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剑 苑玉霞
(辽宁省丹东市中心医院,辽宁 丹东 118000)
品管圈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李 剑 苑玉霞
(辽宁省丹东市中心医院,辽宁 丹东 118000)
目的 评估品管圈应用于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4年7月我院开展实施品管圈活动进行护理质量管理,以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为对照阶段,并将2014年7月至2014年12月作为观察阶段,比较两阶段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合格率以及病房管理质量。结果 观察阶段的基础护理与病危护理合格率以及病房管理质量分别为91.28%、89.67%、92.04%,均高于对照阶段;且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提高,组间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中开展品管圈活动,有利于提高护理管理质量,使护理工作得到更好开展,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品管圈;护理质量管理;临床应用效果
品管圈是处于相同工作环境中的一部分人员,为了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使工作绩效得以提升而自发组成小团队,在团队内通过问题讨论以及品质管理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法,从而实现预期目标。我院于2014年1月开展品管圈活动,并通过比较品管圈活动开展前后的护理质量以及管理情况,分析品管圈应用于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临床价值。具体内容整理汇报如下。
1.1一般资料:以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为对照阶段,并将2014年7月至2014年12月作为观察阶段,对照阶段各圈员组成主管护师2名,护师4名,护士14名;学历构成:中专及以下5名,高中及大专11名,本科及以上4名。观察阶段主管护师2名,护师5名,护士13名;学历构成:中专及以下4名,高中及大专10名,本科及以上6名。对两组的学历构成以及职位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未发现显著差异(P>0.05),二者可进行观察比较。
1.2方法:对照阶段采取传统的护理质量管理方法。观察阶段则采用品管圈方法予以管理,具体实施过程如下:①结合全院10个品管圈的各自的主题内容选出研究对象,将主题内容涉及基础护理、病房管理、危重患者护理、护理安全管理的4个品质管理圈作为研究对象,每个品质管理圈由十名圈员组成,并选出圈长。②在圈长的组织下,运用头脑风暴、柏拉图、因果图、根因分析等软件管理工具。按照品管圈活动的基本步骤逐步开展活动。全体圈员共同参与并完成从主题选定到检讨与改进十个步骤的全部过程。对现存的护理质量管理问题进行调查与原因分析,并通过讨论制定相应的管理对策,护士长作为辅导员亲自参与圈活动,并协助、配合圈员所提出的管理对策有效落实,确保品管圈活动顺利进行。③各个品管圈定期召开圏会(可每周一次或每两周一次),圈员们可依据共同关切的议题,彼此交换意见、运用一些质量管理工具加以分析、对策拟定、及实施。并针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展望与计划。④确保每项护理管理工作能够得到良好落实与执行,使品质管理活动真正实现预期目标。
1.3观察指标:邀请我院工作年限超过8年的护士长5名,组成评价小组,对两阶段的护理工作管理质量进行评价,包括基础护理合格率、重症护理合格率以及病房管理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分别在两个阶段抽取60例患者,自制调查量表(共设置20个项目,每一项目分别设置“满意”、“一般”、“不满意”3个选项,分别对应5、3、1分,满分100分),对其护理满意度评分加以统计。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统计无误后进行汇总并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7.0作为统计学分析软件,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表示,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1两阶段护理合格率以及病房管理质量比较:与对照阶段比较,观察阶段的基础护理以及病危护理合格率均高于对照阶段,且观察组的病房管理质量也相对更高,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阶段的护理合格率以及病房管理质量
2.2两阶段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阶段所选60例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1.83±3.06)分,较对照阶段的(79.10±6.30)分有显著上升,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83,P<0.05)。
QCC活动的开展全面提升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通过QCC的培训和锻炼,护理人员能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能准确熟练地将所学知识,并且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真正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1]。在PDCA循环过程中,结合使用质量管理工具,解决了护理质量管理中最大的问题。如通过建立和优化各种流程、患者宣教单等,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引导,最终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质量评估,以全面提升和优化护理队伍的整体结构[2]。此外,QCC的实施,为每一个护理人员制定了一个项目流程运行图,包括多个维度,如头脑风暴、排列图以及查检表等。采用柏拉图对现状进行分析,用鱼骨图解析问题,使用甘特图为项目设计流程,结合雷达数据分析系统,对结果进行预测,最终以图表的形式形成学术成果。学会进行数据分析和计算目标值,尤其是使用18/20法则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从而能针对问题解决问题,提升了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3-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我院的护理质量管理效率有了显著提升,其中,观察阶段的基础护理以及重症护理合格率分别为91.28%、89.67%,病房管理质量为92.04%、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1.83 ±3.06)分,均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结果与沈晓琴等[5]的研究结论具有一致性,证实品管圈应用于护理质量管理中有积极作用,对于护理质量的提升与护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有积极意义。
由此可见,QCC的实施确实能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员工人际关系,提高工作士气,提升员工满意度。如在实践过程中,团队的合作,寻找和解决问题,将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在每一次实践中,锻炼团队中每一个护理人员的能力,全面优化队伍的整体结构,从讨论到决策制定,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人的参与,都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在每一个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给了每一个人员展示的机会,有体现了每位圈员对团队的责任心,进而也能锻炼护理人员的责任感,提高整体的合作意识[5]。从而全面提高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品管圈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能取得非常满意的效果,每一个护理人员都通过质量衡量和评价,完善的人员发展和奖惩制度,团队在配合中工作,护士长和护士相互配合,在全组的工作交流和讨论中,共同探讨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制定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确保品管圈活动顺利进行,保证品质管理活动质量。因此,品管圈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推广意义,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1]章飞雪,于燕燕,徐枝楼,等.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老年病房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2):127-130.
[2]牟宝华,祝志梅,葛孟华,等.品管圈活动在我院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4):286-288.
[3]郭云霞,孙红霞.建立品管圈创新护理质量管理的实践体会[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9):2109-2111.
[4]蒋健梅.品管圈活动在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环球中医药,2013,6(z1):32-33.
[5]沈晓琴,丁晓虎.追踪管理法和品管圈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22):216-218.
R473.
C
1671-8194(2015)28-02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