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群,高 鹏
古田地处福建省中北部,闽江支流古田溪的中下游,是宁德市的辖县,早在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就已建县,原属福州都督府,曾为福州十邑之一,唐开成年间归属宁德地区,境内山峦连绵,溪流纵横,自然风光秀丽。古田作为一个千年古县,历史悠久,积淀丰厚,具有独特的区域文化特质,有着“文化之乡”的美称,但是 1958年为了建设古田溪水电站,整座古田老城区淹没在浩瀚的翠屏湖底,除了原位于古城吉祥寺内的吉祥寺塔被文物专家迁往新城区松台狮公山外,其余古迹都默默地伴随着古城陪葬了。古田旧城原有5座塔,但只有吉祥寺塔被成功迁移出来,作为千年古城唯一留存的建筑标志,如今已位列福建十大名塔之一。吉祥寺塔做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是研究古田建筑、雕刻、宗教以及地方史的宝贵文物,反映了北宋时期宁德乃至福州地区的人文状况。
据史料记载,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禅僧妙惠在古田旧城三保后街兴建吉祥寺,并在寺内建造一座石塔,命名为吉祥塔,距今已有 1036年的历史。传说吉祥寺塔原先所在的地理位置属于风水宝地,附近有一口终年水源滚滚、井水清澈的“吉祥井”,饮用之后会延年益寿,生活美满,因此周边百姓经常在此取水。吉祥寺塔在元大德和明成化年间曾重修,后因雷霆震撼,塔身欹斜,民国 24年福州雪峰寺主持圆瑛法师又捐募修复,1958年迁移到狮公山时,重新进行了安装,1984年福建省政府拨款增建八角石构护栏,目前整体建筑保存完好(图1)。
图1 吉祥寺塔
图2 须弥座
吉祥寺塔为浑体花岗岩石砌仿木结构楼阁式实心建筑,通高 25米,八角九层,从下往上由台基、须弥座、塔身、塔檐和塔刹组成,塔身布满浮雕,每一层八面均设佛龛,整体造型既淳厚古朴又端庄清秀,在我国众多宋代古塔中独具风格,其建筑设计、施工技术及雕刻工艺,堪称福建楼阁式实心石塔的经典之作,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与艺术价值,1961年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吉祥寺塔挺拔修长,出檐舒缓,雕饰丰富,是一座造型精美的佛教建筑,有着独特的建筑艺术特征,代表了福建楼阁式实心石塔的最高成就。
1.宽大台基坚固稳定
吉祥寺塔须弥座下方为两层八边形宽大素面台基。第一层较矮,每边长3.2米,周长25.6米,高度只有0.1米,第二层向内略有收分,每边长3.15米,高0.51米。如此宽大的台基使得塔身非常坚固稳定,又增加塔的高度,具强烈的视觉效果,颇有肃穆庄严的宗教气氛。
2.三层须弥座层次分明
吉祥寺塔塔基为三层须弥座叠涩收分砌成,第一层须弥座自下而上分别由下枋、下枭、束腰、上枭、上枋构成,总高度0.81米,其中束腰每边转角为四节竹石柱,其余八面无雕刻。一层须弥座下枋每边长2.50米,上枋每边长2.40米,束腰每边长2.35米,高 0.37 米。第一层须弥座与第二层须弥座之间还有一层高度为0.17米的基座。第二层须弥座由下向上为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上枋组成,总高度0.94米,底部八个边角用剔地法雕饰蝙蝠形琴角式底足,两足之间为2.16米,束腰边长1.93 米,高0.34米,上枭和上枋边长2.03 米。第三层须弥座由下枋、下枭、束腰和上枭等构成,底边边长1.88米(图2)。
三层须弥座主要起了三个方面的作用。①使塔身更加稳固。由于吉祥寺塔塔身较长,如果只做一层或两层须弥座,塔身就不够稳定,三层须弥座使塔体重心向下,可坚固塔身。②增加塔的高度。吉祥寺塔是中型塔,周长有限,因此影响到塔的高度,建三层须弥座,可以增高塔身,即使在远处也能看见。③视觉上的美观作用。总之,三层须弥座稳重大方,使塔更加高大,有着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增强了艺术审美效果,突出了佛教至高无上的宗教精神。吉祥寺塔这种三层须弥座塔基,层次感分明,具有相当成熟的建筑技术与设计理念,在福建古塔中独一无二[1]。
我国最早的须弥座出现在山西大同云冈北魏石窟,是一种上下出涩,中为束腰的工字形基座,后经过代代相传,不断完善与丰富,之后引伸至建筑便成为一种华丽的基座,而直到五代之后,须弥座才开始大量作为塔的基座,吉祥寺的三层须弥座真实的体现了宋代佛塔的建筑风格。
3.正八边形平面简洁均称
吉祥寺塔采用简体结构的力学原理,平面为正八边形,形态简洁均称,这是我国古塔较为普遍的形制。因八边形的边缘线较为曲折,平面内角为120度,每一边立面对地基的压力均衡,较利于抗震,如地震时受力面积大,能够均衡分散震波,比四边形和六边形结构更不容易被损坏,而且八边形塔外壁的角度较为缓平,能削弱来自任何方向的风力,减轻塔身承受的风压,便于抗御强风。因此,把吉祥寺塔建成正八边形,能保证塔的整体稳定性,增强了对风力和地震横波的抗受能力。
如果从科学角度看,圆形塔应该更有利于抗震防风,吉祥寺塔建成八边形而不是圆形有其更深层的原因。首先,八边形塔符合我国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地上建筑多以方形而不是圆形存在。再次,八边形塔符合我国古代建筑重视方位的风水学观念,如果是圆形塔就无方位而言。最后,把塔建成八边形符合偶数为阴,单数为阳的“阴阳五行说”,既“纵为阳,横为阴,阴阳结合,阴阳一体”的思想观念[2]。
因此,八边形的吉祥寺塔是以古代造塔技术和经验为基础,给人一种敦实、敬畏、神圣之感,深刻地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4.曲线形塔檐优美灵巧
中国古建筑最突出的形象特征之一就是流畅优雅的大屋顶,吉祥寺塔借鉴了木建筑屋檐的造型与装饰,做出翬飞式,单层叠涩出檐,出檐短而灵巧,塔檐中间平直,但两端做成翘起的挑角,形成优美的曲线,美观大方。塔檐上刻出檐子、椽子和瓦垄,每个檐面刻有筒瓦,工艺严谨,结构规整,给人以轻盈挺秀之美感,使塔身有凌空欲飞的态势。可以看出,吉祥寺塔的塔檐已具备明显的木构化特征。而且,吉祥寺塔的出檐较短而不深远,说明设计者为了突出和强调塔身的整体造型和精美的浮雕,有意缩短塔檐纵深的长度。
唐代古塔塔檐大都造型比较平直、呆板,到了五代和北宋初期,塔檐才开始出现曲线造型。像吉祥寺塔塔檐中间平直而两端翘起的塔檐往往出现在五代及北宋初期的佛塔上[3]。
5.金字塔塔身挺拔刚直
吉祥寺塔塔身挺拔刚直、装饰华丽,犹如一根擎天柱,拔地刺空,风姿峻然。塔的第一层至第九层塔身面宽与高度逐层收分递减,形成下宽上窄的建筑样式,使得整体外轮廓形成角锥形,类似于加长版的金字塔形状,这样有利于把各层的重量传递到下一层,使整体的重心向内倾斜,增强了塔结构的坚固性,给人一种神圣、威严之感。吉祥寺塔塔身的外轮廓凹凸有序,造型活泼清秀,颇具南方楼阁式塔秀丽瘦长的特点(图3)。
综上所述,吉祥寺塔承袭五代和北宋古塔的基本特征,形制朴素稳重,造型风格别具,建筑艺术独特,整个塔体犹如一支铁笔穿云一般竖立,在福建楼阁式实心塔中独树一帜,体现了福建宋代石构建筑技术的高超水平。
图3 塔身
图4 武士
吉祥寺塔身自下而上布满了300余幅精美的雕刻,分别有人物、动植物和符图等图案,这些浮雕原本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宗教教义,但起到了美化塔的作用。
1.人物雕刻肃穆风趣
吉祥寺塔的人物形象有武士、官员、高僧与佛菩萨圣像等。
吉祥寺塔第一层塔身八个转角分别雕刻一尊护法武士,这些武士动态各异,表情丰富,有的右手插在腰间,左手紧握石锏;有的左手抓着腰带,右手高举乾坤圈;有的双手抱拳;还有的手握利剑横在胸前,个个显得威武雄健,雄姿英发(图4)。塔身第一层佛龛两边还雕有高僧、官员等形象,均显得幽默有趣,有的高僧扛着一把芭蕉扇;有的拿着扫帚;有的肩背禅杖;有的双手合十,其中有一名官员双手握着朝板,仿佛正在朝堂之上(图5)。吉祥寺塔每一层塔身每面有一拱形或方形佛龛,内供奉一尊菩萨像,其上方刻有伏虎菩萨、地藏菩萨、圆通菩萨等文字,注明佛龛内菩萨的圣号。另外,塔身第六、七层佛龛两边还塑有神将,有的拿着铁锏,有的握着大刀,显得威风凛凛。
吉祥寺塔的人物雕刻虽然数量不多,但既有佛教肃穆庄严的气氛,又具民间风趣横生的意味。
2.动物雕刻栩栩如生
吉祥寺塔的动物雕刻有狮子、麋鹿、仙鹤、灵龟、龙与凤凰等瑞兽。
塔的第二层须弥座束腰分别雕刻狮子、麋鹿、仙鹤与灵龟,其中,狮子造型最为突出。狮子为传统吉祥动物,象征威严与权力,历来受到佛教的推崇,具有保护佛法的作用,被人们赋予消灾辟邪的人文含义,佛塔中往往都有狮子的形象。吉祥寺塔须弥座的四只狮子中有三只狮子作戏球状,嘴巴咬着彩带,神态既勇猛又温顺,特别是南面的一只石狮威风凛凛,嘴巴紧咬彩球的飘带,头部宽大而浑圆,眼睛炯炯有神(图6)。吉祥寺塔上的狮子有护卫佛教的含义,但却以狮子戏球的造型出现,显得亲切可爱,因此又有祈求吉祥如意的民俗内涵。吉祥寺塔共雕有三只麋鹿,均位于须弥座束腰上,其中两只鹿悠闲地趴在草地上玩耍,嘴里含着灵芝,另一只则站立在草坪上低头觅食。麋鹿代表吉祥如意,民间往往以鹿为吉祥、长寿的象征,并赋予其超凡的威力。鹿还代表王位,《六韬》曰:“取天下若逐野鹿”,得鹿者得天下,失鹿者失天下,所以,鹿不仅是神兽,而且是王权的象征,代表国家繁荣昌盛,而且与官员俸禄的“禄”同音,体现了永享禄寿,加官进爵,这也体现了古田当地官员们浓厚的儒家思想(图7)。
图5 高僧
图6 狮子
图7 麋鹿
图8 仙鹤
鹤是长生不老的仙禽,是民间喜用的吉祥瑞兽,鹤与长寿永生、羽化升仙、平安祥和等寓意相伴随。吉祥寺塔须弥座上有两幅仙鹤图,均站立着长鸣,体态轻盈、举止有节(图8)。龟寓意长寿,南北朝时期已经有“龟鹤齐寿”的古钱。吉祥寺塔须弥座束腰上一只乌龟浮雕,伸着长长的脖子在水中游动,活泼可爱。相传龟鹤皆有千年寿,人们同时在吉祥寺塔上雕刻龟与鹤,代表祈求健康长寿的愿望。吉祥寺塔第四层佛龛两边还有龙和凤凰的形象。龙与凤凰也是中国主要的吉祥物之一,在福建一些佛塔上经常出现它们的身影。吉祥寺塔的瑞兽浮雕,姿态栩栩如生,充满活泼感和韵律感,体现了宗教寓意和民风民俗,古田的官民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在这些可爱的瑞兽上[4]。
3.花卉、符图等雕刻质朴灵动
吉祥寺塔的花卉雕刻有莲花、石榴等,符图有方胜、“卍”字等图案。
吉祥寺塔第二层须弥座束腰共有四幅花卉图案,分别为莲花和石榴,其中东面的莲花依偎在荷叶上,显得清秀雅洁,可爱妩媚,而第三层须弥座上枋为饱满大气的仰莲。塔身第三、五层佛龛两边为莲花盆景,天然独秀,极玲珑又纯洁谦虚,亭亭玉立。由于佛教崇拜莲花的缘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莲花已成为各种佛教艺术器物上常见的图案纹饰,福建佛塔上几乎都雕刻有莲花造型。须弥座束腰上的石榴开着光彩照人的花朵,中间结满果实,象征着多子多福。
吉祥寺塔还有符图图案,如第三层须弥座束腰有方胜图形,其第四、五、六、七、八、九层塔身佛龛下方也有方胜。方胜为两个菱形压角相叠组成的纹样,表达同心双合、彼此相通的美好愿望,为祥瑞之物。另外,塔身第二层刻有万字图案。万字纹即“卍”字形纹饰,为古代一种符咒,用做护身符或宗教标志,常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梵文中意为“吉祥之所集”,这种连锁花纹常用来寓意万福万寿不断头之意,也叫“万寿锦”。
吉祥寺塔从第二层到第九层塔身转角均浅浮雕立柱,柱头还雕有斗拱造型,为双抄五铺作,这些斗拱没有出现在塔檐下用以支撑出檐,只是作为纯粹的图案用来装饰塔身,这种情况在福建古塔中是极少见到的。
吉祥寺塔曾在明成华年间和民国时期进行过重修,而当时佛塔世俗化色彩浓厚,已成为一种能够给人带来精神安慰和好处的文化符号,因此除了雕有佛教题材的造型外还出现大量民间吉祥图案。据笔者推断,吉祥寺塔重修时保留了原来石塔的建筑造型,但在装饰雕刻上则增添了一些当时民间普遍流行的吉祥图案。对于广大民众来说,切身的生存需求使得人们注重眼前利益,民众造塔的首要目的大都出于祈求福寿等愿望。因此,吉祥寺塔雕刻已没有早期佛塔那种极具佛教庄严、肃穆、神秘的气氛,而是显得生动朴实,多是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体现出神性人性化和神道世俗化的特色,反映了佛教以及佛塔自北宋之后不断世俗化、民族化和本土化的发展趋势。吉祥寺塔结合本土实际情况,在雕刻题材上有所改进,使之更加平民化,具有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流露出地方特色的审美趣味,创造出适合当地传统文化的雕刻形式,这标志着明代之后,佛教造像已深深融入世俗百姓生活,这是基于现实生活需求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影响下的大众易于接受和认同的结果[4]。
塔的建造都有一定的渊源,根据吉祥寺塔自身的建筑造型与当地早期楼阁式实心塔的对比关系来探寻其传承,有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福建楼阁式实心古塔的发展脉络。
1.吉祥寺塔与同圣寺塔的对比
宁德地区现有的楼阁式古塔中只有七都镇马坂村同圣寺塔的建造年代早于吉祥寺塔。同圣寺塔始建于五代天福七年(943年),为楼阁式实心石塔,通高8米,八角九层,比吉祥寺塔早37年建成(注:同圣寺塔原为九层,因前些年被盗去六层,如今只剩三层)。
两座塔的主要相同点:
①两座塔层数都为九层,且逐层收分,外观均较笔直挺拔。
②两座塔平面均为正八边形。
③两座塔须弥座都雕刻有狮子、莲花瓣、竹节柱、圭角等,塔身每面佛龛内有跌迦坐在莲花上的佛菩萨像。
④塔檐都是中间平直而两头弯曲造型,檐下为单混叠涩支撑。
两座塔的主要不同点:
①吉祥寺塔更为高大,比同圣寺塔高 17米,第一层须弥座底边2.5米,比同圣寺塔底层须弥座长1.72米。
②吉祥寺塔为三层须弥座,而同圣寺塔为双层须弥座。
③吉祥寺塔雕刻数量比同圣寺塔更多,题材也更加丰富,增加了麋鹿、灵龟、仙鹤、龙、凤凰、方胜、“卍”字形等中国民间吉祥图案。
整体看来,吉祥寺塔与同圣寺塔虽然在体量大小、雕刻题材等方面有所差异,但在建筑造型上基本相同,而且可以发现,吉祥寺塔在修建时,明显借鉴了同圣寺塔的建筑样式。但是,这两座造型相似的楼阁式石塔又是参考自何处呢。福建造塔的历史较晚,绝大多数塔都建于吉祥寺塔和同圣寺塔之后,因此,要探寻吉祥寺塔最初的造型渊源,只能把目光转向江南等地区的古塔[5]。
2.吉祥寺塔与浙江楼阁式实心塔的对比
福建古塔建筑技术一般都是从浙江地区传入的,通过探寻,发现浙江省杭州白塔和安吉县灵芝塔的外形特征与吉祥寺塔颇为相似。
白塔位于杭州钱塘江边闸口,为五代吴越国末期的建筑,塔身八角九层,高 16米,逐层收分,外轮廓挺拔秀丽,雕刻精美。塔身由白色巨石分段凿成,实心,每段由两块拼成,上下采用十字形错缝,忠实地模仿木构建筑式样,檐下斗拱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偷心造,每层塔身转角都有圆形倚柱,其中四面隐出柱,居中辟门,另四面除二层刻经文外,都刻佛像和菩萨。白塔是吴越时期最典型的楼阁式石塔,除了建有斗拱外,其他构造与吉祥寺塔颇为类似[6]。
浙江安吉县灵芝塔建于五代吴越时期,为八角九层叠涩檐仿楼阁式砖构实心塔,高22.46米,各层每面均置佛龛,塔身秀长挺拔,二层以上逐渐收分,檐面覆筒瓦,勾头饰宝相花,花瓣较丰满,层层脊饰瑞兽。灵芝塔总体造型也与吉祥寺塔较为相似。
这两座石塔建造时间均早于吉祥寺塔和同圣寺塔,它们在建筑构造等方面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可以推断出,吉祥寺塔和同圣寺塔均是借鉴了五代吴越国楼阁式实心塔的基本造型。五代时期,福州和宁德地区曾经有一段时间归属过吴越国,而历代吴越国王推崇佛教,大兴土木建造寺塔,必然也把造塔技术传入宁德地区,宁德出现风格类似于吴越时期的塔也是符合历史背景的。
吉祥寺塔在福建300余座古塔中,建筑年代较早,因此对福建沿海地区建于北宋之后的楼阁式实心塔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吉祥寺塔对宁德本地区的楼阁式实心塔有一定的影响,如始建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的古田鹤塘镇幽岩寺塔。幽岩寺塔为楼阁式塔,通高13.5米,与吉祥寺塔同为八角九层楼阁式实心石塔,均雕有莲花、狮子、护法武士以及菩萨圣像,塔檐造型也颇为类似。其他类似的还有建于北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宁德福安甘棠镇倪下塔,也为八角九层楼阁式实心石塔。
其次,因宁德地区历史上曾经归属福州,所以对福州楼阁式实心塔也有影响。如位于福州鼓山涌泉寺的千佛双陶塔,也是八角九层楼阁式实心塔。其他相似的楼阁式实心石塔还有于山戚公祠前的文光宝塔、尚宾路的尚宾石塔、林浦的林浦石塔(图9)、金山寺的金山寺石塔和闽侯的莲峰石塔与青圃石塔,这些塔虽然只有七层,但其建筑样式明显参考了以吉祥寺塔为代表的宁德地区楼阁式实心石塔的造型特征(图10)。
图9 林浦石塔
再次,除了福州地区之外,以吉祥寺塔为代表的宁德古塔还对福建沿海其他地区的楼阁式实心塔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泉州崇福寺八角七层楼阁式实心石塔的应庚塔、泉州惠安洛阳桥桥北的两座八角五层楼阁式实心石塔。
福建沿海大多数楼阁式实心石塔大部分为七层,少数为五层,虽然没有继承以吉祥寺塔为代表的宁德古塔九层的建筑样式,但是在整体的建筑造型上,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这也说明了古塔在福建沿海地区流传的过程中,人们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了一些改造。佛塔的层次一般为单数,如五、七、九、十三层等,而以七层为最多,故有“七级浮屠”之称,由于佛教中普遍流传“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说法,为了适应佛教不断世俗化的发展,福建沿海民众便把九层塔改造成七层塔,但总体建筑样式与吉祥寺塔等宁德地区楼阁式石塔相比基本没有变化,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佛教世俗化的发展历程[7]。
吉祥寺塔高峻挺拔,雕刻华美,题材丰富,是集建筑、雕刻、宗教、民俗于一体的单体建筑,在建筑技术、雕刻工艺等方面皆属较高水平,不仅具有佛教内涵,而且还包含儒、道以及民风民俗的思想观念,体现了佛教逐渐世俗化的发展趋势,蕴含着极高的文物考古价值与人文观赏价值,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是福建楼阁式实心塔的典范,而且对福建沿海其他楼阁式实心塔有着深远的影响,表现了古田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与智慧。
[1] 罗哲文,王振复. 中国建筑文化大观[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97-300.
[2] 吴洁. 杭州六和塔八棱平面设计手法探究[J]. 北京:艺术教育,2013(10):188-190.
[3] 赵克礼. 陕西古塔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36-38,48-49.
[4] 陈勤建. 点击中国吉祥艺术[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58,62,88,202.
[5] 杨大禹,吴庆洲. 从柱崇拜到塔崇拜的文化嬗变[J]. 建造师,2009(6):36.
[6] 孙群. 从泉州东西塔和福清瑞云塔雕刻的差异窥见古塔的世俗化表现[J]. 装饰,2013(6):83-84.
[7] 戴孝军. 中国古塔及其审美文化特征[D]. 济南:山东大学,2014: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