在外面玩耍,但河滨学校的成绩十分优秀,每年有很多学生进入印度、英国的顶级大学深造,并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台湾某中学有一群来自阿里山邹族的学生,他们离开部族太久了,以至于不会唱自己部族的歌谣。学校了解此情况后,发动学生开始“DFC计划”。首先去寻找线索,大家在图书馆找到一首邹族的传统歌谣Sakio。然后大家去寻找会唱这首歌谣的人,他们走访了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与老师,回到山中部落问原住民,最后在山里找到一位会唱此歌谣的老奶奶,向她学习了唱法。这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学生们用录音机录下歌谣,并抄下乐谱,编成吉他曲,四处传唱,还将录音带送给同学。现在教会部落里年轻的百余位族人都学会了这首几乎失传的歌曲。这就是风靡全球的“DFC计划”活动之一。
DFC计划——设计改变,最初的源头就是印度河滨学校。
吉兰校长致力于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公民意识,她认为孩子是社会的一部分,是世界的未来,她发起的“每个孩子都是主人翁”运动曾获2008年美国Ashoka基金会援助。2010年3月,她受邀参加TED大会,向全世界的教育者传播“设计改变”的思想,这个全球最大的孩童创意行动,吸引了世界上40多个国家超过250万名学生参与。
“设计改变”活动需要参与者完成四个任务:感受、想象、实践、分享。
河滨学校曾在五年级学生中发起一个“反对童工”的DFC活动。首先是让学生感受,学校请学生帮附近一所寺庙加工祭祀用的香,每天工作八小时。孩子们只在工厂里坚持了两个小时就觉得腰酸背痛。于是他们开始思考,该如何发挥自己的力量改变这一现状。他们想到了去说服身边的人,于是他们先从家人、朋友入手,向大家讲述自己在工厂里的亲身体会;然后走上街头,向政府、工厂、公司的工作人员呼吁,不要雇佣童工。当孩子们发现,通过自己发自肺腑的喊声,大人们改变了想法和做法,就觉得十分有成就感,就会忘记劳累,继续努力将这件事情做下去。
河滨中学最著名的改变,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的城市变成印度首座儿童爱心城市。亚美达巴德是一个传统的城市,街道拥挤不堪,马路上车水马龙,人们行色匆匆,孩子们感觉到在这样的水泥森林里,缺乏安全感,缺乏玩耍的空间。于是河滨学校200名学生,结合城市其他学校3万名学生,共同发起“付出的喜悦”活动。
他们在学校和几个公益团体的支持下,花了一周时间,走进市政厅和警察局,希望政府机构能为孩子们开辟一个自由的场所,同时来到公司、市场、工厂,告诉成人自己作为孩子的感受,请他们提供一些支持,又来到出版社、报社、电视台讲述自己的感受和期望。
在孩子们的努力下,从2007年开始,亚美达巴德市有了全印度第一条条纹由花朵构成的儿童斑马线,城市每两个月就举办一次“封街活动”,当天下午4点到7点,往日最繁忙的街道暂停车辆通过,在宽阔的街道上举办游园会,孩子们在里面溜冰、玩耍、观看表演等,交警们将车辆引入其他的道路,保证孩子们免遭打扰。
吉兰校长将孩子们这次疯狂的举动搬到TED演讲上作为DFC活动的成功案例,她说:“每个孩子幼小的身体里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孩子是社会的一分子……现在城市照顾了孩子,将来,孩子会回报这个城市。”
目前,DFC已经发展为“全球孩童创意行动挑战”,引导全世界中小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寻找社会问题,思考改善方法,并付诸实践解决问题。
DFC四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