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继霖,杜 志
(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长沙 410014)
西藏阿里东三县林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建议
孙继霖,杜 志
(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长沙 410014)
基于西藏阿里地区东三县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结果,以及自然保护区有关资料,分析东三县的森林资源特点、野生动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林业基础设施及科学研究教育方面的林业发展现状,并从健全机构、增强意识、培育资源等角度提出了建议。
林业;现状;建议;阿里东三县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地理位置特殊,生态地位重要,是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是我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器”[1]。西部的阿里地区是其海拔最高地区,是境内外几条著名江河的发源地,被称为“万川之源”。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水热条件,为珍稀野生动物生存提供了理想天堂。位于狮泉河上游的革吉县以及雅鲁藏布江源头区域的改则县和措勤县(下简称东三县),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无林县,有关阿里东三县林业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根据2013年东三县首次开展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结果、自然保护区及野生动物相关资料,对东三县林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严格保护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改善东三县的生态环境提供依据。
西藏自治区革吉县、改则县和措勤县位于阿里地区驻地狮泉河镇以东,地理位置30°11′—35°40′N,80°28′—86°10′E,三县国土总面积20.46万km2,约占阿里地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二。辖3镇(革吉镇、改则镇、措勤镇),14个乡,共89个行政村,绝大部分人口集中在狮泉河、鲁仁藏布和索雅藏布三条河的流域地区。
东三县处在羌塘高原大湖盆区,平均海拔4700 m,素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称。属高原寒带季风干旱气候区,日温差较大,日平均气温5℃以上持续期为80~100 d;无霜期短,降水集中于7月下旬到8月下旬,年降水量不足200 mm,冰雹、干旱、风沙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境内分布大量冰川、河流、湖泊,其中西藏第三大湖泊扎日南木错位于措勤县境内。土壤类型分布有高山寒漠土、高山荒漠土、高山草甸土、高山沼泽土、盐土等,境内有砂金、铜、天然碱、钾盐、冰洲石等矿产资源。
阿里东三县均为西藏典型的纯牧业县,森林资源稀少。据2013年西藏自治区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结果显示,东三县森林植被简单,零星分布低矮灌丛。革吉县、改则县和措勤县森林面积分别为15852.988 hm2,4755.783 hm2和5155.311 hm2;森林覆盖率分别为0.34%,0.04%和0.23%。三县四旁树不足300株,都分布在县城内。森林资源均为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活立木蓄积为0,主要灌木树种有变色锦鸡儿、小叶金露梅、西藏沙棘、秀丽水柏枝和匍匐水柏枝等;森林群落大多只有1个植被层,植被类型均为落叶阔叶灌丛,多呈团状丛生;植被低矮,树高绝大部分低于0.5 m。
东三县的灌木资源分布于海拔高度4350~5420 m,在不同海拔区间内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不同灌木树种分布在不同的海拔区间,如:94.51%的变色锦鸡儿分布在海拔4500~4999 m;59.38%的小叶金露梅集中在4750~4999 m;海拔4500~4749 m集中了71.71%的西藏沙棘;秀丽水柏枝面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减少,主要分布在海拔低于4500 m区域。
灌木多分布于沟谷,水湿条件好的地段,山体上部没有分布。如措勤县内地势低洼的达雄乡,以及位于湖盆宽、水湿条件较好的措勤镇,2个乡镇灌木林面积占措勤全县的78.4%。
三县森林资源稀少,单一种分布特征明显。虽灌木林多为简单群落结构,但具有很高的生态阈值,其根系发达,防风固沙效果显著,有较强抵御外来环境风险的能力。
阿里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草原辽阔,水源较丰,生活着种类丰富、价值珍贵的野生动物。东三县境内有国家一、二级野生保护动物40多种,包括野牦牛、野驴、雪豹、藏羚羊、黑颈鹤、岩羊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盘羊、猞猁、藏雪鸡、棕熊、黄羊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黄白鸭、高原兔、狐狸、狼、旱獭、岩鸽等野生动物。其中,数量最多的为藏羚羊、野驴、黄羊。
为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在每年寒冬偷猎活动猖獗的时候,东三县的林业局和农务局等当地执法机构都会组织队伍开展半月以上的巡山活动,严打非法捕猎行为。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的五分之二位于东三县,保护区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完整的高寒高原草原生态系统,保障了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为国际和国家层面上的野生动物研究和保护提供了理想场所。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已持续数十年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开展工作,配合当地主管部门推动发展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综合管理。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成立了羌塘野生动物保护项目,对保护藏羚羊进行研讨,实施共管体系建设。通过保护区能力建设,加强了野生动物监测和反偷猎能力,提高了人兽冲突的预防能力和公众保护意识。
通过当地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努力,已基本形成了具有地区特色的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体系,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保护区范围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但偷猎现象依然严重。纯牧业的东三县,牧业生产与野生动物活动之间存在不少冲突,主要体现在:牧业生产向野生动物的领地扩张,侵占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网围栏切断了野生动物迁徙等活动路线,使其生境破碎化;草食性野生动物与家畜竞争草场,猎食性野生动物捕食家畜甚至攻击牧民等[2]。
截止2013年,阿里地区东三县地域内已建有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玛旁雍错国家森林公园、昂拉仁错保护区、扎日南木错自然保护区和洞错湿地自然保护区,其中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世界第二大陆地自然保护区,东三县内自然保护区面积占东三县总面积60%。
自然保护区有效维持了东三县的高原草原生态系统,保护了珍稀野生动物,但由于当地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条件限制,保护区建设存在不少问题:机构设置与人员配置空缺,改则县和革吉县境内的湿地保护区均由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人员代管;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如措勤县城的垃圾通过措勤藏布对扎日南木错河口湿地直接造成严重污染[3];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资源本底不清,发展缓慢,扎日南木错保护区尚未进行系统的生态旅游资源调查[4];保护区内群众生活贫困,保护压力大[5]。
2010年,三县分别成立林业局,其中革吉县林业为独立的副科级单位,改则县和措勤县为县级独立的正科级单位,下设局办公室机构,三县林业队伍逐年壮大。革吉县现有林业职工6人,其中林政人员3人;学历构成本科2人,大专3人,高中1人;各乡镇聘请野保员共19人。改则县现有林业职工10人,按文化程度分大专8人,高中2人;另有林业野保员59人。措勤县现有林业职工7人,按学历分本科1人,大专4人,高中以下学历2人;另有林业协管员39人,其中野保员17人,湿地管护员20人,监测员2人。
东三县积极开展林业工程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在植树绿化方面,县城都开始采用班公柳、秀丽水柏枝等灌木开展绿化,但成活率较低。革吉县2012年开始尝试在县城主干道两旁植树绿化,采用铁栏围树,定期浇水等维护措施;改则县利用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工程,于2012年在麻米乡茶措村实施了400 hm2治沙工程,采用砾石压沙、人工种草、挡沙堤建设等综合治理;措勤县政府2013年投资15万元修建苗圃试育基地,占地为800 m2,试种了1500棵班公柳,为当地造林绿化做出了示范。但其它林业方面的建设依然空白,如育种基地、采种基地、林业信息与决策系统等。
东三县林业科学考察和研究教育主要集中在野生动物方面,全面彻底的林业资源调查起步晚。1998年以来,世界自然基金会在西藏实施的多个项目,其中羌塘野生动物保护项目、人畜冲突项目、亚洲大型猫科动物保护项目、环境教育和公众宣传等项目,有力推动了东三县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学会2007—2009年在改则县开展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需求评估,以及2012年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能力培训”活动,加强了农牧民对生物多样性和其重要性的认知,提高了林业工作者的技术水平。2013年西藏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工作,填补了革吉县、改则县和措勤县森林资源清查研究的空白。2013年西藏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工作启动,查清资源现状,建立资源档案和数据库,将为野生动物保护研究打下基础。
近年来,西藏林业发展迅速,带动了东三县的林业发展,但东三县的林业基础建设仍然相当落后,科教事业基础相当薄弱。主要体现在:林业基础设施不健全,管理机构力量薄弱,林政管理工作困难;林业相关人才匮乏,技术落后;林业基础性工作十分薄弱,专项研究少,尤其植物研究方面。
针对阿里地区东三县林业发展现状,要有效保护好珍贵野生动物和天然林资源,必须从健全管理机构,壮大林业执法队伍,提高人员素质几方面着手。
目前在机构设置上东三县还未设立森林公安队伍,应完善队伍建设,建立自然保护区的行政管理机构、森林公安机构,制约和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充实公安、林政执法队伍,一方面将现有合格林业人才纳入编制,稳定队伍,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人才引进,配置专业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的人才队伍体系,聘用部分牧民为野保员,既可充实队伍,也为牧民提供就业机会,宣传了林业基本知识。
东三县地广人稀,要求林业管理队伍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具备较完善的执法管理设备设施。通过技术培训和科研项目,提高人员素质,认识野生动物的珍贵性、天然灌木林的重要性,学习林业规划制定与执行情况、日常管护等有效管理知识[6]。借助西藏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和野生动物调查成果,建立县级森林资源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搭建林业信息化基础平台,促进信息化建设,发挥信息化管理优势,逐步实现资源管理办公电子化、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7]。在管理设备设施方面,配备专用车辆、枪支、GPS和通讯等设备满足野外调查,配置信息化管理所需的办公设施。
县域面积大,灌木林资源分布分散,野生动物活动范围大,林业行政执法队伍往往力不从心,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保护机制,需要进行宣传教育工作,团结牧民力量,形成县、乡、村三级齐抓共管的格局。
革吉县、改则县和措勤县开展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争取将生态公益林纳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增加牧区群众的收入,增强农牧民对天然公益林的保护意识。组织牧民和干部学习林业生态方面知识,进行实地植物认知,使天然植被的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等作用深入人心。
针对东三县地广人稀、居住比较分散的特点,应充分利用当地重要节日开展活动,依托国家的调查项目和相关组织的宣教项目,以牧民和学校两个层面为重点,通过播放影片、问卷调查、发放专题手册等藏文宣传品,逐渐转变当地人民“野生无主,谁猎谁有”的落后观念,认识野生动物资源的重要性。通过宣传“中国边境野生生物卫士”事迹,树立森林公安民警和野保员工作的责任心,调动执法管理的积极性。要落实人畜冲突补偿,及时补偿牧民因保护野生动物而造成的损失,提高牧民对生态保护的价值认同。提供本区传统的燃料牛羊粪、架设太阳能灶以解决燃料问题,避免灌木林资源作燃料,扭转用金露梅枝干当作寺庙屋檐修建材料的现状。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确保国土生态安全、确保环境美丽。
东三县现有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很低,要发挥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改善当地环境,需要开展资源培育研究,扩大森林面积。进行林木资源培育,应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了解当地林木生长历史,人工引种经验,以及林木生长习性。
据调查,本世纪50年代,狮泉河流域附近曾生长大片、密集的秀丽水柏枝灌丛林,由于先前的牧民依靠灌木薪柴作为生活能源,灌丛林几乎遭受毁灭性的采挖。东三县地区高原缺氧、独特复杂的自然环境,限制了许多种类植物的生长[8],只适宜班公柳、秀丽水柏枝、金露梅、变色锦鸡儿、西藏沙棘等少数灌木树种生长。当地群众改善环境的长期努力,逐渐积累了一些林木培育经验,县城少数家庭院内引种成功了班公柳和秀丽水柏枝树种,虽然措勤县进行的变色锦鸡儿和金露梅栽培试验失败,但从日土县引种了班公柳在苗圃内进行试种,取得了一定成效。
西藏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研究发现,东三县成林的灌木资源主要分布在较低海拔范围内,集中在河谷低洼地带,山谷区域,中上坡很少分布。秀丽水柏枝主要分布在三县平均海拔最低的革吉县,集中于文布当桑乡,而其它两县的区域很少出现;成林的班公柳和西藏沙棘分布在湖泊河流旁边,在远离水域的区域,没有班公柳的分布。措勤县班公柳苗圃基地位于措勤藏布旁边,靠近水源,定期浇水,提高了班公柳的人工种植成活率。联系实际,根据先前阿里地区人工造林树种选择研究[9],建议在低海拔的水域附近,适当培育班公柳和秀丽水柏枝灌木树种。分析不同海拔等地理位置的树种分布情况,可以为林木培育选种和选址提供依据。
另外,林业机构可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研究现有灌木树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适度开展人工栽培引种实验,加强本地优良树种采种和繁育技术的研究,引进和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提高育苗成苗率和出圃苗木质量,条件成熟时,实现城镇及周边地区绿化。
[1] 陈蓬,闫光锋. 保护西藏天然林资源构筑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J].林业经济,2010(4):7-10.
[2]徐志高,王晓燕,宗嘎,等. 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与牧业生产的冲突及对策[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0,29(1):33-37.
[3]李矿明,宗嘎,汤晓珍,等. 西藏湿地保护现状及发展策略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0,29(4):64-67.
[4]李建兵,江元生,周幼云,等. 西藏措勤县扎日南木错生态旅游区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探讨[J].四川地质学报,2002,22(4):224-227.
[5]闫平,史建忠,朱永红. 西藏自治区林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建议[J].林业资源管理,2001(6):24-29.
[6]舒勇,宗嘎,吴后建. 西藏自治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3,33(2):91-96.
[7]李林华. 加强西藏森林资源管理的对策与措施[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2,31(4):10-12.
[8]邓坤枚.西藏阿里地区的林业资源及其发展方向探讨[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2):240-245.
[9]罗怀斌,杨帆. 西藏人工造林主要树种选择[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2,31(3):27-29.
StatusAnalysisandSuggestionsforForestryDevelopmentofThreeEasternCountiesofNgariprefectureinTibet
SUN Jilin, DU Zhi
(Central South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Institute of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Changsha 410014,Hunan,China)
Based on the result from forest management inventory and the related data on natural reserves in the three eastern counties of Ngari prefecture in Tibet, the current status of forestry development in characteristics of forest resources, wildlife conservation, nature reserves construction, forestry infrastructure and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were analyzed, and some sugges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rfecting the organization, enhancing awareness and cultivating resources were provided.
forestry;status;suggestions;three eastern counties of Ngari prefecture
2015-12-29
孙继霖(1964-),男,云南永善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资源监测工作。
F 326.2
A
1003-6075(2015)04-0011-04
10.16166/j.cnki.cn43-1095.2015.04.004