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毓胜 周正东 唐任光
(广西百色市中心血站,广西 百色 533000)
少白细胞血液技术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探讨
唐毓胜 周正东 唐任光
(广西百色市中心血站,广西 百色 533000)
目的 对少白细胞血液技术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输血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影响输血不良反应的因素及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有效措施。将420例临床输血患者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少白细胞血液技术输血,对照组采用常规输血,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输血后,对照组患者出现发热现象4例,占1.91%,发生过敏等临床症状2例,占0.95% ;研究组患者出现发热现象1例,占0.48%,发生过敏等临床症状0例,占0.00%,两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输血过程中应用少白细胞血液技术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使对危重患者的输血抢救更加安全。
少白细胞血液技术;临床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是临床上对危急重症患者进行抢救治疗过程中一项无可替代的重要方法。但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是临床工作者不得不面对和克服的问题,若不妥善处理,不良反应可能使输血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可能发生生命危险。随着医学上对输血不良反应的不断研究,现代医学家认为异体白细胞的输入是输血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直接原因。本次研究探讨在临床输血中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并讨论使用少白细胞血液技术输血能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表1 不同输血类型不良反应比较
表2 输血前后患者发热情况(体温>37.5 ℃)
1.1一般资料:选取我市二甲以上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4年中12780例临床输血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另选420例患者,其中男243例,女177例,年龄8~79岁,平均年龄(49.2±15.4)岁,输血原因:外伤大出血者208例,手术失血者75例,产科大出血者99例,消化道大出血者38例。将这42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输血原因等临床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将12780例患者按全血输血、红细胞输血、血浆输血、机采血小板输血等不同输血类型进行分组分类分析,对每组产生的不同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组210例患者采用少白细胞血液技术输血,对照组210例患者采用常规输血,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
1.3输血不良反应判断标准:输血期间或输血结束1~2 h内患者体温升高超过1 ℃以上,并且有盗汗、寒战、发热、恶心、呕吐、皮肤潮红(FNHTR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等症状出现,则认为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一般不出现血压降低、红细胞溶血现象。
1.4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和组间数据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将12780例输血患者按照不同输血类型进行分组统计处理,见表1。在12780例输血患者中,共发生不良反应12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00%,其中发热77例,占0.60%,过敏48例,占0.38%,其他不良反应3例,占0.02%。在所有输血类型中,红细胞输血(未滤除白细胞)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与其他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其余各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
2.2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输血前后患者发热情况,见表2。研究组患者输血后新增发热人数1例,增加百分比为0.47%;对照组输血后新增发热人数4例,增加百分比为1.91%。比较研究组输血前后发热情况,P>0.05,没有显著差异。比较对照组输血前后发热情况,P<0.05,说明对照组患者输血前后发热状况具有显著差异。比较输血后研究组与对照组发热例数增加百分比,P<0.05,说明二者有显著差异,研究组患者发热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接受输血患者在血液或血液制品的输入过程中或输血结束之后出现的用原来疾病无法解释的一些新体征和新症状。输血不良反应按发病机制分类可分为免疫性不良反应和非免疫性不良反应,按出现的症状体征反应分类可分为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枸橼酸盐中毒、急性肺损伤、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空气栓塞、静脉炎等。当血液制品中存在细菌性热源、有机或无机杂质、药物带有的杂质等致热源时,或因多次接受输血致使体内产生同种白细胞和血小板抗体,引起机体免疫反应破坏白细胞,使内源性致热源释放,则导致机体出现发热性输血不良反应,其一般属于非溶血性不良反应[1]。为保证患者的输血安全,在患者接受输血期间需进行有效监测,若发现患者在输血期间或输血结束后出现体温升高、寒战、盗汗、心悸、恶心、呕吐、皮肤潮红等现象,应立刻根据症状给予对症治疗,若还在输血期应马上停止输血,进行物理降温或使用药物降温,必要时可给予异丙嗪等抗组胺药物进行肌肉注射。对于过敏体质者或体内含有抗-IgA抗体者,输血时容易发生过敏性不良反应,尤其在输入蛋白质变性的血浆时[2-3]。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有风疹及单纯性荨麻疹,也可能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甚至发生呼吸困难、休克等症状。过敏反应的主要发病机制为:抗原抗体发生反应后使补体激活,释放C3、C5片段。白三烯也是上述过敏反应中的重要介质。输血不良反应中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溶血反应,一旦发生,病死率极高。
现有研究证实,输血后的发生的诸如呼吸窘迫、非溶性发热、过敏等不良反应都与输注含有异体白细胞的血液有关。这是由于在大量的异体白细胞输入体内后,白细胞成分和相应的分解产物(TNF、IL-1、IL-6、IL-8等)会使受血者体内发生细胞因子网络调节应答,使受血者免疫功能发生改变,产生Ⅱ型免疫应答[4]。另有研究指出,白细胞可以作为病毒载体,如巨细胞病毒(CM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等都可以白细胞为载体进行病毒传播。因此,使用去白细胞后的血液制品能显著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充分保证红细胞的形态完整性,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5],同时还可阻断以白细胞为载体的病毒的传播途径,降低病毒性疾病发生率。在本次研究中也可发现,进行未滤除白细胞的红细胞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而在研究组中使用少白细胞血液技术输血,发热、过敏及其他不良反应都显著降低。因此,采用少白细胞血液技术能有效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上可建议患者尽量接受去除白细胞的血液及血液成分的输注。
[1]徐敏,王华.成分输血引起输血不良反应分析及预防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9):2523-2524.
[2]陈金美,李春华,任艳丽,等.输血所致过敏反应的临床分析[J].北京医学,2010,32(5):405-406.
[3]邱威,黄玉香.输血不良反应8532例情况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62-63.
[4]朱鑫方,夏荣.输血相关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0,18(1):268-272.
[5]陈兴智.过滤制备少白细胞血液制剂的质量与安全输血[J].海南医学,2010,21(15):117-119.
R457.1
B
1671-8194(2015)28-00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