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景 孟作文
(1.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中医医院,755000 2.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医院)
患者,男,43岁,因“直肠肿物脱出30余年、加重3年”由门诊以“直肠脱垂”收住院。入院症见:便时肛门肿物脱出,咳嗽、行走、劳累等腹压增加时亦可脱出,需手托还纳,无便血,偶感下腹部坠胀不适,纳寐正常,大便2~3日1次,质软,小便调。既往无糖尿病、高血压。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心肺无异常。腹部平坦,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肝肾区无叩击痛,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视诊:肛门外观无畸形,肛门口可见直肠黏膜堵塞,黏膜色红,用力排便后可见直肠全层脱出,长约9cm。指诊:肛门括约肌较松弛,可触及直肠黏膜柔软光滑皱褶,未触及肿块硬结,指套退出无染血。肛门镜检查:直肠黏膜松弛,黏膜色红,略充血,未见明显出血点。肠镜检查:升、横、降结肠均未见异常。MRI平扫+增强示:直肠脱垂,直肠黏膜、黏膜下层增厚,直肠黏膜部分进入肛管,直肠系膜未见肿大淋巴结。血、尿、便常规及生化检查未见异常。入院诊断:直肠脱垂(重度),完善术前相关检查,无手术禁忌证。手术前清洁灌肠。于蛛网膜下腔麻醉下行消痔灵注射术。具体方法为:①腰麻成功后,患者取右侧卧位,术区皮肤碘伏消毒,铺无菌巾,消毒肛管及直肠下段。②直肠后间隙注射。9号穿刺针在膀胱截石位6点肛门与尾骨间皮肤中点穿刺,左手食指在肛门内直肠壶腹部引导,针体越过尾骨尖,沿骶前间隙进针,进针约6~7cm。证实针头未穿透直肠壁,未穿入骶骨前筋膜,活动于直肠壁后,证明针尖达直肠后间隙。开始边注药边退针,注入消痔灵原液20 mL。③骨盆直肠间隙注射:再另取一9号穿刺针,更换手套后于3点位距肛缘外1.5cm进针,在左手食指引导下,经肛门外括约肌至肛提肌,当通过肛提肌有落空感时,即进入骨盆直肠间隙。左手食指可触及针尖部位,准确定位后边退针边注入消痔灵原液10mL,针体退至皮下,再分别向前、向后进针,同样注入消痔灵原液各10mL,使药液在肛门左侧成扇形均匀分布。同法更换腰穿针及手套,于截石位9点坐骨直肠间隙注入消痔灵原液30 mL。④肠腔再次消毒后,在肛门镜下,用5 mL注射器和5号针头装满药液,在齿线上1cm选择多个平面,每个平面选3~6个注射点将药液注射到黏膜下层,用药20mL。共用药90mL。术毕,凡士林纱条填塞肛门,用纱布加压包扎,术后患者低热3d,最高体温达37.3℃。小腹部坠胀不适2d,无尿频尿急。3d后症状消失。术后禁食、抗炎、补液、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术后控制排便5~7d。第一次排便如果困难可用开塞露100 mL+温盐水500mL灌肠,禁止大便时努挣。术后随访1年,患者无复发,无肛门肿物脱出,无便血,无肛门坠胀等不适症状。
直肠脱垂是指直肠黏膜、肛管、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的一种慢性疾病。长期的完全性直肠脱垂将会导致阴部神经损伤而产生肛门失禁、溃疡、出血、狭窄及坏死等危险因素。临床中治疗直肠脱垂的手术方法众多。手术入路可分为经腹术式及经会阴术式[1]等多种。但这些手术方式均创伤较大,为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和经济负担。
消痔灵注射液是以中药五倍子、明矾等有效成分为主研制而成的。五倍子的有效成分鞣酸对组织有较强的收敛性,能使蛋白凝固,血管收缩,对大肠杆菌等多种细菌有抑菌作用,并有抗渗出作用,可以减轻炎性反应的渗出反应,为抗组织坏死创造条件。明矾[2](硫酸铝钾)水溶液可使蛋白质、胶体变性凝固,产生出血性凝固性坏死、瘢痕增生,形成较强的粘连,铝离子主要滞留在注射局部,可产生异物胶原纤维化,使直肠黏膜与肌层黏膜、直肠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从而不再脱出。该药体现中医学“酸可收敛、涩可固脱”的理论,对直肠脱垂的固脱作用效果显著。该疗法由于不破坏组织解剖结构,不影响直肠功能,基本上不引起合并症、后遗症。与手术疗法相比优点多,是一种理想的治疗直肠脱垂的治疗方法。
[1]何永恒,凌光烈.中医肛肠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86-187.
[2]张东铭.盆底肛直肠外科理论与临床[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