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固本三伏贴的临床应用※

2015-01-24 07:59秦小永豁银成郑伟莉宋金萍指导熊冠宇
中国民间疗法 2015年5期
关键词:大椎伏贴白芥子

秦小永 豁银成 郑伟莉 宋金萍 指导:熊冠宇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475001)

强基固本三伏贴疗法是我院经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的一种冬病夏治的治疗方法,获首届中华中医药学会民间传统分会首批民间中医药特色诊疗项目奖。以其针、罐、药、穴的综合治疗为特色,具有操作简单、疗效确切、经济实用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现将我院开展的三伏贴情况总结如下。

适应证

“冬病夏治”应用范围很广,可以说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都是其适应证。①呼吸道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嗽等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的患者;也适用于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的患者。②消化系统:慢性胃炎、慢性腹泻、胃脘痛等。③妇科疾病:痛经、慢性虚寒性盆腔炎、宫寒不孕等。④儿科疾病:小儿肺炎、气管炎、久咳、厌食、遗尿、体虚易感冒等。⑤骨关节病: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颈肩腰腿痛、痛风等。

操作方法

1.呼吸道疾病:①主穴:邵氏五针[1,2]:肺俞、大椎、风门。配穴:过敏性鼻炎配迎香、印堂;痰多咳嗽配天突。②针刺操作:患者取端坐位,暴露局部皮肤,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一次性1寸针灸针,分别点刺肺俞、大椎、风门3穴,待穴位局部有酸、麻、沉、胀等针感后即出针。针刺后在大椎、肺俞、风门5个穴位的正中拔一大号火罐,根据患者体质和皮肤情况,一般留罐3~5min,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对于儿童或体质较虚弱惧怕针刺者,也可只拔罐,不针刺。过敏性鼻炎患者加点刺迎香、印堂穴。③贴敷操作:先将无纺布裁剪成大小为11cm×13cm、10cm×12cm或8cm×10cm不同规格的药贴,根据患者身高选择大小合适的药贴,小儿多用8cm×10cm的药贴,原则是把大椎、肺俞、风门5个穴位都覆盖在内。用白芥子散(白芥子、细辛、甘遂各等份)研末备用,生姜汁调和白芥子散成糊状,用压舌板均匀的将调好的白芥子散涂在无纺布上,将药膏贴敷在大椎、肺俞、风门5个穴位上,使药膏能够完全覆盖住5个穴位,然后用无纺透气胶布固定药膏,再用适量的白芥子散贴敷在天突穴上。

2.消化系统疾病:①主穴:脾俞、胃俞。配穴:中脘。②针刺操作:患者取前倾坐位,暴露局部皮肤,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一次性1寸针灸针,分别点刺脾俞、胃俞,待穴位局部有酸、麻、沉、胀等针感后即出针。针刺后在4个穴位的正中拔1大号火罐,根据患者体质和皮肤情况,一般留罐3~5min,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对于儿童或体质较虚弱惧怕针刺者,也可只拔罐,不针刺。③贴敷操作:将准备好的白芥子药膏贴敷在脾俞、胃俞4个穴位上,用无纺透气胶布固定。再用小的穴位贴涂适量的白芥子散贴敷中脘穴。

3.妇科疾病:①针刺主穴:归来、子宫。②配穴:痛经配三阴交;盆腔炎配气海、关元。③操作方法:先点刺归来、子宫穴,痛经者加点刺三阴交穴,盆腔炎者加点刺气海、关元穴,再在小腹部拔罐,一般在中极、关元拔罐,再用药膏贴敷于小腹部,使药膏能够覆盖归来、子宫4个穴位。

4.儿科疾病:小儿多惧怕针刺,对于小儿呼吸道疾病一般不针刺,可先拔罐再贴药膏,方法同成人呼吸道疾病贴敷方法。对于小儿遗尿可选用中极、关元穴位,先拔罐再贴敷,贴敷方法同妇科疾病方法。

5.骨科疾病:对于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在疼痛局部治疗,可以先针刺后直接贴药膏,一般不拔罐。原则上是用药膏把整个疼痛部位覆盖上。

疗程

治疗周期:在每伏的第1天进行贴敷,头伏前10d贴敷1次起到强基的作用,末伏结束后10d再贴敷1次,一般3年为1个疗程。

关键技术环节

1.药膏制作:选用白芥子散。白芥子、甘遂、细辛等药等分,特别是白芥子,一般生用,对于皮肤敏感易起水疱者,可用炒白芥子,或者生、炒合用,比例要恰当。如果天气炎热,可多用炒白芥子,少用生白芥子,使药膏能够刺激皮肤有发热感,而不至于起水疱。再者用生姜汁调药膏也很讲究,纯姜汁调和,药效发挥得更好,易起水疱,一般按照比例用蒸馏水兑姜汁进行调药膏。

2.贴敷方法:采用整张的药膏把穴位及穴位周围的皮肤都贴敷上,这样药膏的吸收面积就更大,药物吸收更充分。为了突出穴位的治疗作用,我们选择的治疗方法,是先针刺、再拔罐,使局部的皮肤开张,有利于药物的渗透,最后敷药,这样充分发挥了针、罐、药、穴位等的综合作用。贴敷的时间也很关键。

立论依据

“冬病”是指在冬季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中医认为,这类疾病与寒邪、阳虚有关,患者多有宿疾,入冬后,由于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引动宿疾而发病。常见的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体虚易感等肺系疾病,其他的包括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腹泻、阳虚怕冷以及女性宫寒不孕、痛经等妇科疾病,这些疾病一般到了冬季天气变冷时容易加重或发作,所以称之为“冬病”。

“冬病夏治”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源于中医“春夏养阳”的理论及“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治疗原则。是在中医“冬病夏治、冬病冬防”、“子午流注,适时开穴”理论指导下的一种独特的中医特色疗法,融合了中医学、时间医学、免疫医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夏季天气炎热,根据“天人相应”的中医理论,此时人体阳气旺盛,治疗能更好地激发人体阳气,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很好体现。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比如三伏贴、三伏针、三伏罐、三伏药、三伏灸等,因为三伏贴操作起来方便,并且疗效突出,易于被人们所接受,成为目前运用最为广泛的冬病夏治方法。

三伏贴就是在三伏天的每伏第1天进行贴敷,因三伏季节天气炎热,此时人体阳气充盛,皮肤松弛,毛孔开张,在特定穴位上贴敷一些辛温走窜性的药物,有利于药物渗透,能够激发全身经气,起到沟通表里、调和营卫、宣肺化痰、止咳平喘、健脾益肾、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最终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我们将其称之为“冬病夏治”三伏贴。

传统理论认为一般三伏贴就是在每伏的第1天进行穴位贴敷,每年三伏天贴3次[3],为了巩固疗效,在三伏后可以加贴1次。我院开展三伏贴已经有53年的历史,我们不断总结,在传承传统疗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对药物研制、贴治方法、穴位选择、时间要求等不断的总结经验,提出了“强基固本三伏贴”,所谓“强基”,即在头伏到来前10d进行1次贴治,按照中医五行生克理论,进行“培土”,起到强实基础、提升疗效的作用。所谓“固本”,即在三伏过后10d进行1次贴治,按照中医五行生克原理,帮助“生金”,起到固护正气、强化疗效的作用。因此,我们提出“强基固本三伏贴,三伏五贴更加科学”。

注意事项

1.贴敷时间一般在30min左右,贴敷后局部有轻微灼热、痒感为正常反应,如出现奇痒、灼痛难忍等应立即去掉药膏,以免起水疱。

2.风湿疼痛类疾病可以根据患者情况适当延长贴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h。

3.贴药时宜穿透气性较好的宽松棉质衣服,贴药期间不宜进行剧烈活动,贴药后尽量不要在空调屋,因遇冷会使毛孔收缩,影响药物吸收,最好自然通风处乘凉。

4.贴敷期间饮食以清淡为宜,忌烟、酒、生冷之品;忌食鱼虾等海产品及辛辣、羊肉等热性食物。

5.贴敷局部有感染、溃疡、瘢痕、肿瘤的患者禁用。

6.合并有严重肺心病、肺癌及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禁用。

典型病例

患者某,男,45岁。2008年7月15日初诊。7年前患者因感冒未治愈,后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咯白色泡沫状稀薄痰,易咯出。曾在当地诊所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症状好转。后又因感冒次数频繁,每月至少感冒1次,每次症状持续7d左右,给予头孢曲松钠治疗。近3年来,觉无明显诱因即出现感冒,且咳嗽、咳痰症状加重,咳嗽时伴有喘息、气短等症状,冬天时尤甚,咳痰时常感咽部瘙痒、疼痛不适,且感觉上下楼活动后气短、呼吸症状较明显,为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诊断为哮喘,治宜宣肺平喘。选用大椎、风门、肺俞,用1寸针灸针分别点刺,待穴位局部有酸、麻、沉、胀等针感后即出针。针刺后在大椎、肺俞、风门五个穴位的正中拔一大号火罐,治疗5次后患者气短、呼吸等症状明显改善。此后每年在三伏天时来我院贴三伏贴,连续3年。现患者哮喘症状基本消失。随访2年未再复发。

[1]邵素菊,秦小永,高希言,等.邵氏“五针法”治疗肺脾亏虚型哮病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07,27(11):793-796.

[2]邵素菊,华金双,秦小永,等.“五针法”对肺脾亏虚型哮病症状体征改善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1):2755-2757.

[3]朱现民.冬病夏治时间因素探讨与三伏天日期推衍[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3):224-226.

猜你喜欢
大椎伏贴白芥子
从白芥子古今外治研究探寻中药“内病外治”机理的新思路
白芥子(李源恒)《人间有味是清欢》《暂放尘心游物外》
艾灸大椎、百劳、涌泉穴缩短静脉输液反应病程的疗效观察
警惕诊疗问题生活化
三伏贴贴敷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辨证奇闻》中白芥子的运用规律探讨
地震云
大椎穴适宜的人群和使用宜忌
大椎穴
一起聊聊三伏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