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光豪 李长慧 何春珂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经络辩证在针灸治疗中风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崔光豪 李长慧 何春珂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目的 整合分析在治疗中风疾病中采用中医理论中经络辩证分型取穴治之的方法,根据总有效率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成效。方法 随机选择自13年2月至14年9月的126例中风疾病患者按照1∶1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3例,对照组和治疗组病者均采取补阳还五汤中药治疗,其中治疗组加行经络辩证分型取穴的针灸疗法,整合计算资料后对比两组的医治效果。结果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8.3%,低于治疗组90.5%的总有效率大约22.2%,显示试验中治疗组医疗成效显著(P<0.05)。结论 中医经络辩证针灸法在治疗中风疾病中可以分明改善患者病况,本试验所用方法可以成为临床医治中风病的精良参照。
辩证针灸治疗;中风病;疗效
中风是一类脑血管疾病,其临床上主要以突然失去意识、知觉,说话行动功能缺失,口眼不正,甚者不能自理、常年卧床为主要表现。究其根源主要是脑部动、静脉血管因不同因素引用而发生病理学转变,从而引发区域性神经功能紊乱、失去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病症,西医也称其为脑血管意外或者脑卒中。这类疾病在今年来发病率极高,在脑血管各类疾病中,因中风而导致的残疾率和病死率,已经成为首位,尤其以中老年人群发病率最高,严重威胁了他们的生命质量与安全并给其家人带来巨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因此,中风的社会危害性不容小觑,必须尽快找到安全见效的治疗方案,近年来,我院根据中医因病辩证经络针灸的方案在治疗中风疾病方面收到了合意临床效果,现赘述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针灸按摩科室自2013年2月至2014年9月期间前来治疗的126例患者,随机按比例平均分为两组,各63例患者,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以此对比经络辩证针灸疗法的治疗效果。两组的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患病时长、临床症状、年纪性别等其他条件均没有可比较性,即P>0.05,在统计学意义范畴内。两组基本情况为,对照组中女33例,男30例,患病时长为2~10年,平均病程7.13年,年龄在43~79岁,平均年龄62岁,治疗组女29例,男34例,患病时长为5个月~16年,平均病程8.25年,年龄在33~68岁,平均年龄57岁。
1.2诊断标准和辩证分型: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中医诊断、临床症状标准参考,选择符合以脑血管性中风病为第一诊断患者参与此次试验。患者均表现为突然昏迷、失去意识,并同时具有口眼歪斜、不能说话、运动不能等症候,并按照中医理论辩证分为阳明经形证、厥阴经及奇经八脉形型、风痰型、湿痰型、气滞血癖型、阴虚阳亢、阳虚阳亢、气虚痰瘀阻络证等病型。其中排除由于脑内器质性疾病导致的中风迹象患者、脑出血患者和伴有严重脏器功能危重患者。
1.3治疗方法:对照组和治疗组均采用中医补阳还五汤进行药物治疗,方用组成为:黄芪生4两,薏米仁、山药、山茱萸、白术均5钱,白芷、赤参、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均4钱,荜拔、生姜、良姜、肉桂、寇脱均3钱,全当归2钱,细辛1钱,以上中药加水煎煮约1 h后,取浓缩液每天早、晚上2次服用,黄芪初用1~2两,以后渐加至4两[1]。对照组另外加行经络辩证针灸治疗,经络以气血主宗的阳明经为主,取患病部位同侧上臂的合谷、曲池、肩髃、外关、手三里;取神门、肾、脾、肝、眼、心、脑、胆点、耳尖、降压沟为耳针;取同侧下臂的阳陵泉、血海、风市、三阴交、足三里、解溪、环跳、承山,此为体针;取足运感区、语言区、病肢对侧头皮的运动区为头针,取病侧的地仓、翳风、迎香,取穴下关、上星、风池、太阳、印堂、人中、百会;操作手法,毫针刺,平补平泻法,留针0.5 h,1天1次,每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疗效[2]。根据辩证选穴原则,分型为阳明经形证型以针脾经输穴为主;厥阴经及奇经八脉形型应以肝胆经输穴为主并配以肾经输穴为辅;风痰型针太渊、丰隆;湿痰型针风府、脾俞、丰隆;血瘀气阻型针擅中、隔俞;阳胜阴亏型加复溜、太冲;阳虚阳亢证者泻太冲、补太溪;气虚痰瘀阻络证者取穴太溪、命门、丰隆、悬钟、风府、大椎和中脘、肾俞、气海、脾俞;其中半身不遂者另行取昆仑;口眼歪斜者多取颊车、内庭、承泣、阳关、攒竹、昆仑、养老;失语取廉泉;中风偏瘫者取穴肩骸、后溪、环跳丫委中、昆仑,面瘫加地仓、颊车;重度呑咽障碍者针刺风府、人迎、廉泉、百劳;中风后抑郁症取风池(双)、风府、上印堂、太阳(双);中风后失眠取神庭、印堂,配以相关经脉的原穴。
1.4疗效评定标准:两组患者均进行3个疗程治疗后,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疗效判断。显效:临床症候消失或基本消失,功能缺损评分减少量为91%及以上,说话通顺、表达清晰,可以做到独立生活。有效:临床症候有好转,功能缺损评分减少量在46%~90%,语言功能有好转,辅助拐杖可以行走,或基本生活可以自理。无效:临床症候没有改变或改变甚微,功能缺损评分增加不足18%。
1.5统计学分析:本次试验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统计学19.0SPSS软件进行整合分析,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一般资料用,每小组内部一般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经统计计算,结果显示P<0.05,说明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显著,本试验符合统计学的意义,试验内容可以当作临床参考而广泛推广。
治疗效果:按疗效评定标准,计算两组不同方案的治疗总有效率。63例对照组患者中,显效25例,约占39.7%,有效18例,约占28.6%,无效20例,约占31.7%,总有效率约为68.3%;治疗组63例病例中,显效38例,约占60.3%;有效19例,约占30.2%;无效6例,约占9.5%,总有效率为90.5%。从该试验数据可得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然提升,两组相比较,治疗组诊治见效昭著,且两组差异P<0.05符合统计学范畴的意义。其中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并没有发生严重不适反应,试验进行顺利,结果可靠。
在中医理论中,中风多因血气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病机大致为风、血、痰、火、虚、气六机,其中以肾肝亏虚为基本,发病后血气失衡,经脉不通而后遗的经络形证,多为虚本标实[3]。中风治疗中虽然方法多样,但以药物治疗不良反应较多为弊端,中医上应用针灸治疗中风,治疗效果肯定,安全经济,直接作用于经络,其促其康复。补阳还五汤具有益气活血、通经络功效,可疏通脑部梗死血管、减轻脑血肿,是治疗中风病的代表名方,此试验中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针灸治疗中风病,历年医家治疗中风病症多以散风活络入手,本试验选取多气多血、主全身宗筋的阳明经为主要经穴。所选穴位,头针主要以疏风开窍为主,患侧体针主要以活血祛风、通畅经气为主,无病侧针位主要用于全方位调理。综合选穴,其中阳陵泉、肩骼、足三里、外关、环跳、合谷、曲池、解溪等为阳经穴位,并以补法配合与之相表里的三阴交、太冲等阴经经穴,上下输风府、百会、水沟、风池,使上逆之气火得以清泄[4]。其中合谷、外关、手三里、足三里益气补血、通经活络,解表泄热,曲池、肩髃主治上肢瘫痪,阳陵泉主治半身不遂,血海补血、活血化瘀,风市、环跳、承山主治下肢风痹,三阴交补脾胃,解溪化痰通经,地仓、翳风、迎香、下关、风池、太阳等面部穴位主治面部神经失调、醒脑开窍,上星降浊升清,神门主治心悸失眠,降压沟降压调五脏。阳明经形证临床症候为口眼开合、身体缓纵不收,应当辅以脾经输穴,表里经同治以补脾;厥阴经及奇经八脉形症多为面部、运动神经受损,多与肝肾亏虚有关,所以应辅以以肝胆经输穴为之,同时配以肾经输穴;风府、太渊、丰隆化风平痰;脾俞、丰隆吸湿化痰;擅中、隔俞通气活血;复溜、太冲益阴补肾;太溪壮阳强腰;太溪、命门、丰隆、悬钟等补气清热;昆仑主治癫痫;颊车调节面部神经、主治口眼歪斜;风府、人迎、廉泉、百劳作用于舌咽,调节舌神经;风府、上印堂、风池可清热熄风、醒脑开窍、镇惊清神。
对比两组试验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达90.5%,所设立的对照组仅有68.3%。由此可见,在临床上应用经络辩证发分型治疗中风疾病疗效明显,几乎没有不良反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疾病,提高临床治愈率,值得推广应用于临床治疗。
[1] 弋巧玲.补阳还五汤加味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140例[J].中医研究,2012,10(25):48-49.
[2] 霍磊.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38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 2012,24(1):86-87.
[3] 程燕,丁德光,等.针灸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8):114-115.
[4] 蒋洪文.浅谈针灸治疗中风病[J].中国保健营养,2012,6(10):1665-1666.
R743.3
B
1671-8194(2015)33-01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