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作盈教授从脾胃论治治疗贫血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

2015-01-24 03:09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8期
关键词:津液健脾贫血

钱 锋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于作盈教授从脾胃论治治疗贫血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

钱 锋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贫血性心脏病是由于慢性贫血导致心排血量增加、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临床治疗多采用补充铁剂、叶酸、维生素B12、输血等。于作盈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将贫血性心脏病分为心脾两虚型、脾肾阳虚型,从脾胃论治,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的疗效。

于作盈教授;脾胃论治;贫血性心脏病

各种原因引起血红蛋白(HB)<70 g/L的慢性贫血,导致心排血量增加、心脏增大或心功能不全,称为贫血性心脏病[1]。血红蛋白降低,引起血携氧能力下降,血氧供应不足,可导致心脏下列改变:①由于严重贫血使血液载氧能力显著下降,机体各系统供氧不足,故必须代偿性增加心排血量以满足机体需要,长期高排血量型血循环,必定增加心脏负荷,可引起心脏扩大和肥厚,若不及时纠治,最终可发生心力衰竭;②严重贫血也使心肌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可引起心肌脂肪变性,心脏乳头肌呈淡黄色斑状条纹,产生所谓虎斑心改变,心肌收缩力可下降,心脏储备功能减退;③贫血本身可致冠脉供氧不足,可引起冠脉功能障碍或诱发心绞痛,尤其是原有冠心病者更易发生。贫血性心脏病治疗主要是病因治疗,可视情况补充铁剂、叶酸、维生素B12,重度的贫血需少量多次输血。伴有心力衰竭的患者还需纠正心力衰竭治疗[2]。

贫血性心脏病常见胸痛,心慌,气短,头晕,倦怠乏力,畏寒,食少等症状,严重可出现喘促、尿少浮肿等心力衰竭症状。

1 病因病机

于作盈教授认为贫血性心脏病为各种原因引起血红蛋白降低所致。包括血红蛋白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血液是由营气和津液组成,濡养全身,其化生和运行输布与五脏关系密切,但从其升降流转,循脉运行而不滞以及濡养周身等特点来看,则其与脾胃的关系尤为密切。血液主要由营气和津液组成,而营气和津液都来自于摄入的饮食,经脾胃的消化吸收生成水谷精微。《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景岳全书》说:“血者,水谷之精也,源源而来,生化于脾”。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均来源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这都说明了脾胃的运化功能在血液的生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所以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之说。脾胃健运,化源充足,则气血旺盛、津液充足,机体得养。若脾胃功能下降,气血生化乏源,则气血津液亏虚,血液生成不足。

脾主统血,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流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明医指掌·诸血证二》曰:“夫血者,水谷之精也……生化于脾,总统于心”。正常情况下,脾胃健运,血脉充盈,在宗气的推动下运行全身,周而不休。一旦脾气不足则血液运行失于固摄,推动无力而血滞成瘀,瘀血损伤血脉以及气的固摄无力则血溢脉外而失血。

心血的充盈是维持正常血液循环的基础,心血又靠脾胃的供给。若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心失所养,则可见心脾两虚,气虚血少,则可见心悸,气短、胸闷、倦怠等证;脾主升,升则健,胃主降,降则和,若升降失常,清阳不升,津液不化,浊气随经脉上逆冲心。聚而生痰,湿痰阻络,气滞血瘀,痰凝瘀阻,阻遏胸阳,胸阳失展可见胸闷、胸痛等症,若脾阳衰微,水湿不化,水饮上凌于心,则会出现心悸、气短,咳喘、甚则不能平卧等症;可见脾胃的功能失常可引起气血虚弱、血瘀、痰浊、水饮等病理状态及病理产物,而这些均可累及心脏,使心脏受病。另一方面在五行中,心、脾为母子相连,不仅脾胃病变可以传于心,而且心脏病又可影响脾胃,若心气内虚,运血无力,则胃失滋养,脾失健运,或心阳衰微,则土湿不化,湿阻中焦。这说明心脏与脾胃的病理相互关联,为贫血性心脏病患者从脾胃论治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2 辨证治疗

2.1 心脾两虚:症见心悸,气短,头晕,神疲乏力,食少,腹胀,不寐,健忘,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涩或缓。治则:健脾和胃、益气养血。方药:党参20 g、白术10 g、茯苓20 g、甘草10 g、熟地15 g、白芍10 g、陈皮15 g、阿胶10 g、当归20 g。方中党参为君药,功善益气,生津,养血。《本草正义》:“党参力能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健运中气,本与人参不甚相远。其尤可贵者,则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润肺而不犯寒凉,养血而不偏滋腻,鼓舞清阳,振动中气,而无刚燥之弊。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燥湿健脾,益气和胃,为臣药,配合党参益气,健运脾胃,调整脾胃功能。茯苓健脾渗湿为佐药,配合党参健脾益胃,补益中气。熟地甘,微温,补血养阴,填精益髓。本品甘温质润,补阴益精以生血,为养血补虚之要药。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为血中之气药,能养营养血,补气生精,安五脏,强形体,益神志,凡有形虚损之病,无所不宜。白芍性凉,味苦酸,微寒,具有养血敛阴的功效。熟地、白芍为阴柔补血之品,与当归搭配,滋阴补血,补而不滞,且阴血同源,养阴补血同步进行。陈皮入脾经、胃经、肺经,可健运脾胃,理气调中。阿胶功善补血,适用于血虚诸证。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

2.2 脾肾阳虚:症见心悸气喘,畏寒肢冷,面色恍白,脘腹胀满,纳少,尿少浮肿,舌质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或结代。治则:温阳健脾,利水消肿。方药:真武汤加减:制附子10 g、干姜15 g、白术15 g、茯苓20 g、人参10 g、甘草10 g、白芍15 g、当归15 g、仙灵脾20 g、香加皮7 g、葶苈子15 g、丹参20 g。方中制附子、干姜为君药,附子大辛大热,其性善走,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上助心阳以通脉,中运脾阳,下补肾阳以益火。使阳气得复、气化得行。水为阴邪,“阴得阳助则化”,即“壮元阳以消阴翳”之意。干姜味辛性热,主入脾胃,善温后天之阳,温中散寒。与附子合用,温中有散,二药相须为用,使阳热布达全身。白术、茯苓为臣药,白术甘苦而温,燥湿健脾,颇合“脾喜燥恶湿”之性,附子振肾阳于先,姜、术复脾阳于后。茯苓甘淡平,入脾肾诸经。助姜、术之健脾强运。可淡渗水湿,使阴邪从小便而行。人参大补元气,善治诸种虚症,并可助阳不足。参、附配伍,有上助心阳,下补肾阳,中健脾阳的妙用。淫羊藿温经通脉、振奋心肾之阳,温畅血脉。白芍可敛阴养血,防姜、术、附等温燥之品伤阴之弊,且《本经》载芍药“能利小便”。香加皮辛、苦,微温,可利尿消肿,葶苈子苦降辛散,而性寒凉,故能破滞开结,定逆止喘,利水消肿。二者均有强心利尿的作用。凡治血者,必以祛瘀为要”,方中丹参性微凉,有补血、行血、养血之功,配于补阳药物中,既可通行血脉,又能防止辛燥伤阴。诸药合用温通脾肾之阳,利水祛邪。

3 典型病案

患者女性,86岁,因发作性胸闷、双下肢浮肿5个月,加重伴活动后喘促1个月于2012年10月23日来我院就诊。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双下肢浮肿、疼痛,当时就诊解放军208医院,具体诊断不详,给予对症治疗后上述症状没有明显改善。1个月前胸闷加重,活动后喘促,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畏寒肢冷,食少,睡眠可,大便干,小便正常。查心电图:窦性心律,心率94次/分,大致正常心电图。心脏超声:左室舒张功能减退,三尖瓣、主动脉瓣少量反流。胸片:两肺纹理增强,双下肺纹理边缘略模糊,右肺门影增大,右下肺野心影旁见类圆形高密度影,边缘清晰,主动脉结突出。肺CT:右肺中叶少许炎变,左肺下叶改变,考虑慢性炎症。血常规:红细胞:2.84×1012/L,血红蛋白:70 g/L。白蛋白23.6 g/L,球蛋白40.7 g/L。诊为贫血性心脏病,心功能Ⅲ级;低蛋白血症。中医辨证:脾阳虚衰,治以健脾温阳,利水平喘。方药:真武汤加减:制附子10 g、干姜15 g、白术15 g、茯苓20 g、炙甘草10 g、白芍15 g、当归15 g、仙灵脾20 g、车前子30 g、五加皮7 g、葶苈子15 g、丹参20 g、红景天20 g。上方服用4剂,饮食增加,乏力、下肢浮肿、畏寒症状改善,小便量增加。温里药多辛热而燥,易伤及阴液,且阳伤日久,必及阴分,故按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从阴引阳”之意,于方中加入麦冬、五味子、黄精滋养阴液,补脾益气,加入肉苁蓉补肾助阳,润肠通便,再服用6剂,双下肢浮肿基本消失,胸闷、活动后喘促症状缓解,饮食增加,大便正常。生活基本可以自理。继续服用中药,治疗1个月后复查血常规:红细胞:3.15× 1012/L,血红蛋白:91 g/L。病情明显改善。

[1]程新培,李辉.老年人贫血性心脏病[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4, 4(2):109-110.

[2]施沛琴.贫血性心脏病[J].中国社区医师,2002,18(21):13-14.

R256.2

B

1671-8194(2015)08-0212-02

猜你喜欢
津液健脾贫血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蹲久了站起来眼前发黑就是贫血?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老年健脾操(一)
老年健脾操(二)
老年健脾操(四)
老年健脾操(三)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人不能“只靠吃米活着”——没有精神就是“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