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 勇*
(江苏省仪征市鼓楼医院集团仪征医院 放射科,江苏 扬州 211900)
下腔静脉滤过器的置入对于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
缪 勇*
(江苏省仪征市鼓楼医院集团仪征医院 放射科,江苏 扬州 211900)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的置入联合常规抗凝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对我院2006年2月至2015年2月进行治疗的28例DVT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对其进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并同时进行足背浅静脉溶栓治疗。结果 随访23例,其中20例患者的DVT均消失,患者下肢无肿胀,同时未见复发病例。结论 下肢深静脉的血栓会引起栓子脱落,进一步导致肺栓塞,可以使得患者死亡,但是予以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同时合并患肢浅静脉输入溶栓剂,可以很好的预防肺栓塞,并减轻下肢的肿胀。
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抗凝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the lower limbs,DVT)是一种有严重危害的常见血管疾病,因其与肺动脉栓塞关系密切,故将二者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klS thromboembolism,VTE)。防止肺动脉栓塞、恢复静脉血流、预防血栓复发是急性DVT三大治疗目的。总的来说DVT多是由手术、外伤、分娩和严重的心脑疾病所引起,近期并发症为血栓脱落后易造成急性肺栓塞而造成患者死亡,远期并发症是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临床治疗DVT的最理想的目标是迅速祛除下肢深静脉血栓,缓解下肢的胀痛,拒绝栓子的脱落而导致肺栓塞的形成,进而减少患者的病死率。传统治疗方法是进行全身抗凝治疗,但是全身的抗凝治疗风险很大,控制不好的话,会导致全身的凝血功能障碍,非但血栓清除不彻底,还会导致体内重要脏器的出血,并且还会有复发的可能。手术治疗现在已经较少采用,主要原因是手术取栓,去栓难度非常之大,容易复发。局部溶栓治疗已经成为DVT主要的治疗方法,但不同的用药途径对治疗效果有影响,最好是既要达到溶栓效果,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通畅,下肢肿胀消失,患者下肢活动自如,又要达到栓子不能脱落而导致的肺栓塞。本研究观察采用下腔静脉滤器(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IVCF)置入,同时采用止血带压迫下肢的浅静脉,采取足背静脉输入溶栓剂等手段综合治疗DVT的效果。
1.1一般资料:现在一般认为,国人的发病率要小于西方国家,但由于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对DVT的认识和检测水平的提高等原因,国内患者DVT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笔者选择2006年2月至2015年2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28例DVT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其中男性9例,女性19例;年龄25~75岁,平均60.1岁。致病原因:大多数原因是老年患者长时间卧床,孕妇分娩之后,糖尿病患者,再者就是下肢出现外伤或者刚做完手术,其中单侧下肢20例,左侧15例,右侧5例;双侧下肢8例。所有患者下肢均出现明显肿胀、增粗、胀痛,皮肤紧绷,以及“股青肿”等症状,同时,患者下肢活动障碍,均经彩色多普勒和下肢静脉造影确诊。病程5 h~100 d。
1.2治疗方法: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 主要是通过健侧股静脉或颈静脉途径,在下腔静脉内置入滤器,防止血栓脱落至肺动脉,避免肺动脉栓塞所致的猝死。值得一提的是,滤器仅能避免大块血栓栓塞,防止致死性肺栓塞,不能阻止能通过滤器的小血栓。具体操作为患者在DSA室平卧于手术台上,对健肢腹股沟区消毒,进行局部麻醉的情况下,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健侧股静脉,置入导管鞘及“猪尾巴”导管,经“猪尾巴”导管造影检查,以确定下腔静脉内是否有血栓,有无畸形以及肾静脉开口的位置,并测量下腔静脉直径[6],再换置滤器输送鞘,将输送鞘顶端的金属标志放置在最低侧肾静脉开口下方,通常在第3腰椎椎体上缘平面的下方(一般来说将滤器放置于最低侧肾静脉开口下方0.5~1.0 cm处,合并下腔静脉血栓者可在肾静脉上方)[2-3],将滤器通过输送鞘缓缓送入,直至滤器顶端达输送鞘顶端的标志后,缓缓后撤输送鞘直至滤器弹开、释放。滤器放置成功后,后撤输送鞘至健侧髂外静脉再行血管造影观察滤器弹开形态,滤器顶端与肾静脉开口的距离。穿刺侧腹股沟区在拔管后,局部压迫10~15 min,值得注意的是在压迫时,重点压迫穿刺点的下方,来自下肢静脉的血流,穿刺点未见出血后,再绷带加压包扎,摄腹部平片作为随访对照。主要并发症有滤器移位、滤器穿透静脉壁、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复发以及穿刺相关并发症等[3]。
1.3术后处理。抗凝治疗:①在患者膝关节及踝关节上方扎上止血带(目的是让药物尽可能从深静脉通过),20~30 min后松解1~2 min,予以尿激酶1.5~2万单位/次,2次/天,第4天改为1~2万单位/次,1次/天,一般7~10 d为1个疗程[4],经足背静脉持续顺行溶栓。②低分子肝素钠5000 U皮下注射,12 h一次,一般使用5~7 d[4]。这期间定时复查凝血功能,同时观察有无眼底、口腔、脏器及颅脑出血。此外出院下床行走时用弹力绷带包扎患肢或穿弹力袜,出院后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 g口服每夜1次维持1~2个月[4],卧床休息1~2周。
出院后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随时门诊复查。复查一般采用彩超检查,再结合临床症状。根据复查结果疗效分3级,①优秀:患者下肢无肿胀,活动自如,彩超检查血流全部恢复或基本恢复,管壁光滑,未见血栓;②良好:患肢基本无肿胀,活动良好,彩超检查血流大部分恢复,管腔基本通畅,管壁较光滑;③及格:患肢仍有肿胀,活动度差,彩超检查血管狭窄,血流不畅,管壁不光滑,并有大量侧支血管形成,本组随访23例,占82.14%。随访时间为一年。随访期内,20例患者的DVT均消失,患者下肢无肿胀,与对侧基本一致,活动自如,生活无障碍,而且无复发病例。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在临床中较为常见,1946年Virchow提出其主要的发病机制因素表现在三个方面 :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以及静脉血流缓慢[1]。分子水平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三要素的认识。静脉壁损伤还包括内皮细胞及其功能损害导致的分子水平异常;血流缓慢造成内膜缺氧,炎性介质表达,局部凝血因子聚集;内源性和外源性途径激活凝血酶原,启动凝血过程,并由凝血酶原复合物形成血栓[5]。其中,血液成分异常是决定性因素。本组28例患者在经造影检查后,发现病因均与上述因素吻合。长期卧床患者,孕妇,或者由于下肢外伤或长期躺在床上的患者,由于下肢的深静脉血流缓慢,血液黏滞度增高,血小板功能出现变化,从而导致血液出现高凝状态,诊断DVT方法较多,超声诊断最简便、最方便、无创伤及费用又低等优点已经成为检查DVT的首选方法。治疗DVT的办法多样化,但重点预防的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脱落而造成肺栓塞引起患者的猝死,随着国内国内医务工作者的水平不断提高,以及检查手段的增多,DVT已经能够得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大大将低了患者的病死率。介入的治疗既融合了溶栓治疗,又预防了栓子的脱落造成的肺栓塞,在临床上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我们认为急性DVT一旦明确诊断,宜尽快作介入处理,及时置入滤器,预防致死性肺动脉栓塞的发生,再进行经足背静脉顺行性溶栓,大多数患者均能获得满意疗效。
[1]吴在德,吴肇汉,郑树,等.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42.
[2]陈炽贤 实用放射学[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11.
[3]吴恩惠.医学影像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64.
[4]杨宝峰,苏定冯.药理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06-307.
[5]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164-169.
[6]盛如斌.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滤过器置入术(附12例报告)[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2,26(10):676-678.
R543.6
B
1671-8194(2015)28-0116-02
E-mail:yhyym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