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健高 俊任 凯
(1.江苏省扬中市西来桥镇兽医站,江苏扬中 212221;2.江苏省扬中市八桥镇畜牧兽医站,江苏扬中 212221;3.江苏省扬中市八桥镇畜牧兽医站,江苏扬中 212219)
猪瘟的诊断与防治
张 健1高 俊2任 凯3
(1.江苏省扬中市西来桥镇兽医站,江苏扬中 212221;2.江苏省扬中市八桥镇畜牧兽医站,江苏扬中 212221;3.江苏省扬中市八桥镇畜牧兽医站,江苏扬中 212219)
猪瘟(CSVF)俗称“烂肠瘟”,是严重危害养猪业的烈性传染病。国际兽疫局(OIE)将其列为A类动物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猪瘟是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特征是高温、微血管变性而引起全身出血、坏死、梗死。当前猪瘟流行已经由暴发转向温和,由一般猪群转向重点发生在繁殖母猪的隐性感染、潜伏性感染和仔猪经胎盘感染。也有不合理免疫所致,有的表现症状不典型,而又不断地向外排毒、散毒,这些带毒母猪往往被忽视,而成为最重要的传染源。它们所产的仔猪也常出现胎盘感染,或者产生免疫耐受,如遇环境突变,使母源抗体降低就会激发疫病。这是目前规模性猪场、地方猪瘟自发传染的主要原因。
临床症状猪瘟的临床症状复杂多变,随着新疫情的发展,认清猪瘟的临床症状是后续工作的必要条件。根据病程的长短和临床表现,一般分为急性、慢性、迟发性、非典型四种。
1.1 急性猪瘟
常见于流行初期,发病较快,病猪突然发热,体温升高到40℃~41.5℃。继之呆滞,呈弓背、寒战怕冷、低头垂尾、喜卧及行走摇晃,食欲减退或废绝,喜欢饮水,部分发生呕吐,高温稽留至垂死,才急剧下降。有的猪只在体温上升后,即停止吃食,发生脓性结膜炎,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常见眼睑被分泌物粘住,流出脓性鼻液。病初先便秘,随后出现糊状或水样并混有血液的腹泻,大便恶臭;结膜炎、口腔黏膜不洁、齿龈和唇内以及舌体上可见有溃疡或出血斑;后期全身皮肤重点部位(腹下、鼻端、耳和四肢内侧等少毛部位)出血、发绀非常明显;母猪流产。病程7~10d,病死率为70%~80%,如果发生在哺乳仔猪,最大特点为神经症状、运动障碍,出现磨牙、后退、转圈强直及游泳状,甚至昏迷,有的猪可见后肢麻痹。
1.2 慢性猪瘟
病猪体温升高不明显;贫血、消瘦和全身衰弱,一般病程超过1个月;食欲时好时坏,便秘和腹泻交替发生;耳尖、尾根和四肢皮肤坏死或脱落。慢性猪瘟存活者严重发育不良,成为僵猪。
1.3 迟发型猪瘟
本型是先天感染的后遗症,感染猪出生后一段时间内不表现症状,数月后出现轻度厌食、不活泼、结膜炎、后躯麻痹,但体温正常,可存活半年左右后死亡。怀孕母猪感染低毒力猪瘟病毒可表现群发性流产、死产、胎儿干尸化、畸形和产出震颤的弱仔猪或外观健康实际已感染的仔猪。
1.4 非典型猪瘟
又称为亚临床猪瘟。临床症状与解剖病变不典型,发病率与死亡率显著降低,病程明显延长,新生仔猪感染死亡率较高,大猪一般能耐过;怀孕母猪感染出现流产,出现胎儿干尸,死胎及畸形胎。
1.5 猪瘟临床症状的新特点
发热、便秘、尿黄、厌食、神萎、皮肤红斑6大特点是高热综合征的共通性症状,目前发生的混合感染类型很多,以猪瘟+II型圆环病毒+副猪嗜血杆菌混感多见。猪瘟+蓝耳病;猪瘟+附红细胞体;猪瘟+流行性感冒+传染性胸膜肺炎;猪瘟+肺疫+喘气病也有发生。近年各地发生高热症仍然以猪瘟为主,附加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将猪瘟误诊为蓝耳病、附红体、链球菌病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误诊错判,措施偏离,滥用抗菌药和退热药,治疗效果很差,延误病程,浪费药物加之护理不佳使猪只死亡率增高,所以正确及时的诊断是有力防控之先导。
通过病原学、流行病学的调查,和临床症状进行初步诊断。确诊还需要进行病理解剖学和实验室诊断。另外还应该进行鉴别诊断,以免造成误诊、漏诊的发生。要明确本病主要由消化道感染。潜伏期平均约7d,短的2d,长的达2ld。
亚急性猪瘟常并发猪肺疫或猪副伤寒。急性和亚急性的病猪如果不死,往往转为慢性。体温升高不明显,或不升高。食欲不定,大多是便秘和下痢周期性交替发生。病猪消瘦衰竭,步态不稳。患过慢性猪瘟的小猪,往往发育不良而成为“僵猪”。
猪瘟除高免血清疗法(现在已很少应用,成本太高)以外,没有特效药,众多生物制剂,包括转移因子(TF)、干扰素(IF)、免疫核糖核酸、白细胞介导素、高免球蛋白,化学制剂如黄芪多糖、金丝桃素、植物血凝素等都只能起到辅助或诱导干扰素产生,间接抑制病毒复制(抑制病毒蛋白转移、阻止病毒核酸合成)直接杀灭病毒的药物很少,唯一有效办法是用优质高效的猪瘟弱毒疫苗紧急接种,让其尽快产生免疫力而达到康复。紧急接种适当配合套餐用药,综合治理,采用“抗菌抗毒结合、治本治标结合、中西结合”三结合和“抗病毒、防继发、保健吊命”3个步骤治疗,有较好效果。如用巨能I号(免疫增强剂)与猪瘟疫苗同时注射,3 d后再用聚能核肽(多聚免疫核糖核酸)一个疗程,配合氟苯尼考或头孢噻呋钠,再于水中加电解多维,饲料中加荆防败毒散、清瘟败毒散或板蓝根粉、黄芪多糖粉等。早期采用上述措施有80%以上的效果。
通过对扬中市的500个散养户和23个小型规模养猪合作社及1个万头猪场采取深入调查。
4.1 疫苗效价不够
疫苗在生产、运输及储藏等环节中保存不当,或反复冻融,或使用前受到日光的照射,或放置于热源处,或取出时间过长及疫苗稀释后未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完,这众多的因素都是造成疫苗效价不够的原因。
4.2 疫苗质量差带来了“形式”免疫,造成免疫失败
过去由中监所直接监控的指定厂家才能制苗,现在疫苗来源渠道十分复杂,各种厂家由于设备、技术、流程各行其是,因制苗中兔体热型不规范,转瓶培养中细胞繁殖瘠薄含毒量不足,MID不达标等,疫苗质量反差很大,加之运输、保存过程有疏漏,就会使猪瘟预防针流于形式,走过场而打“白水针”,使免疫失败。
4.3 免疫程序、免疫剂量不合理不科学
生产中,免疫模式照搬照套,成为一个普遍化的现象。这样就使得免疫程序不能合理的落实。一是种猪产前产后免疫可能会引起部分种猪漏苗;二是仔猪实施超前免疫,而忽视在免疫前仔猪已吃奶,未能保证每头仔猪真正做到超前免疫,超免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存在难度。三是新补栏生猪未能及时进行免疫。四是疫苗剂量不够(1~2头份)或过多(10头份)。
4.4 免疫操作技术不规范
一是消毒工作没做好,疫病防疫员缺乏意识,常常是一针打天下,没有按照一头一针的要求规范操作,造成疫病到处传播;二是疫苗配合使用,毫无章法,随心所欲;三是免疫部位不准确及深度不够,未能达到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效果。
4.5 疫点疫区防控措施不当,不实施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疫源扩散
猪瘟疫情发生后,没有及时明确界定疫区疫点范围,对危险猪只的处理不及时、不果断、不彻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猪交易,贩运环节多样化及生猪集中屠宰工作不到位,进一步造成检疫难度加大,导致部分病死猪流入市场,并沿途扩散。消灭传染病的三大杠杆是切断传染来源;消灭传递因素;提高机体抵抗力。这三个环节在疫区、疫点大打折扣,无法彻底施行。(1)一些畜主将75 kg以上高热不食的病猪(实际已带毒、排毒)立即卖往屠宰场。(2)一些40 kg以上的病猪,死猪低价卖给专收瘟猪私宰乱杀的非法屠户,而后又转给小餐馆或摊贩、酒店、加工腌肉、腊肠、饺子、肉包子。(3)有的养猪户将病猪赶在野外“露营”敞放或干脆将死猪甩在后山、粪坑、污水池或扔在河里沿江而下,广泛播散疫源。病猪、死猪的运输、屠宰、分割、销售、加工、分散过程中无处不在散菌、散毒。
4.6 使用免疫抑制剂
徒然降温、大剂量抗菌药物、退热药(尤其地塞米松等皮质类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损伤免疫系统,造成免疫抑制,使疫苗接种后无效果,造成免疫失败。
4.7 猪瘟毒株返强
以前是猪瘟在抑制环境中反复继代造成毒力减弱、流行缓慢、症状不典型、病程延长、死亡率减低的非典型猪瘟发生,而至今大量免疫抑制综合征的存在、免疫抑制剂和大量抗菌药物使用,使猪体抵抗力减弱,致猪瘟病毒毒力返强,一些地方发生猪瘟时,既有非典型,也有典型猪瘟,也给诊断防治带来了困难。
4.8 预防为主观念淡薄
养殖模式逐渐向集约化转化,但目前仍以中小型专业户为主,他们的猪场三门入口(大门、舍门、圈门)根本没有消毒池,甚至还用干石灰洒地(毫无作用),尤其泔水猪场疫情最多最杂,呼吁生态养殖必须注重环保
4.9 猪源流动促进了猪瘟的传播与流行
猪价时起时伏,疫情愈来愈多,猪只流动性大,猪价低时,滥杀母猪;猪价高时到处去抓猪苗,只要抓有少量病猪、带毒猪,一经运输、气候、换料、环境改变的应激,猪只抵抗力下降,猪病极易传染和流行,因引进外地猪苗而发病引起全群覆灭的教训,屡见不鲜。
要高度重视猪瘟防控工作,配合政府的统筹发展规划,有效地推动防控工作。到目前为止本病尚无特效药物。必须坚持免疫预防、截断传染源、加强饲养管理、淘汰感染猪、合理消毒及无害化处理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
5.1 加强免疫是防治猪瘟的有效措施
首先,应选用适宜疫苗进行有效免疫注射,并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和免疫剂量。
(1)目前采用的疫苗有中国的兔化弱毒、脾淋苗,牛(羊)睾丸细胞苗,兔化弱毒克隆株苗及日本的细胞弱毒苗,免疫效果均较好。
(2)免疫程序:猪瘟免疫程序应根据本场及本地情况进行选择,目前常用程序有:仔猪出生后吮初乳前接种疫苗,注苗后2h吃初乳,40日龄再免疫1次。非疫区:免疫母猪所产仔猪30~40d免疫,留作种用的再免疫1次。未免疫母猪所生仔猪20~25d免疫,以后半年一次。疫区:仔猪出生后吮初乳前首免,40d二免,以后一年1次。1年以上无可疑疫情安全地区,35~60日龄首免,以后一年1次,其中疫点、受威胁区20~25日龄首免,60日龄二免。目前已确定猪瘟母源抗体主要是经初乳传递,为此在吃初乳前对仔猪进行“超前免疫”,可避免母源抗体对疫苗的干扰,而达到较好的防疫效果。可考虑推广应用,但本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难度,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吃初乳的时间,否则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3)免疫剂量:猪瘟免疫剂量正在被加大,有的养猪场兽医人员认为用苗剂量越大其保护性越好,据目前生产疫苗厂家提供的产品监测情况,认为加大在1~4倍范围即可。断奶之前仔猪4头份,断奶后仔猪2~3头份,大猪2头份。由于猪瘟疫苗的剂量要求,特别建议在猪瘟疫区,尽可能使用单苗,而不用三联苗,以免由于疫苗剂量不够,造成非典型、甚至典型猪瘟流行。
5.2 截断传染源是控制猪瘟发生的重要措施
(1)制定出合理的《外引种畜禽管理办法》,加强引种检疫,从源头上杜绝传染源的传入。
(2)加强新进仔猪饲养管理。空场时先把畜圈彻底清洗干净后再用甲醛熏蒸消毒后再购入猪饲养。
(3)淘汰感染猪。
(4)对病死猪及污染垫料垫草进行无害化处理。
5.3 加强新购入仔猪的饲养管理
外购仔猪在选定健康运输前,使用水溶性多维、黄芪多糖粉、环丙沙星饮水,避免应急反应;购进仔猪后,先将新进仔猪与原有猪群隔离饲养15~20d,同时使用恒通免疫增强型电解多维散饮水,抗病毒、使用恒通70%黄芪多糖散混合拌料,净化体内潜伏期或运输过程中侵入的病原微生物,预防应激引起的不食、消化不良。无疾病暴发,即可注射疫苗,7d后与原有猪群合并饲养。平时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体抗病力。
5.4 做好清洁卫生及消毒工作
(1)做好场地和畜圈清洁及消毒工作养殖场应每天进行两次清洗,在平时应对圈舍及周围环境用3%的氢氧化钠(烧碱、苛性钠)或4%的次氯酸钠溶液进行喷洒消毒,如在2%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5%~10%食盐时,不仅能在短时间内杀灭猪瘟病毒、猪丹毒杆菌、巴氏杆菌等病原体,还可提高对炭疽杆菌的杀灭能力。为防止病毒产耐药性建议与其他消毒药交替使用。生猪养殖场要求修建消毒池(池内应常保持有效消毒液)、消毒室、消毒室内安装紫外线灯,设置专用的诊疗室、专用工作服(每天工作服、鞋、帽放在消毒室内用紫外线灯照射20min,并经常用消毒药水清洗)等,外来人员不得随意进出猪场等管理制度。广大养殖户则加强卫生圈改建,每天清理一次圈舍,防止粪尿积集而滋生病毒,每月用石灰乳刷圈舍及墙壁以达到消毒目的,既简单又经济;不论是养猪场还是散养农户均可以把石灰用水稀释后用上层澄清液给猪喝,这样既软化粪便又可对猪胃肠内消毒。
(2)做好粪便、污水处理及消毒粪便堆积发酵处理。经过生物处理后污水一般还含有大量的微生物,特别是病原微生物,需经药物消毒处理,方可排出。常用的方法是氯化消毒法,将液态氯转变为气体,通入消毒池,可杀死99%以上的有害细菌。近年的研究证明,用用漂白粉或液态氯消毒污水,会造成氯对环境的二次污染。现在已研究出将紫外线灯成排地安装在污水净化处理后排水口前面的消毒技术,待排出的水在紫外线灯周围经过0.3s,即可达到消毒的目的。这一新的消毒技术值得广泛应用。
[1]童光志.动物传染病学(第1版)[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张宏伟,董永森.动物疫病(第二版)[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48-51.
[3]葛兆宏.动物传染病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